毕竟,“枢纽蛋白”的概念近期因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的pNAS论文而热度颇高,但那份工作在他看来,虽扎实却并未达到颠覆性的程度。
就算繁缕研究院是首先提出“枢纽蛋白”概念的地方,但这么短的时间内,又能拿出什么更惊人的东西?
然而,当他开始深入阅读引言部分,那种精准切入核心问题的视角,就让他放下了咖啡杯。
随着他点开一个个 Supplementary Figures(补充图表)和链接到的由“方舟”生成的可交互式分子模拟和网络演化视频,他的表情从好奇变为惊讶,从惊讶变为凝重,最终化为难以抑制的震撼。
“上帝……这……这怎么可能?”他喃喃自语,几乎要贴到屏幕上。
那些毫秒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清晰地展示了SFR-1变构的每一个细节。
那些量子力学计算揭示的电子云分布,为“孤儿domain”的识别功能提供了近乎原子级别的解释。
尤其是那个展示“影子网络”动态备份功能的AI推演视频,彻底颠覆了他对细胞调控鲁棒性的认知。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这是一套完整的、自洽的、并且拥有海量高维度数据支撑的新理论框架!
其深度、广度和技术先进性,将科尔德斯普林的那篇pNAS论文远远甩开了几个身位,仿佛石器时代遇到了信息时代。
威尔金斯编辑立刻意识到,这绝非一篇普通稿件。
他猛地站起身,甚至来不及整理西装,就快步冲向现任主编玛格丽特·塞缪尔森的办公室。
“玛格丽特!你必须立刻看看这个!”
他几乎是闯了进去,将笔记本电脑屏幕转向那位以严谨和眼光毒辣着称的主编。
“来自华国陆时羡的投稿,关于‘枢纽蛋白’……不,是关于一个全新的‘智能调度网络’!这可能会重写教科书!”
玛格丽特主编微微蹙眉,但看到威尔金斯如此失态,知道事情绝不简单。
她戴上眼镜,开始阅读。
办公室内陷入了长时间的寂静,只有手指滑动触摸板和偶尔倒吸冷气的声音。
半小时后,玛格丽特主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眼中闪烁着与威尔金斯同样的震惊与兴奋。
“安德鲁,你说得对。”
她的声音已经有些沙哑:“这不仅仅是重要,这是……革命性的。它所展示的计算生物学与实验生物学的融合深度,它所揭示的系统级调控原理,都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她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做出了决定:“启动最高级别的‘快速通道’程序!跳过常规的内部预审循环,直接进入送审阶段。”
《细胞》的“快速通道”极为罕见,通常只留给那些具有即时性、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如涉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
启动该程序,意味着期刊将调动所有资源,以最快速度完成审稿流程。
“立刻联系全球范围内,在细胞信号、囊泡运输、结构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以及计算生物学领域,最顶尖、最公正、并且能绝对保密的三到四位专家!”
玛格丽特主编语速飞快地下达指令,“以我的名义,强调这篇稿件的特殊性和紧迫性,请求他们在72小时内完成审阅并返回报告。所有审稿人必须签署最高级别的保密协议。”
“同时,”她看向威尔金斯,“你亲自负责与通讯作者陆时羡的对接,确保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任何问题第一时间解决。我们需要确保这篇论文,以最完美、最迅速的方式,出现在《细胞》的封面上!”
“明白!”威尔金斯编辑立刻转身去安排。
整个《细胞》编辑部,因为一篇来自东方的稿件,已经悄然进入了一种紧张而高效的战时状态。
邮件通知很快抵达了陆时羡的邮箱。
看着邮件中《细胞》编辑部发来的、关于启动“快速通道”以及已邀请顶尖专家进行紧急审阅的通知,他的脸上并没有露出意外的神色,仿佛这一切本就理所应当。
他只是平静地回复:“收到,谢谢。繁缕研究院将全力配合。”
这份淡定,不仅源于对研究成果的绝对自信,也包含着对《细胞》期刊专业素养的全然信任。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
不是来自期刊编辑,而是来自那些即将审阅这份手稿的、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头脑们。
《细胞》期刊主编玛格丽特·塞缪尔森下达启动“快速通道”的指令后,整个编辑部如同精密的仪器高速运转起来。选择审稿人,尤其是面对陆时羡这篇可能重塑细胞生物学认知的稿件,成为最关键也最棘手的任务。这份审稿人名单,不仅需要无懈可击的学术权威性,更需要绝对的公正、广阔的视野,以及应对这种颠覆性成果的智慧和魄力。
玛格丽特主编亲自坐镇,与几位资深编辑闭门商讨了数小时。她们面前的白板上写满了潜在候选人的名字,又一个个被划去。
“这个人不行,他与科尔德斯普林的里维兹私交甚密,可能存在潜在偏见。”
“这位虽然权威,但思想偏于保守,对计算生物学驱动的发现接受度一直不高,可能会阻碍创新。”
“那位年轻新锐眼光很毒,但资历尚浅,面对这种量级的稿件,恐怕难以服众,也容易被其他审稿人的意见影响。”
最终,一份堪称“梦幻阵容”的四人审稿人名单被确定下来。
这份名单的敲定,本身就代表了《细胞》期刊对这篇稿件的最高礼遇和极度审慎。
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甚至还带着研究背景和推荐理由。
第一位:马丁·拉斐尔斯博士。
地点:德国马普生物化学研究所。
身份:199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理由:他是囊泡运输领域的开山鼻祖,正是他领导的团队最早发现并阐释了SNARE蛋白介导的膜融合核心机制。整个“枢纽蛋白”研究的前提,就是建立在拉斐尔斯等人奠定的基础之上。
由他来评判这项关于“连接信号与运输”的新发现,无疑是最权威的。
他以其严谨、甚至近乎苛刻的实验验证要求而闻名,任何理论模型都必须经得起他基于经典生物化学原理的审视。
《没参加高考怎么了?我保送的》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没参加高考怎么了?我保送的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没参加高考怎么了?我保送的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