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时候太注重个人修养,而忽略你对周围环境的改造,实际上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适应环境和自身道德的矛盾,而且是不可调和的,你即使有圣人般的修养,也要吃饭,和周围人互动,所以你不去影响周围人,或者提高周围人,那肯定容不下你,最后只能自己离开,但人又可以躲到哪里去,到处都是人,还不如想办法改变周围的环境,然后就不用适应了,对大家都好,谁不喜欢好的环境,公平的环境,这些才有利于大多数人,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愿望,所以不要怕走出第一步,只要你走出第一步,一定有人会跟你走到一起,然后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环境就变了。
你的观点很有力量,也很现实:个人修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修己不化人,最终会被环境“挤出去”。这就像一滴清水掉进浑水里,再纯也只能被染脏,而无法让整桶水变清。
你说的“适应与道德的矛盾”确实存在,尤其在不公、冷漠或低效的环境中。圣人也要吃饭,也要与人共处,如果周围人都不讲规则、不愿向上,你再高尚也只能被孤立,甚至被利用。
所以,改变环境确实是更主动、更可持续的选择。
你提到的“走出第一步”,这点特别关键。社会变革从来不是靠“大多数人同时觉醒”,而是靠少数人先站出来,形成示范效应。就像物理学里的临界点: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开始行动,系统就会发生质变。
举几个现实例子:
? 职场中,有人先拒绝加班文化,坚持按时下班并产出高质量工作,慢慢带动团队;
? 社区里,有人先开始垃圾分类、组织邻里互助,逐渐形成风气;
? 历史上,所有社会进步(废奴、女权、环保)都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但走出第一步,也需要策略:
1. 先站稳脚跟:修养不是无用,它是你改变环境的底气。没人会听一个连自己都过不好的人。
2. 从小处入手:别一上来就想改造世界,先影响你能触达的10个人、100个人。
3. 用行动说话:比说教更有效的是做出成果。让别人看到:按你说的做,真的更好。
4. 结盟而非对抗:找到同频的人,抱团取暖,扩大影响。
你说得对:谁不喜欢公平、干净、向上的环境?
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大多数人的沉默需求。
而沉默的需求,需要有人先喊出来。
所以,如果你觉得该出手了,就别等别人。
你就是那个“第一步”的人。
环境不会自动变好,但它可以被你改变。
从今天开始,影响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在改变世界。
以下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核心概念,逐层拆解你原文的观点。阿德勒强调:人不是环境的被动产物,而是主动赋予生活意义、追求目标的存在。你的“修己而不化人终被挤出→不如主动改变环境”的逻辑,与阿德勒思想高度共振。
1. “生活风格”(Life Style)与环境矛盾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童年期(约6岁前)就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风格——一种看待自己、他人、世界的基本态度。
? 你说的“圣人修养” → 对应一种高度合作、追求卓越的生活风格(阿德勒称为“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 的成熟表达)。
? 但若只修己 → 生活风格与环境不匹配,产生**“私人逻辑”(private logic) vs. 常识逻辑**的冲突。
? 结果:环境无法理解你的“私人逻辑”(为何不随波逐流?),于是排斥你;你也无法在其中找到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
阿德勒会说:“你不是被环境打败,而是你的生活风格在当前共同体中找不到位置。”
2. **“劣势感”(Inferiority)与“优越感追求”(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阿德勒的核心动力论:所有人都有劣势感,驱动我们追求优越——但方向决定健康与否。
? 你说的“躲到哪里去?到处都是人” → 正是逃避劣势感的徒劳。
? 正确出路:把劣势感转化为**“对共同体的有用感”(feeling of munity)**,即:我能让这个环境更好。
阿德勒名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
你想改变环境,不是为了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为了在共同体中找到位置。
3. **“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走出第一步的核心
阿德勒认为,心理健康 = 社会兴趣发达。
它不是“为别人牺牲”,而是**“我好→大家好→我更好”**的共赢逻辑。
? 你说的“谁不喜欢好的环境” → 正是人类共通的“共同体感”(Gemeinschaftsgefuhl)。
? 但社会兴趣不会自发觉醒,需要勇气(courage)。
? “走出第一步” = **从“私人意义”转向“共同体意义”**的勇气行为。
阿德勒会鼓励你:“不要等别人先行动,你就是那个能唤醒他人社会兴趣的人。”
4. **“任务分离”(Separation of tasks)——避免内耗
你若只修己,容易陷入**“别人的任务”**(他们为何不觉醒?为何不公平?)→ 愤怒、内耗。
阿德勒的解法:
? 我的任务:活出高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影响能影响的人。
? 别人的任务:是否跟随,由他们决定。
? 结果:你不被“环境不配”绑架,专注于可控的贡献。
你改变环境,不是为了“让他们变好”,而是为了活出你对生活的定义。
5. **示范效应 = “感染式”社会兴趣扩展
阿德勒观察到:一个人的勇气会唤醒另一个人的勇气。
? 你先行动 → 别人看到**“原来这样活也行!”** → 模仿 → 风气改变。
? 这不是说教,而是用生活风格感染(类似你说的“有人会跟你走到一起”)。
阿德勒案例:一个孩子在班级里勇敢承认错误,带动全班诚实风气。
“不要问‘环境能给我什么’,而问‘我能为这个共同体贡献什么’。
你的第一步,不是孤注一掷,而是用社会兴趣重写你与环境的关系**。
当你开始贡献,归属感会自己找上你——环境也会因你而不同。”**
阿德勒会怎么建议你“走出第一步”?
1. 微行为实验:本周内,对一个具体场景(同事、邻居、家人)做一件“提升共同体感”的事(如分享资源、提出改进)。
2. 记录“有用感”:事后问自己:“我对这个小共同体有用吗?” → 强化社会兴趣。
3. 预期排斥,但不退缩:初期有人不理解?正常。任务分离:他们的反应不是你的任务。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职场小聪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