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嘉一边着手选拔人才,一边竭力推行军、财、政权三分离之策。
这几日让赵普、潘佑、张泌等臣子上书科举之策。
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一份关于筹备科举的奏请上。
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
“不错,开源、节流、强军、安民,皆需人才为基。”
他低声自语,结合众多臣子群策群力,终于抓住了一条清晰的主线。
制度大体沿袭前朝,以 “科举取士” 选拔通晓经义、富有文采的治国之才。
以 “明经取吏”吸纳熟悉律法、擅长实务的基层官员。
然而,在此之外,他力排众议,毅然增设了一门全新的科目“格物学”。
此科并非空谈义理,主要考核数算推演、基础物理、简易工械原理等实用之学。
旨在于万千学子中,甄选出那些有着非凡悟性、能为强国筑基的专门人才。
诏令颁布,由翰林院会同前期成立的格物院,花费了一段时日拟定考纲、编纂教程,终于将此事层层安排下去。
结合往年惯例与当下筹备进度,预计至秋初,便能首次通过这革新后的科举,为亟待补充的官僚体系选拔出一批新血。
科举,不仅是选拔官吏的途径,更是向天下昭示新朝气象、凝聚士人之心的重要手段。李从嘉也需要通过这样的手段,这样逐步提升格物学的地位。
内修政理,积蓄实力,方能在未来与北方强邻的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日子,各地驻军人选,也最终撬动,需要平衡与巩固这偌大帝国的军事布局。
各地节度使、镇守将军只管军事防务与操练,钱粮辎重统一由中央调拨,地方财税则由朝廷委派的转运使、知州等文官管理,以此从根本上弱化藩镇割据的土壤。
对于那些新归降的蜀地旧节度使,则采取拉拢、分化、明升暗调等多种手段,逐步将其兵权、治权收归中央。
蜀地由沉稳持重的老将李雄镇守,依托天险之险,北御赵宋。
湘西及岭南百越杂处之地,则由熟悉当地情状、战功赫赫的秦再雄坐镇,威抚并用。
长江下游及核心区域,委予擅长水陆战阵大将林仁肇,以防备淮河一线的宋军。
东南沿海要地,则由熟悉海事,有谋略的大将吴翰驻防,并着手整顿水师。
与此同时,整个南方的局势进入了一段微妙的平静期。
北境之上,唐与宋两国虽陈兵十万于漫长边界,却默契地保持着守势,各自埋头加固城防,操练兵马,疏通运河粮道。
大规模的冲突未曾发生,但侦骑四出,斥候在边境线上的小规模摩擦与对峙时有发生,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息。
双方都在争分夺秒地消化既有成果,积蓄着下一轮碰撞的力量。
李从嘉更是抓紧这难得的喘息之机,全力消化新得之地。
政令通过新铺设的驿道疾驰,精干的官员被派往蜀中与岭南,清丈田亩,重定户籍,推行新政,将原先相对独立的经济、军事体系逐步纳入中央管辖。
如同巨蟒缓缓消化着庞大的猎物。
这一日朝会,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待日常军政要务奏报完毕,李从嘉环视群臣,将话题引向了西南。
“诸卿!”
他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南方初定,然北有强宋,不可不虑。观舆图,西南大理,地处云贵,拥八府、四郡、三十七部之众,自古就是大唐管辖之地,对此,众卿有何高见?”
宰相赵普率先出列,他老成谋国,思虑周详。
“陛下深谋远虑。然臣闻,大理国主段思聪,性情柔懦,一心向佛,国中政务,多委于权臣高氏一族。其国内部族林立,政令能否通达,尚存疑问。可派遣使者,初步会谈。”
枢密使常梦锡战略角度补充道:“赵相所言甚是。大理僻处西南,地形险阻,则我西陲难免多事。纵使其国内政局复杂,亦当遣一能臣,探其虚实,陈明利害。”
虬髯大将张璨站出来道:“末将愿领兵前往,先威压一番。”
李从嘉摇了摇头。“此事,暂不可动兵!大理国地处高原边陲,此时兴兵远伐,不可取,但大理国乃是段氏分裂中原而成……不可不归顺。”
“还是先派遣使者,前往大理国。”
大臣张泌接口道:“臣亦听闻,那段思聪笃信佛法,常居寺院,清静无为,以致大权旁落。高氏把持朝纲,俨然国中之国。此等情形,或可分化,或可威慑,关键在于使者之选。”
潘佑朗声道:“陛下!大理虽偏,亦知强弱之势。今我大唐新立,气吞万里,南方一统,兵锋正盛。”
“正可借此威势,遣一舌辩之士,直入羊苴咩城,面见其主与权臣,晓以天命,动以利害。若能使其奉表来归,则为上策!”
“若其犹豫,亦可结盟通好,使其断绝与宋、辽往来,此为中策。”
韩熙载素来性子活泼,他沉吟片刻,奏道:“潘大人之言,老臣以为可行。然出使之人,需学识渊博,熟知西南地理民情,更需机变善辩,能临场决断。此人选,至关紧要。”
一直静听的董蒨此时也出言附和:“韩大人所言极是。使者不仅需传达陛下天威,更需洞察其国内高氏与段氏之微妙,相机行事。礼物亦需备足,既显我朝诚意,亦彰天朝富庶。”
李从嘉静听群臣议论,见时机成熟,便微微颔首,决断道:“诸卿所议,甚合朕心。大理国情特殊,段氏暗弱,高氏跋扈,此正我朝介入之良机。纵不能使其即刻归附,亦要在其国中,埋下亲我之种。”
他目光扫过殿中一位气质儒雅、目光睿智的臣子,唤道:“徐锴。”
徐锴应声出列,躬身道:“臣在。”
“卿博闻强识,通晓古今,更兼辩才无碍。朕命你为宣慰使,持节前往大理。”
李从嘉郑重嘱托:“见到国主段思聪,当直言天下大势已变,偏安一隅不过幻梦。告知他,若能顺应天命,举国内附,朕必以王侯之礼待段氏,保其宗庙祭祀,世代尊荣。”
“若其难下决断,或因高氏阻挠,你亦需竭力结交段氏与高氏实权人物,陈明与宋、辽勾结之弊,与我大唐交好之利,务必使其应允,至少严守中立,勿使我西线再生波澜。”
徐锴深吸一口气,脸上并无惧色,唯有使命在肩的凝重,他肃然长揖。
“陛下重托,臣纵使山高路远,险阻重重,臣亦必竭尽所能,扬我国威,探其虚实,定不辱使命!”
“好!”
李从嘉朗声道,“使团即日筹备,携重礼,择吉日出发!”
数日后,一支精干的使团便离开了潭州,溯着奔腾的江水,向着那片神秘而关键的高原佛国迤逦而行。
喜欢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