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祁县非遗四重奏:民俗技艺中的生命律动
在晋中祁县这片被黄河文化浸润的土地上,铁棍背棍的铿锵、砖雕的细腻、寿星大头的诙谐、抖空竹的灵动,共同编织出一幅鲜活的民俗画卷。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祁县人集体记忆的载体,在时光流转中持续焕发生机。
一、铁棍背棍:云端上的社火传奇
作为山西省首批非遗,晓义铁棍背棍以其“空中芭蕾”的独特魅力,在祁县社火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
这项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技艺,最初是村民为祈雨而创造的祭祀表演,后逐渐演变为融合戏剧、舞蹈、杂技的综合性艺术。
技艺密码
力学奇迹:单根铁棍由主杆、横杆、支架构成,总重不足30公斤却能承载3名孩童。
表演时,成年舞者通过腰腹力量控制平衡,孩童则以“金鸡独立”“倒挂金钩”等姿势完成惊险动作。
戏剧叙事:每个表演单元对应一个经典剧目,如《白蛇传》中孩童分饰白娘子、许仙、小青,通过肢体语言再现断桥相会场景。
音乐伴奏:以鼓、钹、锣为主的打击乐构成节奏框架,配合唢呐吹奏的《大得胜》《小开门》等曲牌,营造出热烈的庆典氛围。
文化现场
每年正月十五,晓义村六社的36组铁棍、200余根背棍组成千米长的巡游队伍,吸引周边数万观众围观
2016年央视《非遗中国行》专题拍摄时,表演者成功完成“三棍叠罗汉”高难度动作,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第五代传承人王建民创新设计“可拆卸式铁棍”,使单件道具运输重量减轻60%,便于跨区域演出
二、砖雕:凝固时光的泥土诗行
祁县砖雕以“窑前雕”技艺独树一帜,其“可塑性强、表现细腻”的特点,使砖块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特殊画布。
这项始于宋代的技艺,在明清晋商大院建设中达到巅峰,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的砖雕群堪称民间艺术瑰宝。
工艺精髓
泥料制备:选用晋中盆地特有的红黏土,经“三洗三晒”去除杂质,加入棉花纤维增强韧性
模具成型:采用“阴模阳刻”技法,先在石膏模上雕刻图案,再注入泥浆定型
烧制玄机:以松枝为燃料,经历“低温素烧(800c)-高温釉烧(1200c)-中温彩烧(900c)”三段式烧制,使砖雕呈现青灰、朱红、靝蓝等多重色彩
文化解码
影壁砖雕《百子图》中,100个孩童或嬉戏或读书,暗含“多子多福”寓意
墀头砖雕《葡萄百子》采用透雕技法,葡萄枝蔓穿透三层砖体,形成立体视觉效果
2023年砖雕艺人李建国复原的《清明上河图》砖雕长卷,长12米、高1.5米,获“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奖”
三、寿星大头:诙谐中的生命哲学
作为祁县特有的民俗表演道具,寿星大头以夸张的造型和幽默的互动,成为节日庆典中的欢乐制造机。
其起源可追溯至清代,最初是村民为庆祝老人寿辰而制作的纸质头饰,后逐渐发展为集木雕、彩绘、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制作密码
骨架结构:以榆木为基材,采用榫卯结构拼接出寿星面部轮廓,重量控制在3公斤以内
表面处理:先敷三层桑皮纸,再以矿物颜料绘制寿桃、仙鹤等吉祥图案,最后涂刷桐油防裂
机关设计:眼部安装可活动的木珠,嘴巴连接弹簧装置,使表演时能做出眨眼、张合等动作
表演生态
春节期间,表演者身着长袍马褂,手持龙头拐杖,以“寿星送福”形式走街串巷
2024年非遗展演中,90后传承人张晓峰创新加入LEd灯带,使寿星大头在夜间呈现流光溢彩效果
祁县职业中学开设“寿星文化”选修课,学生亲手制作大头并编排情景剧,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四、抖空竹:掌心跃动的千年韵律
这项起源于汉代的技艺,在祁县演变为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民间体育项目。
其“嗡嗡”声响与灵动身姿,成为古城街巷中最具活力的文化符号。
技艺图谱
基本动作:包括“蚂蚁上树”“金鸡独立”“倒挂金钟”等36式,最高可抖出3米高空竹
器械演变:从传统双轮空竹发展到现代塑料材质,重量减轻至200克,转速提升3倍
竞技规则:设置“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两大类别,评分标准涵盖动作难度、流畅度、创新性
传承创新
祁县空竹协会拥有会员200余人,每周在昭馀广场开展集体训练
2025年山西省空竹锦标赛中,祁县代表队包揽青年组、中年组全部金牌
传承人赵志强开发“空竹进校园”课程,将数学抛物线原理融入教学,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五、非遗生态: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实验
祁县构建起“四维一体”非遗保护体系:
空间维度:建立铁棍背棍传习所、砖雕艺术博物馆等12个专题场馆
时间维度:将非遗展演纳入“春节文化周”“社火艺术节”等年度文化事件
技术维度:运用3d扫描技术建立砖雕数字档案,开发AR互动体验项目
人才维度: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名师带徒”模式培养新生代传承人
数据显示,2025年祁县非遗相关产业产值突破8亿元,带动就业1.2万人。
当铁棍背棍的孩童在云端起舞,当砖雕的刻刀在泥土上书写诗行,当寿星大头的笑声回荡在街巷,当空竹的嗡鸣划破长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
这种守望,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