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非遗:碗碗腔的悠扬、木偶皮影的灵动与插酥包子的醇香
在吕梁山脉的怀抱中,孝义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碗碗腔的悠扬旋律、木偶皮影戏的灵动表演以及插酥包子的醇香滋味,共同构成了孝义非遗的绚丽画卷,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碗碗腔:声腔里的千年回响
碗碗腔,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戏曲剧种,宛如一条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在孝义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它起源于陕西华山北麓的华阴、华县一带,清初时已形成并成熟完善,后随着艺人的流动传入孝义,与当地的皮影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义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均源自孝义皮影戏。
皮腔,一说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说形成于战国时期,因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吹腔”。
其唱腔有“平板(慢板)”和“垛板”两种形态,前者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加锣鼓点称为“流水”;后者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唱腔。
而碗碗腔则因有一碗状铜铃参与伴奏得名,属特殊的板腔体结构,唱腔真假声混用,多用“虚词假声腔”,假声唱法分“二音子”和“尖音子”两种,“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之上再翻高形成。
在孝义,碗碗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闲时节,田间地头,常常能听到碗碗腔那悠扬的旋律。
它以贴近民众生活的题材和独特的唱腔韵律,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民间流传着“过节听不上碗碗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的俗语。
其剧目题材多取材于民间生活与历史故事,如《白洋河》等,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美好。
碗碗腔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努力。
如今,孝义市通过成立传习所、整理传统剧本等方式,加强对碗碗腔的保护与传承。
现存档案涉及37个传统剧目与126种曲牌,为后人研究和学习碗碗腔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碗碗腔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木偶皮影戏:指尖上的艺术传奇
孝义的木偶皮影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非遗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观众,素有“三晋奇葩”之美誉。
孝义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戏,起源于宋代,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
最初,木偶戏的曲调用孝义秧歌干板腔、皮腔、中路梆子(晋剧)演唱,后来又加入碗碗腔演唱。
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称,即木偶、皮影两种演出形式,皮腔、碗碗腔、晋剧三种唱腔。
木偶戏与皮影戏在孝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最初它们各自独立成班社,后来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灯影班”。
白天,木偶戏在阳光下舞动,演员们通过手中的操纵杆,赋予木偶鲜活的生命,让它们在舞台上演绎着世间的悲欢离合;夜晚,皮影戏在灯光下登场,皮影在幕布上跳跃,配合着悠扬的音乐和生动的唱腔,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孝义文化的重要象征。
孝义木偶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承人们的坚守与创新。
他们不仅在传统技艺上精益求精,还不断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创作题材。
例如,通过与影视结合,将木偶戏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同时,开展非遗进校园、校企合作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木偶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孝义木偶皮影戏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多次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插酥包子:舌尖上的非遗记忆
孝义司马插酥包子,是一道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特色美食。
它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孝义市司马镇张氏家族中的一位厨师为了讨好喜爱吃包子的老太太,变着法儿地制作各种包子,最终创造出了这种烤制而成的插酥包子,深得老太太欢心。
因源于司马镇,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包子定名为司马插酥包子。
司马插酥包子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从选料到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厨师们的智慧和心血。
制作皮面的原料是五得利特精粉,辅料有小苏打、酵母、炼乳、牛奶、油酥;馅子的原料是柏籽羊五花肉、黄胡萝卜,辅料是葱花、姜末、盐、胡椒粉、花椒面、小磨香油、羊油。
而且,肉馅的比例还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春秋季节不冷不热,肥瘦肉各一半;夏季炎热,瘦肉多于肥肉;冬季寒冷,肉的比例是肥六瘦四。
制作时,先将面放入恒温箱中醒面,调和好馅子后,擀皮面、上油酥、包馅子、捏型,再放在发酵箱中发酵,最后置入烤盘中,给包子刷上麻油,放入烤箱内烤制,待包子成金黄色即可。
出炉的司马插酥包子,造型美观,色泽鲜亮,绵酥爽口,味道鲜美,肥而不腻,色、香、味俱佳,营养价值高,并有开胃健脾的功效。
如今,司马插酥包子已成为孝义民众喜爱的一道地方特色风味小吃,也是孝义市帝豪酒店婚宴中的一道主食。
该酒店婚宴于2013年被山西省第六届烹饪技能竞赛组委会评为“山西婚宴名宴·特金奖”,司马插酥包子也被列入《晋人晋菜味道》丛书中。
2013年11月,它还被山西省商务厅、山西省总工会、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教育厅等12个单位评为“山西十大特色主食”。
此外,孝义市帝豪酒店还积极推动司马插酥包子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组建研究室、制定保护计划、开展传承活动等方式,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和发扬。
2014年5月5日到5月9日,帝豪酒店总经理刘玉萍带领面点厨师梁发明随团参加“山西美食走进纽约”“山西美食走进联合国”活动,展出帝豪蜜酥、司马插酥包子,在异国他乡受到好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尝到了这一来自孝义的美食。
孝义的碗碗腔、木偶皮影戏和插酥包子,它们是孝义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讲述着孝义的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