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时安于翰林院“坐冷板凳”的同时,陈明哲与徐子睿的任职也终于尘埃落定。
得益于三皇子在吏部的暗中运作,以及张时安这位新科状元所带来的潜在政治能量。
两人成功打破了“二甲进士多外放”的惯例,留在了京城,并被安排在了极具战略意义的位置上。
陈明哲心思缜密,精于算计,处事圆融而不失原则,被安排进了户部福建清吏司,任从六品主事。
福建,乃是未来是否开海、如何开海的关键试验场。
此职位虽不高,却处于管理福建一省钱粮、税赋、户籍的核心部门,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东南沿海贸易、走私、乃至地方财政状况最原始的数据和文书,正是用其所长。
为未来可能的经济改革埋下关键一步棋。
徐子睿性格更为外向豪爽,文笔犀利,敢于直言,则被分配到了都察院,任正七品都给事中。
给事中官阶虽低,却有封驳诏书、稽查六部百司、风闻奏事之权,是言官体系中的重要喉舌。
以此身份,他可以在舆论场上为张时安、为开海之议摇旗呐喊,搜寻反对派官员的错处,进行监督乃至弹劾,是未来政治斗争中不可或缺的先锋与耳目。
任命一下,三人便于休沐日,在张时安那所御赐的、尚未完全布置停当的状元府邸小聚。
没有外人,只有一桌简单的酒菜,气氛却格外热络。
徐子睿率先激动地举杯,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
“两位师兄!往后我们三人便可在这京城之地,互为犄角,同心协力,总算不必像那些同科一般,天各一方了!当浮一大白!”
陈明哲相对沉稳,但眼中也闪烁着振奋的光芒,他举杯道:
“子睿说的是。此番能留京,且得此要职,多亏了时安兄在琼林宴上不畏强权,坚定立场,引得三皇子殿下青睐,我等方能借势。
尤其是这户部福建司的位置,”
他压低了声音,“分明是殿下为将来在福建试行市舶司,预先布下的一枚棋子。责任重大啊。”
张时安举杯回敬,神色却比二人都要清醒和凝重:“你俩能留京,是自身才学与殿下赏识之果,不必过谦。
然则,留京仅是第一步,甚至是更艰难一步的开始。
户部与都察院,皆是天下是非汇聚之地,水深浪急,不知多少双眼睛,此刻正盯着我们这三个‘三皇子党’的新丁。一步行差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他看向陈明哲,叮嘱道:“大师兄,你在户部,初时务必低调,多看少说,但要多做。
需得尽快熟悉福建司历年来的钱粮账目、漕运盐引,尤其是茶、盐、丝帛等大宗货物的出入数据,与地方上报的数目仔细比对。
将来一旦开海,海贸数据与旧有数据必有冲突矛盾之处,届时这些积累,便是我们说话的底气。”
他又转向徐子睿:“子睿,你在都察院,锋芒可露,但需有的放矢。
初时不妨多听多看,摸清科道言官中,哪些是杨涟一派的守旧清流,哪些是骑墙观望之辈,又有哪些是可能争取的务实之士。
奏疏务必言之有物,证据确凿,力求一击即中,切不可逞口舌之快,授人以‘浮躁轻狂’之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两位挚友,声音沉静而有力:
“我们在明,敌在暗。如今我在翰林院,看似坐了冷板凳,但那摊‘故纸堆’,我自有办法让它变废为宝。
眼下,我们最需要的是沉住气,积累实力,熟悉规则,等待时机。
殿下那边,自有考量。我等需做好准备,当东风起时,方能乘风破浪。”
三人酒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眼中都燃起了昂扬的斗志。
一条无形的、坚韧的纽带,将这三个来自江南的年轻士子紧紧联结在一起,在这座充满机遇与危险的帝都,初步织就了自己的网络。
回到翰林院那间充满霉味的库房,张时安并未被眼前的浩繁与混乱吓倒。
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在书院苦读的时光,心无旁骛,沉潜其中。
他亲自带着两名分配给他的、面露苦色的老文书,开始进行彻底的清理。
清扫灰尘,修补虫蛀,分类归纳。白日里,他耐心整理,登记造册;夜晚,则常常挑灯夜读,细品那些被世人遗忘的记载。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整理永乐至嘉靖年间的沿海卫所档案、地方军报副本时,他发现了大量关于倭寇活动规律、船只特点、登陆地点、以及与沿海某些势家大族之间千丝万缕联系的原始记录。
其中一些细节,远比官方修订后的正史更为真实、残酷。
在一些南方州县,尤其是闽、粤两地的地方志《货殖志》、《风俗志》中,他更是找到了早年民间海商为了生存与发展。
私下进行海外贸易的路线图、交易的货物种类(如瓷器、丝绸、茶叶换回香料、白银)、乃至他们为了自保而形成的“十船联保”等组织形式的零星却珍贵的记载。
他甚至发现了几本当年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翻译)或随船医官留下的笔记残本。
里面虽然文字俚俗,却生动记载了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以及……那些地方对大明瓷器、丝绸的渴望,和当地港口的繁荣景象。
张时安如获至宝,将这些发现一一摘录、誊抄,分门别类,秘密整理成册。
他给这些笔记起了个不起眼的名字——《瀚海拾遗》。
这看似枯燥无味、被排挤的工作,正为他日后进一步完善《海事疏》、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证据来反驳守旧派“祖制不可违”、“片板不得下海”的僵化论调,积累着致命的弹药。
他将这冰冷的、被遗弃的库房,当成了自己进入朝堂的第一个秘密战场,默默耕耘,等待着在关键时刻亮出锋刃的时刻。
这一日,当他从一堆几乎要散架的故纸中,小心翼翼地拾起一本封面已经缺失、内容残破不堪的奏疏抄本。
拍去厚厚的灰尘,就着窗外昏黄的光线,勉强辨认出开篇的标题——《海疆兵备疏》。
再看落款,作者竟是嘉靖朝抗倭名将俞大猷时,他的心脏猛地一跳。
他屏住呼吸,仔细翻阅,虽然残缺,但其中关于水师训练、战船改造、以及“海防重于陆防”的远见卓识,依旧力透纸背,让他心潮澎湃。
他的嘴角,终于抑制不住地露出了一丝了然于胸、充满信心的微笑。
翰林院的风波只是开始,他这艘承载着帝王期望与个人抱负的舟船,已经沿着自己认定的航向,稳稳地驶入了深水区。
而他知道,这潭深水之下,更多的暗流、更大的风浪,正在前方悄然汇聚,等待着他。
喜欢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