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后。
以刘宗周为首的阅卷委员会、以卢象升为首的武试监考小组臣子进入东暖阁。
“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赐坐!”
“谢陛下!”
君臣礼仪例行完,刘宗周作揖道:
“启禀陛下,现各科试卷均已批阅完毕,结合军委所列之武试成绩,此次六科共取贡士1300名,学士6083名!
其中文学、医学、农学、工科、天文地理五科贡士800名,学士2208名。
兵科贡士300名,学士3875名,此乃各科前二十名名册,请陛下过目!”
“呈上来!”
王承恩连忙上前将册子接过,双手呈给崇祯。
拿起贡士名册,崇祯认真看了起来。
这份名册很详尽,列出了各科考生的科别、出生年月、贯籍、原有功名、成绩等信息。
本次皆为新规矩,名册里都是一甲的候选人,也不再单单产生三个人了,而是将有六名状元、六名榜眼,六个探花郎。
按旧的科举制,阅卷完毕后会先张榜公布贡士名单。
之后再选出黄道吉日,让中榜者入宫进行殿试,角逐出第一、二、三甲进士。
崇祯的新政可没有管这些,尽量简化提高效率,直接把靠前者给他看,定了后再统一公布。
殿试流程也不要了,变成日后集中召见各科前二十。
这回五科除了贡士,还另取学士两千多名,皆由专业阅卷官考评得出结果。
而兵科这一科最为特别,无一人落榜,凡应试者最差都是学士,以致学士达到近4000人,为崇祯开的特例。
倘若报考者提前知道会如此,说不定报兵科的人将更多。
当然,崇祯并非一拍脑门,兵科无论贡士还是学士,都将去基层当兵历练。
这等同招纳新兵,区别在于文化程度更高,若不吃点苦感受基层,那才叫没用的纸上谈兵。
崇祯按捺住心中那份微微激动,快速浏览所列姓名,出现了很多他知晓的人名。
文学科刘同升、陈之遽、赵世春三人,为原有历史上丁丑春闱一甲进士。
其余各科如方以智、徐弘祖、李信、阎应元、张煌言等都是历史名人,崇祯自然清楚。
所录之人既有预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至于其它陌生者就不了解了。
一刻多钟后,崇祯开口:
“朕看各科都已排出名次,卿等说说靠前之人有哪些长处吧,先说文学科!”
“回陛下,刘同升、陈之遽、赵世春三人成绩最高,其文章也各有千秋,文笔功夫很深。
然其部分论调臣等以为略微空洞,想必乃眼界所致,仅为鹤立鸡群而已。”
刘宗周说的是实话,四书五经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不再需要格式化八股文,是否与现行大环境贴切,很容易一目了然。
“你的意思是,此三人并不十分接地气?”
“回陛下,正是!”
点了点头,崇祯没再说什么。
看年龄三人都偏年轻,就像后世还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那样,对所涉领域有相应知识储备,但尚未经历社会摔打。
抬手示意刘宗周,刘宗周接着道:
“臣对该科前二十名卷子均详细查看,一个叫徐寄的举子文章更有见地。
然该生或许过于大胆,故经臣等经过多次会商,其总成绩定在了第一十九名!”
“哦?说来听听。”
“是!”
“陛下,此人乃常州府江阴县人,父子二人一道进京赶考,此事已在考生中广为流传。
其父徐弘祖所报为天文地理科,更偏向于地理,成绩无比优秀,已列为该科第一!”
“徐弘祖,徐霞客?”
“正是!”
“二人乃父子?”
“正是!”
呵呵,崇祯心头一喜。
去年在酒肆里听于奕正提及徐霞客,回宫后便写了封手谕给陈洪谧,让他跑一趟江阴,看这人有没有在家,如果在就让陈洪谧劝说其参加今年会试。
原本下一道圣旨便可让徐霞客进京做官,联想到那人应该快五十了,家境也不差。
而且放荡不羁的人一般都挺有个性,最好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官场,如此似乎更妥。
后来陈洪谧上奏,徐霞客正准备过些时日又要远行,多番交流后愿意入京考试。
而父子同考的事儿李若链也向他禀报过,只是还不知晓徐霞客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抿了口茶,崇祯道:
“你继续说徐寄!”
“是,陛下,该生写到其父徐弘祖长期游离四方,自小就接受各种见闻熏陶,长大后还随父走出过离家数百里之地。
他提出千年土地政策非常不公,未出现灾荒或战乱尚可勉强为之,然一旦发生加上官场腐败不堪,各地必然揭竿而起。
数千年来历朝后期农民造反事件频发,皆与此息息相关。
归纳起来现有之土地政策扭转千年旧制,然还需于未来继续深化,最终走向取缔纳粮!”
“哦,他真这么说?”
“千真万确,臣已带来各科前二十试卷,陛下一看便知!”
“把徐寄的卷子呈上来!”
“遵旨!”
翻了翻,刘宗周找出一份,随即递给王承恩。
接过徐寄的卷子,引入眼帘的第一感觉就是两个字:工整。
大明随便哪个读书人写的字都不差,徐寄书法造诣明显突出,令人赏心悦目。
摊开那篇《分地于民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当中的内容无不表达对千年旧制的唾弃,对现有政策的高度歌颂。
不管此人嗅觉灵敏还是有讨好朝廷的嫌疑,最起码政治思想正确,而且用词优美流畅,写文章绝对是个好手。
再看他那篇专业论文,同样与土地税收有关,名为《田税不应该成为王朝掣肘》。
文中指出几千年来随便哪个王朝,前期往往轻徭役低赋税,然到了中后期就横征暴敛。
大明税政较历朝历代明显有别,由于长期低税率,导致上层精英渐渐变得麻木。
加上朝廷对读书人优待,以致精英层竭力避税逃税,甚至认为缴税是一种错误。
于是朝廷财政吃紧下不得已加税加赋之时,他们因此作为敛财手段,无度压榨底层。
几千年来华夏百姓勤劳善良,最大愿望仅仅吃饱穿暖,然并无任何一个王朝真正实现过。
从当今天子取消徭役与所有苛捐杂税,实行低田税,让他看到了大明美好未来。
他认为当下百业呈现出蓄势待发之势,商税、关税、土地税、房产税等很容易便超过农税收入。
随着时代步步发展,农税最终会变成聊胜于无。
为此,在经历一个数十年时间之后,完全可以取缔农税,结束这千年最重要税种,让百姓真真正正安居乐业。
此人还列出一些宏观数据佐证,有的数据还与朝廷统计无限接近,看来平时对报纸以及民间各类事项颇有研究。
“好啊,写得好!此文不应该打分如此之低!”
“陛下,这......”
刘宗周脸色有些难看,与倪元璐面面相觑。
专业论文同样为百分制,很多阅卷官都觉得此文写得好,但过于超出认知,一时难以接受。
于是一番争论与权衡,只给了徐寄八十二分。
看了看第一名刘同升论文得了九十四分,徐寄的其他答题几近满分,要不是此文拉低分值,他可轻松进前三。
“田税迟早会取消,或许二十年,或许四十年,徐寄眼光独到,深得朕怀!”
“嘶......”
在场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尤其文学科的阅卷官。
天子真要彻底打破千年旧制啊,虽言明还要几十年,但绝非一时兴起,说不定心头早都有了打算,那便是迟早的事儿。
“陛下,臣惭愧!”
“哈哈哈,卿等已经尽心尽力,朕岂会责怪,想来徐寄过于另类让人难以适应罢了。”
“臣等多谢陛下!”
“这样吧,朕钦点此人为文学科魁首!”
“嘶......”
这下凉气变成惊叹,那徐弘祖乃天文地理科第一,只要皇帝点头,妥妥状元郎。
若徐寄再夺魁,就成了父子双魁,这可是千年奇闻啊!
“徐寄论文至少应得九十五分以上,如此名列第一名正言顺,卿等稍后予以调整!”
“臣遵旨!”
天子向来不按套路出牌,经常令臣子措手不及,他老人家喜欢,那照办便是。
又翻了翻刘同升、陈之遽、赵世春的卷子,略微思索后,崇祯在徐寄名字上画了个最大的圈,刘同升次之,之后为赵世春。
对于原本排在第二的陈之遽,就自动居于第四位了。
这家伙原迹上乃第二名榜眼,却无同期状元和探花那份刚烈,最后做了螨清的狗。
虽说不可能再有那个机会,但崇祯也不可能让他进一甲,这便是血性。
“文学科就议到此,神农伯!”
“臣在!”
“爱卿来说农学科!”
“臣遵旨!”
宋应星站了起来,他是农学专业主阅卷,本科近两千考生的卷子几乎看了个遍。
还别说,真让他发现了多名农学奇才,即便连续阅卷数日也不觉得累,这几天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喜欢重生大明1635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大明1635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