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要把卫星送入一条高度约100-200公里的近地圆形轨道,这个轨道也被叫做停候轨道。
之后在停候轨道的合适位置,火箭再次点火,将卫星推向一条大椭圆轨道,这条轨道的远地点正好在赤道上空35,786公里处,这一步也叫做过渡转移阶段。
最后一步就是同步轨道定点,点燃卫星自身携带的“远地点发动机”,精确加速,使其进入预定的地球静止轨道,这次算完成了这一次的发射。
虽然说着简单,但这中间要有很多技术必须突破,
必须要有极高的入轨精度要求,再把卫星送入一个高度约200公里的地方后,
轨道倾角接近零度的精确圆形停泊轨道,任何微小的速度或方向偏差,在后续的转移轨道上都会被急剧放大,
这就好像在高速上开车一样,稍微大点动作,就很可能让车冲出高速,这其实是一个道理,
而在卫星达到过度阶段后,想要平安完成过度,就有两点需要注意,也必须进行攻克,点火的时机、方向和持续时间必须分秒不差。
而如果发射场不在赤道上,初始停泊轨道就会存在倾角这就必须进行轨道面调整以及消除轨道倾角了,
这就需要高精度测控系统技术,来进行轨道确定,并且还需要轨道修正技术,对卫星进行数次中途轨道修正。
这些都是现在国内没有的技术。
至于最复杂、最考验卫星自主能力的环节,就是同步轨道定点捕获了。
其中远地点点火十分关键,当卫星滑行至转移轨道的远地点时,酒必须点燃自身携带的远地点发动机,再次加速,将椭圆轨道圆化为地球静止轨道。
但这次点火是“一锤子买卖”,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任务成败。
之所以说这一项最难,也是因为整个点火过程是无法由地面实时控制,必须由卫星根据预设程序和多传感器信息,完全自主判断和执行,
此外发动机必须在正确的位置、以正确的姿态、持续精确的时间点火。
点火过程中产生的扰动、推进剂在贮箱内的晃动等,都需要高精度的姿态控制系统来克服,
想要顺利的完成这些,对于现在的国内来讲就太难了。
而最后就是卫星的三大功能,也就是 “测、控、通”三大功能,
必须要能利用大型天线,持续跟踪卫星,精确测定其运行轨道,这一步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面已经实现,
但遥测与遥控,这个还要进一步的研究,
遥测就是能接收卫星发回的关于自身健康状况的数据,也就是电池电量、设备温度、姿态角度等,
遥控就是能向卫星发送指令,控制其姿态、轨道、开关机等,就是给卫星“下达命令”,
这个国内目前只能遥测与遥控简单的命令,这一个放在同步卫星上就有些不够看了。
一条条写下来,关于同步卫星的研究技术书,李枭足足写了30多页,这还只是最初步的一个计划,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研究事项,那些研究都需要再一次进行开会讨论。
至于运载火箭。
有很多款运载火箭可以选择,像是像是毛熊的质子K号,这一款火箭运载能力达到了5吨,完全可以发射同步卫星。
还有阿里安1型、N-I \/ h-、大力神IIIc、德尔塔、宇宙神系列还有长征三号,都是可以把同步卫星送上天的运载火箭。
而这几个中要说制造最简单的就是m帝的雷神系列。
之所以雷神系列简单,这是因为雷神系列火箭的基础是pGm-17“雷神”中程弹道导弹,这种“导弹改火箭”的路径意味着有着非常扎实的基础,无需从零开始,大大降低了研发门槛和不确定性。
其次就是它使用的是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虽然煤油效率不是那么优秀,但它的处理、储存和发动机设计都相对简单可靠。
但李枭可没有pGm-17“雷神”中程弹道导弹,在没有这款导弹的情况下,想要制造出来就难了。
至于其他几款运载火箭,难度其实都大差不差。
像是德尔塔系列,它的技术难点则是使用了RS-68大推力液氢液氧发动机,但这一研究也不顺利,让火箭模块化出现了问题,研究了10年最后才研究完成。
质子号也是如此,使用了先进的大推力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这个在这个年代也是比较难突破的技术。
还有阿里安1型,它的制造难点到是不在技术上,因为它是多个国家一起设计的,所以阿里安1型运载火箭,需要协调西欧十多个国家的工业力量和技术标准。
当然说不难也是相对的,阿里安1型,它最难的技术就是第三级的制造,因为阿里安1型火箭的氢氧对第三级性能要求很高。
至于国内的长征三号,它的难点在于火箭的第三级,它采用了高性能的液氢液氧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这年代本身就是一种顶尖的技术,其次的难点在于,这台氢氧发动机必须具备在太空中二次点火的能力。
也就是说火箭在第一次关机、经过漫长滑行后,发动机必须要能在微重力环境下可靠地再次启动,这对发动机技术、推进剂管理和控制系统都是极致的考验。
想了想最后李枭还是打算全力攻克长征三号,虽然这款比起这个年代其他几款运载火箭来讲,制造难度要高一些,但毕竟是一脉相传,只要能够攻克液氢液氧上面级发动机技术,那么这款运载火箭就能成。
至于其他的运载火箭,或许从单个技术上看要更简单,就比如大推力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但整体下来就难了。
毕竟人家运载火箭的制造都是有了基础,他如果拿过来就等于从零开始制造。
还不如最开始就以长征一号为基础,研究液氢液氧上面级发动机技术,再者这一项技术在未来也是必须拥有的一项技术。
虽然关于国内最早的液氢液氧上面级发动机,也就是YF-73他找不到详细的资料,但确实能找到很多关于这种发动机的论文,以及研究过程之类的内容,完全可以辅助加快这一发动机的研究。
《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强国》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强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强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