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盛世之下,大明兵锋所向披靡,四海咸服。
然而,在帝国的东方和南方,仍有两块区域让深居紫禁城的苏宁感到如鲠在喉……
那便是隔海相望的倭国群岛与屡降屡叛的安南之地,主要是这两个地方真的是太麻烦了。
御书房内,气氛凝重。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刚刚呈上了关于倭国沿海大名依旧不时纵容浪人、海盗骚扰大明沿海,以及安南境内虽已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但残余势力仍在山林间负隅顽抗,并煽动民乱的奏报。
尤其是最近大明海贸异常发达,这帮禽兽便是越发贪婪了起来,总是想要试探天朝的态度。
新任内阁首辅杨士奇眉头紧锁:“陛下,倭国诸岛,分裂割据,幕府形同虚设,难以约束。虽癣疥之疾,然其海盗侵扰,坏我海贸,伤我百姓,不可不除。安南之地,地势复杂,民风彪悍,其民受逆首蛊惑,难以归心,屡剿不绝,耗费钱粮,亦非长久之计。”
靖海侯平安沉声道:“陛下,末将愿再提一旅之师,跨海东征,扫平倭国诸岛,擒其伪皇与幕府将军!亦愿领兵南下,深入安南山林,犁庭扫穴,绝其根本!”
苏宁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目光落在巨大的寰宇全图上,最终定格在倭国与安南,又缓缓移向了那片被称为“殷洲”的广袤大陆,尤其是南亚在后世被称为“阿三之国”的区域于毒之地。
“跨海征伐,劳师远征,虽能胜,然治理极难。倭人桀骜,安南反复,其根源在于其民性与文化,与我华夏迥异,难以同化。”苏宁的声音冷静而深邃,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洞察力,“强行占领,徒耗国力,恐成帝国长期流血的伤口。”
他顿了顿,说出了一番让在场重臣都为之凛然的话:“既然此地之民难以教化,其地又非无可替代,那么,何不换一种思路?”
“陛下的意思是……?”杨荣似乎捕捉到了什么,试探着问。
“移民实边,古已有之。然今日,朕要行的,是‘置换’!”苏宁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倭国和安南,然后划出一条长长的弧线,直指于毒那片未知的蛮荒之地,“倭人悍勇好斗,安南人习于湿热林莽。于毒之地,正需此等‘特质’去开拓!传朕旨意!”
他站起身,威严地下达了注定将充满争议与血火的命令:
“第一,命靖海侯平安为东征大将军,统率水陆大军,肃清倭国所有抵抗力量,收缴一切兵器!将所有倭国贵族、武士、以及其直系眷属,作为首要迁徙对象,连同所有敢于反抗、有作乱前科的倭人,全部强制迁往南亚于毒之地!让他们去那里与瘴疠猛兽为伍,为我大明开拓那片蛮荒!”
“第二,命安南都指挥使,加大对交趾反抗势力的清剿力度!俘获之叛军、其家属,以及所有冥顽不灵、不服王化之安南土民,同样分批强制迁往于毒之地!倭人与安南人,可混杂安置,使其相互制衡,难以凝聚。”
苏宁的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于此过程中,凡有聚众反抗、逃亡者,一经捕获,立斩不赦!朕要以雷霆手段,彻底清除这两地的不稳定根源,一劳永逸!”
首辅杨士奇深吸一口气,他明白这命令背后的残酷,但也看到了其战略上的“高效”,他躬身道:“陛下,迁徙之后,倭国诸岛与安南之地……”
“这便是第三点,”苏宁接口道,“两地空出的土地、田宅,由朝廷接收设置州县。从国内人口稠密之处,如闽浙、两广、湖广,招募贫苦百姓、无地流民,给予土地、农具、种子,减免赋税,更名为‘瀛洲’或‘东瀛省’与交趾省!鼓励迁徙!要让我们的百姓,我们的文化,真正在那里扎根!此乃釜底抽薪,亦是长久同化之策!”
此议一出,众人皆默然,随即纷纷领旨。
他们明白,皇帝这是要用最直接、也是最残酷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顽疾。
旨意既下,大军雷动。
在东瀛,明军的行动高效而彻底。
曾经桀骜不驯的武士家族被连根拔起,一座座城池在炮火下陷落。
无数倭人被绳索串联,在明军士兵的押解下,哭嚎着登上巨大的海船,驶向遥远而未知的、被称为“热浪地狱”的于毒之地。
反抗者的人头被悬挂在码头和废墟之上,以儆效尤。
在交趾,明军的清剿更加系统化,反抗势力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俘获的叛军和被视为不安定因素的家族,也踏上了同样的不归路。
与此同时,大明国内的移民告示贴遍了城乡。
对于地少人多的贫苦农民而言,海外肥沃的“无主之地”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在官府的组织和资助下,一批批汉家儿女,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东瀛和交趾的旅程,他们将在故土重建家园,将那里彻底变为汉土。
这是一场充满血与泪、却也深刻改变了东亚乃至世界人口与文化格局的大迁徙。
苏宁用这种近乎无情的方式,为帝国消除了边患,拓展了疆土,并将两个潜在的长期麻烦,变成了远在海外、难以再威胁中原的拓荒群体。
而于毒那片原始的蛮荒之地,也注定将因为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开启一段血腥而残酷的融合史。
接下来还会安排一位大明藩王坐镇于毒,也算是给朱氏皇族一个新的可能。
……
天工六十年,春。
北京城的紫禁城,历经六十载风霜,在精心维护与部分符合规制的新技术加持下,愈发显得庄重恢弘,同时又隐隐透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气韵。
这一日,紫禁城内举行了盛况空前的传位大典。
八十五岁的天工帝苏宁,虽鬓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目光依旧睿智深邃。
他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在文武百官、宗室勋贵以及来自全球各大明藩属、盟邦使节的注视下,亲手将象征着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交到了已届花甲之年的皇太子朱文仁手中,定年号为兴民。
“仁儿,”苏宁的声音经过扩音设备的清晰传递,回荡在宽阔的广场上,带着一位老者、一位开创者的欣慰与嘱托,“朕,持此神器六十载,赖祖宗庇佑,群臣辅佐,万民辛勤,终使日月所照,皆为汉土,铁轨所至,皆为王臣。今日,朕将这锦绣江山,交予你手。望你谨记‘天工开物,格物致知’之训,持守‘民为邦本’之念,继往开来,使我大明盛世,永续万年!”
皇太子,如今的大明新帝朱文仁,恭敬跪拜,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玉玺,声音沉稳而坚定:“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必恪尽职守,爱养百姓,推进圣学,守护江山,绝不负父皇与列祖列宗之厚望!”
“好!不愧是朕的嫡子,以后这锦绣河山就是你的了,务必要培养好朱家的下一代,绝对不能出现眼高手低的蠢货。”
“是!父皇。”
这一刻,见证了新旧时代的交替。
一个由苏宁亲手开创并引领了整整一个甲子的“天工时代”正式落下帷幕,而一个在其坚实基础之上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回首这六十年,大明已然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帝国:
铁路干线如同帝国的钢铁骨架,不仅连接南北两京,更已延伸至西域、辽东、云贵,甚至跨过海峡,连通了琼州与夷洲。
高速铁路的试验线路也已投入运营。
公路上,不再是马车独行,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公共汽车、货运卡车乃至私人汽车已不算稀罕物,穿梭于城乡之间。
天空中,虽然还只是用于试验和军事的飞艇与早期双翼机,但人类征服天空的梦想已照进现实。
电力这个曾经实验室里的奇迹,已走入千家万户。
从紫禁城到寻常百姓家,电灯取代了油灯蜡烛,照亮了夜晚。
电报线和电话线连接各省,消息瞬息可传。
无线电技术也已萌芽,广播里传出的朝廷政令、戏曲新闻,成为新的信息媒介。
城市里,有轨电车叮当作响,工厂里,电动机器轰鸣不息。
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着帝国的运转。
从遍布全国的发电厂、钢铁厂,到精密的机床制造、船舶重工,再到新兴的汽车厂、化工厂、制药厂……
大明的工业能力独步全球。
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使得物资产能空前强大。
帝国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本土行省治理高效,漠南漠西、朝鲜乐浪、东瀛、交趾、于毒、乃至南洋诸岛、殷洲西海岸的部分重要据点,都已建立了有效的统治或控制。
曾经困扰帝国的边患,已通过移民、同化、驻军与经济纽带等多种方式,基本解决。
一套融合了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天工律》成为帝国运行的根本准则。
而且此时“格物致知”的精神深入人心。
新式学堂遍布州县,教授着科学、数学、工程学与人文社科知识。
天工院已成为全球科研圣地,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
医学、农学、地质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华夏文明在吸收了新技术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
传位大典结束后,退位为太上皇的苏宁,回到南京城外孝陵一处幽静别苑居住。
他时常站在高处,眺望着这座灯火辉煌的不夜城,看着远处铁路线上如流星般划过的列车灯光,听着隐约传来的工厂汽笛,脸上露出平静而满足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已经做到了一个穿越者所能做到的极致。
他不仅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是凭借一己之力与无数人的努力,将整个华夏文明提前数百年推入了工业时代,并为其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未来的大明,或许还会有挑战,有风波,但它的根基已然牢固,它的方向已然明确。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苏宁轻声低语,晚风吹拂着他雪白的须发。
而在北京城皇城之内,新帝朱文仁坐在熟悉的乾清宫御书房内,这里曾是他父亲日夜操劳的地方。
书桌上,摆放着最新的全球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大明的疆域与影响力范围,也标记着未来探索与发展的方向。
他深知守成不易,开拓更难,但他有信心,在父亲留下的宝贵遗产上,带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天工时代的落幕,并非结束,而是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故事的起点。
大明的旗帜,将在工业文明的劲风中,继续高高飘扬。
……
大明兴民元年,传位大典的喧嚣早已过去,北京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与宁静。
而退位为太上皇的苏宁,迁居至南京紫金山孝陵南麓一处幽静皇家别苑。
这里林木葱郁,流水潺潺,既保留了中式园林的雅致,又巧妙地融入了诸如玻璃暖房、水力驱动的小型喷泉等“天工”造物,是他晚年特意为自己营造的颐养之所。
当年这里是他夺取天下的开始,如今又是在这里落幕也挺完美。
夜色深沉,主书房内却亮着柔和而稳定的电灯光芒。
八十五岁的苏宁屏退了所有侍从,独自坐在宽大的书案后,手中把玩着一枚温润的古玉,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回顾着自己这波澜壮阔的一生。
从被朱元璋忌惮时的战战兢兢,到靖难之役的刀光剑影;从登基之初的如履薄冰,到横扫漠北、东平高丽、南洋扬威的赫赫武功;从第一条铁路的艰难诞生,到如今电网覆盖神州、铁轨贯通四极的工业盛世……
六十载光阴,仿佛弹指一挥间。
就在他心神沉浸于往昔峥嵘岁月之际,一个久违的、冰冷而机械的声音,毫无征兆地在他脑海深处响起:
【叮咚——】
【检测到宿主已完成本世界主线任务:再造大明,开启工业文明,并实现政权平稳交接。】
【系统综合评估中……评估完毕。】
【任务完成度:SSS 】
【文明推进度:超额完成】
【影响力评估:全球性、划时代】
【综合评分:五颗星(完美)】
饶是苏宁历经无数大风大浪,心志早已坚如磐石,此刻也不由得微微一震。
这个陪伴他穿越伊始,助他奠定基业,却又沉寂了数十年的系统,终于再次出现了。
【根据评分,现发放任务奖励:】
【奖励一:培婴丹一枚。品阶:灵级上品。功效:大幅提升凝结元婴之成功率,固本培元,滋养神魂。】
(注:此方世界灵气稀薄,仙道不显,此丹乃系统根据宿主潜意识中对长生的渴望,特此适配。)
一枚龙眼大小、氤氲着淡淡紫气、表面有玄奥丹纹的丹药,凭空出现在书案之上,顿时满室生香,令人精神一振。
苏宁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而精纯的能量,远非他这六十年来搜集到的任何所谓“灵丹妙药”可比。
【奖励二:宿主破损记忆恢复0.5%。】
一股微弱却清晰的暖流涌入苏宁的识海,一些极其模糊、破碎的画面与信息碎片闪过:
仿佛是无尽的星空,是难以言喻的宏伟建筑残骸,是某种超越他理解的战斗场景……
但这些碎片太过零散,如同惊鸿一瞥,瞬间又隐没无踪,仅仅让他确认了自己并非此界之人,以及……
他曾经的经历,恐怕极不简单。
这0.5%的恢复,更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窥见了窗外浩瀚宇宙的一角,却更加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与未知的广阔。
【奖励三:自由穿梭权限(初级)。宿主可随时选择离开此界,返回主世界(坐标已记录),或前往新的任务世界(需达到特定条件解锁)。亦可选择永久留居此界,寿元尽时,灵魂将由系统回收。】
【所有奖励已发放完毕。系统即将进入休眠维护状态,期待与宿主的下次相遇。】
冰冷的电子音就此沉寂下去,仿佛从未出现过。
书房内恢复了寂静,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
苏宁的目光首先落在那枚“培婴丹”上,眼中闪过一丝炙热。
权力、财富、美色,他已然享尽人间极致,唯有“长生”,是帝王也难以触及的领域。
这枚丹药,指向了一条更为超脱的道路。
接着,他回味着那恢复的0.5%记忆,眉头微蹙。
虽然信息极少,却让他对自身的根源产生了更强烈的探究欲。
“主世界”、“新的任务世界”……
这些词汇暗示着他过往的经历和未来的可能性,远比经营一个大明帝国要复杂和宏大得多。
最后,他的视线扫过书房四周。
这里陈列着他六十年来搜集的无数奇珍异宝:有前朝失传的名家字画,有西域进贡的硕大宝石,有深海打捞的夜明珠,有天工院利用最新技术合成的完美晶体,更有堆积如山的金砖、银锭,以及代表着皇家商行庞大股份与海贸收益的凭证……
这些,是他在这个世界的“财富”,是帝国六十年的积累,是他权力的具现化。
然而,与系统奖励的“培婴丹”和“记忆恢复”、“穿梭权限”相比,这些世俗的、哪怕富甲天下的财富,其重要性似乎瞬间降低了许多。
它们更像是一段辉煌旅程的纪念品,而非未来的倚仗。
苏宁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夜空中璀璨的星河。
他轻轻摩挲着手中的培婴丹,感受着其中蕴含的、通向另一个层次的力量。
“六十年的帝王生涯,是结束,却也是真正的开始么……”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释然而又充满期待的笑意。
是选择服下丹药,在这个世界尝试追寻那渺茫的仙道?
还是利用穿梭权限,返回那记忆碎片中的“主世界”,去揭开自身之谜?
抑或是,探索新的未知世界?
这一切,都将是属于“苏宁”的全新故事了。
而属于“天工帝”苏宁的传奇,则伴随着那传位的玉玺,永远铭刻在了大明煌煌史册的最顶端,供万世景仰。
……
《影视编辑器》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影视编辑器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影视编辑器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