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百柒柒

首页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风入邺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扶明录生子当如孙仲谋十龙夺嫡运朝:开局赐婚,被封闲散王爷大唐:我在长安开商场水浒:梁山新寨主,好汉绝不招安寡妃待嫁:媚后戏冷皇亮剑:我只打硬仗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百柒柒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全文阅读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txt下载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433章 安平义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银子到位,临时仓库也落实后,林向安便让人紧锣密鼓地投入秋粮收购。

这天夜里,林向安与赵泽单独对坐,低声商量起回京之事。

“阿泽,你明日就启程回京,回去后,有几件事,需要你去办。”

赵泽点了点头,早知这趟是他先行回京,便凝神聆听。

林向安缓缓说道:

“第一要紧的,是借国公府的关系,

想办法去拜会户部仓场侍郎,或者京通仓监督,兵部武库司的官员也行。

见面时只需含蓄透个口风,说你此番南下,正好带来一批上好的南粮,

愿按官价充入粮仓,为朝廷分忧。

也可换个说法,边军弟兄戍守辛苦,你愿供给一批优质军粮。

这类客户才是重点突破口。”

这些渠道往往量大、回款快。

官价通常高于收购价,利润稳定。

而且这不仅是赚钱,更是‘为国办事’,也算积累一笔实打实的政治资本。

赵泽认真记下,轻声应道:

“好。”

随后林向安又给他指出第二条路子。

毕竟渠道多元化,才能带来更多利润。

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其次,是大宗批发。

找京城最大的几家米行、粮号,整船出货。

你带些样品回去,再给出一个比他们自己南下采买略低的价格。

这类人群,要强调的是,现货现结,无运输风险,也无损耗。”

这个渠道也能快速出货,资金回笼快。

能为南方下一步收购提供现金流。

赵泽点点头,记住了这个思路。

“第三,就是像京城有影响力的大家族,

比如政治盟友、政敌等,给他们赠送粮帖,可低价供应优质粮。”

当然只占少部分,属于人情和未来投资。

毕竟各地产粮,但质量不一样。

湖州位于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尤其是青紫泥,气候温润,非常适合水稻生长。

太湖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避免了旱涝灾害。

而且湖州出产的糯米和粳米质量上乘,口感软糯香甜,本就是进贡朝廷的“贡米”。

在杭州、苏州乃至京城,“湖州米”可以说是优质高价的代名词。

有点类似于现代的“五常大米”。

竞争力本就强势。

赵泽低声应道:“行,你说的我都记住了。”

林向安又补充一句:

“若遇到问题,就去请教李姨。她在商业上的眼光和魄力,不输男子。”

赵泽微微一愣:“啊,我娘吗?”

林向安点点头:耐心解释道:

“她虽被困宅院,但见识手腕不凡。”

说实话,若不是怕影响李宝珠的名声,林向安都想邀请她入伙。

赵泽心中一动,忍不住轻声道:

“我娘有这么厉害吗?”

在赵泽心里,李宝珠是个有些严格的好母亲。

林向安笑了笑:“她厉不厉害,你亲自去办这些事,就能晓得了。”

他收敛笑意,又叮嘱道:

“记得挑几家可靠的票号,所有售粮款项都要打进去。日后我一声令下,就能随时把钱调往南方。”

赵泽深吸一口气,郑重点头:“行,我谨记在心。”

临了,林向安又细说了不同渠道的注意事项。

提醒他若有拿不准的,就直接请教李宝珠。

同时提醒道:

“若有谈不下来的,也不必灰心。

做生意,哪有不碰壁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对于林向安的话,赵泽记在了心里。

第二日,他没有惊动旁人,只在林向安的目送下,悄然带着一队人马启程回京。

周师爷则被林向安留下,专门负责联络与接待。

其余事务各方人手早已安排妥当,倒不必林向安事事亲自出面。

于是,他干脆搬到乡下王家坞暂住。

一来图个清静,可以读书养神。

二来也能顺势操持两族的族学。

请来的名师要到年底才能到位,林向安索性决定亲自先教一教孩子们。

他把林嘉月和王和忠都带到了乡下。

王和忠11岁了,在胡大夫处当过多年药童,对药材略有根基。

若要钻研中医,离不开系统读书。

至于林嘉月,毕竟是女孩子,外人未必愿意教,她跟在自己身边学习,既方便也合适。

而且历经商场与官场的磨炼后再读经史子集,往往能印证现实,理解也更为深刻。

以教书为名,还能推辞繁杂应酬,不致惹人非议。

王氏族学,是宗祠侧屋那边,一间简陋的大屋子。

明显不符合林向安的要求。

于是林向安和村长商议,要了一块边缘地,找一个相对独立、安静且日照充足的地方。

打算修建一座简易实用的江南小院。

当然也是给未来的讲师方便居住。

钱由林向安承担,村长与族老听说后,当即拍板。

物料义仓那边也有现成的。

至于人工,王氏族人自愿主动帮忙,不要工钱。

林向安倒也没拦着。

在修建期间,林向安直接在王和信家老宅院子里,搭了个大竹棚,充当课室。

因其中有外姓与女学生,实在不便去王氏祠堂侧屋。

招收人群,为6-12岁,男女皆收,会分班教学。

这是启蒙阶段,完全免学费。

至于学习的笔墨纸砚,还是得各自家里出。

大家对收女学生有微词。

但是林向安提出来的,便也不好说啥。

林向安人品学识的名师,求都求不来,谁还敢说啥。

这消息告知两族亲戚后,纷纷不少人把孩子送来。

知道林向安这边还收女孩子,林冬香便亲自找了林向安,把女儿、儿子都送过来读书。

林向安直接通过了。

给他二人便利,免费入学。

林春花这边也想送孩子去上学,只是自家没有符合年纪的孩童。

旁人亲戚倒是有,就是不收。

经过简单挑选,总共收了24名学生。

18名男学生,6名女学生。

因为是由安平粮行提供的资金,后经商议,便将族学改为安平义塾。

林向安在乡下教学后,冯辰也常常过来,请教功课。

安平义塾的宗旨与寻常私塾不同。

不单是学习背诵经文,读四书五经,更是讲求“”经世致用,忠勤为本”。

启蒙阶段仍以传统蒙学为基石。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用来识字、启蒙伦理与历史观念。

《幼学琼林》则帮助学生积累典故,了解自然与社会常识,打好谈吐与写作的根基。

然而与别处不同,林向安特意增加了实用内容:

简单算术、乡土地理。

等到十二岁后,学生要通过考核,开始分流。

一部分走科举之路,继续攻读经史子集;

一部分转向经商所需的实用学问,如算账等。

至于女学生,除蒙学课程外,还会额外学习记账、管家之道与女红。

十日一休,课程安排参照了现代学校的课表。

林向安直接从薛掌柜的文澜书铺,进了大批启蒙书籍。

新私塾尚未建好,男女生暂时同堂,但以竹帘隔开。

二十四个孩子一个人难以兼顾,他便让冯辰暂任助教。

几日下来,冯辰发现林向安的授课,与寻常夫子大不相同。

他不像一般夫子那般板着面孔,非常严肃,反而很亲和。

教认字时,不只是逐字讲解,还会穿插历史故事与自然常识;

讲到一些行为规范时,会用故事场景演绎。

学生们,常常在笑声和游戏里学会知识。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还设立了“印章奖励”。

每日表现最好,获得奖章最多的,可或得小零食。

而积累的印章达到一定数目,在半年内还能兑换文房四宝、书籍等物品。

一年下来,若印章最多、考试优异,学生还能获得喜报和特别奖赏。

冯辰看在眼里,心里暗暗羡慕:

原来上学竟可以这么有意思。

更让他意外的是,课堂并不限于书房。

林向安常带着孩子们走出屋子,去田间观察庄稼生长,或去水车边研究其运作。

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自由讨论。

既培养了学习兴趣,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看着这一幕幕,冯辰忍不住想:

若当年自己也遇到这样一位先生,定然会天天乐意去私塾,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

林向安用了半个月时间,一边教学,一边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

这时候的私塾教学,常常带来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

但林向安不希望这样。

于是,这半个月他刻意去摸索、沉淀,力求建立一套可复制、可延续的规范流程。

在他看来,启蒙绝不仅是识字和背诵道理那么简单。

这个阶段,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与良好习惯。

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去观察、敢于提问、懂得思考,而不是死读圣贤书、完全不接触现实。

人的天赋终究有限,但方法和技巧却能弥补不足。

大多数孩子甚至还没到拼资质的地步,若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未来的路就会宽得多。

正如古人所说,“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教书之后,林向安比之前更忙了。

不仅冯辰被他拉来当助教,而且李文山也被他叫来了。

他亲自制定了义塾的规矩。

把十日为一周期的课程细细规范,还列出需要邀请的教师。

在课程设置上,他尤其重视算术。

许多私塾对此不以为然,但在现实里,这非常重要。

他准备安排孩子们学算盘。

还有当下各种计量工具,让他们能直观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除此之外,他还计划定期带学生们外出参观,扩展见识。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

男学生的教学思路清晰,落实也相对容易。

但女学生却是林向安最放心不下的。

若有一日他离开,这些女学生会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迫退出学堂。

一方面女学生素质的提高,对她自身有有好处。

同时从长远考虑,会直接影响下一代。

以及提高家族联姻的门槛。

得让家族的女子有价值,让未来夫家尊重,不能随意对待。

因此,林向安清楚,必须从制度上做设计。

让女学的存在,不只是道德说辞,而能成为各方都受益的理性选择。

唯有如此,才能长久维系。

林向安心里已有了规划,但他明白,一件事若只凭自己一言而决,难免引人非议。

必须得到族中长辈的支持。

想到这一点,他第一时间便想到了二叔公王鸿。

这一日下午放学后,他特地去拜访。

义塾的教学,其实早就暗暗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最初,许多人心里犯嘀咕:

林向安年纪轻轻,又常带着孩子们“玩耍”,怎么看都不像正经教学。

可没想到,效果却出奇得好。

孩子们不仅喜欢去上课,回到家还能有模有样地讲给父母听。

那些原本疑心的家长,渐渐打消了顾虑,甚至反而生出几分欣喜。

有时大人们还会好奇,悄悄去旁听。

果然看见林向安带着学生们在田间观察,或蹲在水车边讨论。

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林向安则耐心引导,讲解农业的重要性,顺势谈到农具的改进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话语浅显,却直指人心,就连识字不多的旁人听了,也觉得有趣。

久而久之,众人心里渐渐认定:

果然是“神童”,不愧年纪轻轻便中得举人。

义塾虽新,却已初具声望。

甚至有人闲暇时,也会偷偷跑去听课,哪怕不识字,也愿意听听故事。

王鸿很快便听说了这些事,心中暗暗感到欣慰:

王氏一族,或许真要兴旺起来了。

当他见到林向安上门,难得露出笑容:

“这几日,不少人都在我面前夸你,说你的讲法别开生面。还是你们年轻人,思想灵活啊!”

林向安微微一笑,语气谦和:

“二叔公过奖了。侄孙小时候爱好琢磨,

常和同窗换些法子学习,倒觉着效果不错。

如今不过照着试一试,没想到孩子们倒挺喜欢。

只要他们愿意读书,日后才能真读好书。”

王鸿听罢,连连点头,眼神里透出几分感慨:

“唉,我们这一辈子年纪都大了,日后还得仰仗你们年轻人撑起来。”

话锋一转,他目光含笑,却又显得郑重:

“你今日来寻我,可是另有什么事?”

喜欢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浴火焚神七零位面小军嫂皇道今天大佬也不想开门我靠穿书拯救世界嫚嫚长途凌天狂婿水浒:梁山新寨主,好汉绝不招安九州我为王综武:锦衣卫,摸尸就能变强锦衣御明女配在年代文里做万人迷重生90:辣妻要翻天四合院:回到52,我人间清醒穿书后和反派boos同生共死了诸天无限基地永恒剑主沈婉宋恒小说免费阅读大明红楼,诗山词海,红袖添香覆手
经典收藏三国第一狠人骑砍三国之御寇战国野心家我在水浒开了个挂西楚霸王:开局进宫假太监王爷乱来:亲亲小痞妃贤王传蛇蝎太后之男色妖娆大明,我以族谱变法极品妖孽兵王宋末风雨之白衣天下红楼从迎娶秦可卿开始三国之极品富二代如何帮助女主在异世界建立势力?朕忙着一统,没心思做舔狗秦时韩公子特种兵之一夫当关没想到吧我是重生的大宋第一太子重生七零:暴富小农女
最近更新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铁骑红颜:大秦霸业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万界大暴君:开局召唤厂公雨化田英烈传奇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岂独无故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道藏辑要唐代秘史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万浪孤舟,沧海一粟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水浒之往事随风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百柒柒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txt下载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最新章节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