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正酣,金炉中檀香袅袅升腾,龙涎香随夜风轻漾,如丝如缕地弥漫在大殿的每一个角落。灯火通明之下,雕梁画栋上的蟠龙金纹在光影交错间仿佛活了过来,鳞爪飞扬,似欲腾空而去。丝竹声悠扬婉转,舞姬们身着霓裳羽衣,在殿心轻旋慢转,裙裾翻飞如云霞流转,与觥筹交错间的人声笑语交织成一片盛世欢歌,恍若天上宫阙,人间极乐。
李世民端坐龙椅之上,冕旒垂目,目光却如炬火般扫过满殿文武。他神情沉稳,眉宇间既有帝王的威仪,又藏着一丝难得的欣慰。这一战,不仅洗刷了前朝边患之耻,更奠定了大唐北疆百年安宁之基。他的视线缓缓移动,最终落在尉迟恭身上——那铁塔般的身影正豪饮一盏烈酒,喉结滚动,须发微颤,铠甲未卸,战意犹存。眉宇之间尽是征战归来的英武之气,仿佛仍能听见漠北黄沙中的马蹄轰鸣、刀槊相击之声。
想起北征途中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厮杀,李世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尤其是雁门关外那一战,突厥骑兵如黑云压境,万马奔腾,尘土蔽日,天地为之变色。正是尉迟恭率亲兵五百,手持丈八铁槊,孤身冲阵,连挑敌将六员,直取中军帅旗。那一日,血染黄沙,尸横遍野,而尉迟
(以下为扩写内容)
迟恭却如战神临凡,槊影翻飞,所向披靡。敌军见其来势,竟有数骑未及交手便拨马而逃,只因传闻此人“面如黑炭,眼似铜铃,怒则咆哮如雷,动则取人性命于电光石火之间”。然此等凶悍外表下,却是一颗赤诚忠勇之心。
“尉迟恭何在?”李世民朗声道,声音沉稳有力,穿透乐舞喧嚣,如钟鸣九重。
话音未落,殿中顿时安静下来,连舞姬也悄然退至两旁,琵琶余音渐歇。尉迟恭闻声一震,连忙放下手中酒盏,大步出列,铠甲铿锵作响,每一步踏下都似有千钧之力。他单膝跪地,抱拳高呼:“末将在!”
“起来吧。”李世民含笑抬手,“今日非为军令,乃为嘉奖忠勇之士。此次北征,你一杆铁槊破敌万重,斩将夺旗,威震漠北,功居第一,当赏!”
众将纷纷侧目,眼中皆有敬佩之色。程咬金咧嘴一笑,低声对秦叔宝道:“这黑炭头又要风光了,怕是要把咱们这些老兄弟比下去喽。”
秦叔宝抚须点头,目光温和:“敬德虽粗中有细,然其忠勇无双,受此殊荣,实至名归。当年洛阳城破之时,他独闯火海救百姓,今日再立奇功,岂是侥幸?”
李世民顿了顿,目光转向后宫方向,语气柔和了几分:“朕记得,当年洛阳之战,孟海公叛乱,黑白二夫人被困城中,险遭不测。是你冒死突入火海,将她们救出。彼时浓烟滚滚,梁柱崩塌,人人避之不及,唯你逆火而行,硬生生从烈焰中背出二人。此后她们感念恩德,自愿入宫为婢,然朕知她们心中始终记挂于你。”
尉迟恭闻言一怔,心头猛然一跳。他确曾救下那两位女子,彼时战火纷飞,断壁残垣间哭喊声不绝于耳,他只觉救人乃武将本分,并未多想。可那黑白二夫人——白氏清丽如雪莲,眸光温润;黑氏静雅似墨梅,言语低柔——确实在他心底留下过淡淡涟漪。只是身份悬殊,他又出身寒微,自幼为奴,后投军从戎,从未敢奢望姻缘之事。
此刻听陛下亲口提及,竟要赐婚于他,一时脑中轰然,脸颊涨得通红,竟有些手足无措。这位战场上无所畏惧的猛将,此刻竟像初上战场的新兵一般局促不安。
“陛下……这……末将……”他结巴片刻,终是伏地叩首,声音颤抖,“末将不过一介武夫,蒙陛下不弃,屡次委以重任,已是天恩浩荡。如今又赐婚姻之礼,实不敢当……但……但若陛下执意如此,末将唯有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好!”李世民大笑起身,亲自走下御阶,扶起尉迟恭,手掌重重拍在他肩甲之上,“男儿立世,不仅要有功业,也该有家室。你为国征战,流血拼命,朕便为你成就一段良缘。明日诏书即下,黑白二夫人正式赐予你为妻妾,由礼部操办婚仪,三日后完婚,举国同庆!”
“吾皇圣明!”群臣齐声恭贺,掌声雷动。
程咬金跳将起来,一把搂住尉迟恭肩膀,大声笑道:“敬德啊敬德,你这黑脸膛终于也要开花了!往后回家得先喊‘夫人’,再进屋,可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踹门就进,喝酒就睡喽!小心人家拿扫帚赶你出门!”
众人哄堂大笑,连一向严肃寡言的徐茂公也忍俊不禁,掩袖轻咳。尉迟恭挠着头嘿嘿直乐,眼神却悄悄飘向殿角——那里站着两名素衣女子,低眉垂首,面纱轻掩,正是黑白二夫人。四目偶然相对,白氏微微颔首,唇角轻扬;黑氏指尖轻颤,袖中双手交握,似有千言万语藏于无声之中。刹那间,春风似乎已悄然吹进了这位猛将的心房,连他那粗犷的呼吸都不由得柔和了几分。
宴席继续,论功行赏亦未停歇。
牛进达上前领赏,身姿挺拔,神情肃然。他此次随李靖奇袭突厥粮道,亲率轻骑夜渡阴河,河水刺骨,将士皆冻得手指僵硬,仍咬牙潜行。至敌营三里外,弃马步行,攀崖而上,火烧敌营三座,断其补给命脉,致使颉利大军陷入饥荒,不战自溃。李世民赞曰:“奇谋制胜,功在全局”,遂加封其为右骁卫将军,赐金百两、良马十匹,并亲笔题写“智勇兼全”匾额一面,以示褒奖。
王君可亦上前谢恩。此人善使一口青龙偃月刀,力能扛鼎。合围颉利之时,敌亲卫统领突施偷袭,策马直冲御驾,刀锋距天子仅三尺之遥。危急之际,王君可横刀而出,跃马迎击,一刀斩敌于马下,刀光一闪,人头落地,鲜血喷洒三丈。李世民亲眼目睹,惊而不惧,反抚掌称快。当即晋其为左屯卫将军,食邑五百户,更赐宅邸一座于长安朱雀大街东侧,毗邻皇城,荣耀备至。
薛万彻、薛万均兄弟并肩而立,甲胄未卸,英气逼人。二人率精锐追击西逃残部,穿越戈壁荒原七昼夜,水尽粮绝,靠饮马血、啃皮甲度日。终在一处险谷设伏,连破三寨,生擒突厥贵族十余人,其中包括颉利之弟咄陆设。李世民动容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遂双双封为统军将军,各赐锦缎千匹、西域宝马五匹,并许其子孙世袭爵位,世代享禄。
宗室之中,江夏王李道宗镇守阴山要隘,调度有方,又亲率铁骑搜山,风雪交加中追踪三日,终在一处雪谷擒获匿藏的颉利可汗。此乃平定北疆之关键一役,象征意义重大。李世民特加封其为礼部尚书,赐紫金鱼袋,更下旨:“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恩宠逾常,百官侧目。
河间郡王李孝恭虽未亲临前线,然其坐镇洛阳,统筹粮草辎重,转运兵马器械,确保前方供给不断。他曾亲赴黄河渡口督运,遇暴雨洪峰,舟船倾覆,仍冒雨指挥,三日不合眼,终保十万石军粮安然送达。李世民深知后勤之重,亲执其手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卿之功,不在前线之下。”遂赏食邑千户,另赐田庄三处,奴婢二十人。
张宝相亦得提拔。此人随李道宗深入阴山谷地,于暴风雪中率百人突袭敌巢,山路险峻,积雪没膝,将士手脚冻裂仍奋勇前行。他亲手格杀突厥千夫长,夺回被掠百姓三百余人,其中多为老弱妇孺,饥寒交迫几近濒死。李世民闻之,拍案称奇,擢升其为右武候将军,调归李绩麾下,参与边防整训,前途不可限量。
正当众人沉浸于荣光之际,殿外忽有内侍疾步入报:“启奏陛下,降将萧嗣业已在宫门外候旨,愿献降表,誓效忠大唐!”
李世民眉头一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宣!”
片刻后,一位身披旧式铠甲、面容沧桑的中年将领缓步入殿,双膝跪地,双手高举降书,声音沙哑却坚定:“罪臣萧嗣业,流落异域多年,愧对故国。昔年兵败被俘,不得已屈身事敌,辗转突厥帐下十余年,未能归汉。今见天兵神威,王化昭昭,心悦诚服,愿率部归唐,戴罪立功,永不再叛!”
殿中一时寂静。此人原是隋末旧将,曾随杨义臣征战河北,骁勇善战。后兵败被俘,被迫效力突厥,虽身处异族,却始终未改汉服,不习胡语,每逢中原节令,必面南而拜。如今主动来降,意义非凡。
李世民踱步至其面前,俯身亲手扶起:“昔者误入歧途,今能幡然醒悟,便是忠义之人。朕不计前嫌,封你为怀化中郎将,隶属苏定方帐下,操练新军,教化胡汉将士融合共战。望你以此赎罪,重振男儿志气。”
萧嗣业热泪盈眶,再次跪拜,声音哽咽:“臣……必竭尽犬马之劳,不负陛下再造之恩!若有二心,天地共戮!”
此时,瓦岗旧部聚于一隅,酒意微醺,情谊更浓。
程咬金举起酒盏,环视众人:“老秦、老徐、老尉迟,还有咱们的老程,当年在瓦岗寨上,啃树皮、喝雪水,只为活命。谁曾想,今日竟能同列朝堂,受天子亲赏?我娘要是活着看见,准得烧香拜佛三天三夜!”
秦叔宝轻叹一声,目光深远:“那时只盼天下太平,百姓安生。如今突厥已灭,四海渐宁,我等也算不负初心。只愿这太平盛世,能长久延续,莫让后人再遭战乱之苦。”
徐茂公举杯微笑,语气深沉:“陛下用人不疑,信我等草莽出身之人执掌兵权,此乃千古明君。我辈唯有鞠躬尽瘁,方不负此际遇。将来若有外患,哪怕白发苍苍,我也愿提剑再战!”
众人相视而笑,举杯共饮,酒香弥漫,情义深重。这一刻,没有君臣之别,只有生死与共的袍泽之情。
李世民立于高台,望着这一幕幕忠臣良将齐聚一堂的景象,胸中豪情激荡。他缓缓举起金樽,朗声道:
“诸位将军,文臣谋士!今日之宴,不止为庆北征之胜,更为铭刻你们的赤胆忠心!我大唐之所以强盛,非因山河壮丽,而在人心归附;非因甲兵锋利,而在君臣同心!往后岁月,无论风雨,朕与你们携手并肩,共创盛世,使我大唐威名远播,四夷宾服,让这江山社稷,千秋万代,永续辉煌!”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声如雷,震动九霄。殿外火炬熊熊燃烧,映照着每一位将士坚毅的脸庞。酒盏相碰之声清脆悦耳,如同历史的钟声,在这一刻敲响了一个新时代的序章。
这一夜,长安不眠。
而在遥远的北方边境,风沙渐息,残阳如血。新的使命已在酝酿,未知的敌人正在暗处窥伺。但大唐的旗帜,已然迎风招展,猎猎作响,指向那更加辽阔的远方……
欲知萧嗣业归唐后如何戴罪立功,苏定方又将受何重任,众将能否再建奇勋,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苏定方演义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苏定方演义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