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禾的哭声还没歇,泪珠像断了线的玉串,一颗接一颗砸在琴上,溅起细碎的水花。琴身的漆面上本有层淡淡的包浆,被这滚烫的泪一浸,竟显出几分温润的光,像谁在暗处悄悄叹了口气。忽然听见苏燕卿轻轻叹了口气,那声叹像深秋的风,卷着落叶的寒,从窗缝里钻进来,落在阿禾发顶,让她不由得打了个轻颤。
“哭吧,哭出来也好。”苏燕卿伸手,用帕子替她擦去脸颊的泪。那帕子是素色的杭绸,边角绣着几枝兰草,是疏影亲手绣的,带着点草木的清气。指尖触到阿禾的脸颊,一片滚烫,像揣着团火,“只是比起歌绝的遗憾,这世间还有一种痛,是连结局都寻不到的。就像舞绝飞燕,她的命,比黄鹂更苦三分,连最后是生是死,都成了谜。”
阿禾猛地止住哭,睫毛上还挂着泪,像沾了露的蝶翅,颤巍巍地抬眼。烛光落在她眼里,碎成点点金屑,混着泪意,看得人心头发软:“舞绝……飞燕?姐姐也认得她?”
苏燕卿望着案上那盏将尽的烛火,火苗忽明忽暗,像在挣扎着留住最后一丝暖意。烛芯结了个小小的烛花,偶尔“啪”地爆一声,把她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像段扯不断的往事,缠缠绕绕,理不出头绪。“何止认得。”她声音低了些,带着点尘埃的涩,像被岁月磨过的铜器,“三十五年前,长安城里最负盛名的教坊司‘玉楼春’,飞燕便是那里的台柱子。那时的长安城,谁不知道玉楼春的飞燕?人说她是瑶池仙娥落了凡,舞起《霓裳》时,水袖翻卷如流云,那袖子是用极薄的蝉翼纱做的,染成月白色,手腕一转,就像云絮从天上掉下来,要把人裹进去;腰肢软得像无骨,一个折腰,脊背弯成道弧,能从头顶看见自己的脚跟,却稳得像生了根;足尖点地时,仿佛踩着月光,连地砖都要生出莲来——真有好事者在她常跳舞的地方铺了层细沙,第二天来看,沙上印着密密麻麻的小坑,浅得像蜻蜓点水,却又匀得像用尺子量过。”
她顿了顿,指尖在案几上轻轻画着圈,像在描摹飞燕旋转的舞步,那圈画得又急又快,带着股飞旋的劲儿:“那时的飞燕,才十六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梳着飞天髻,鬓边簪着点翠步摇,那点翠是用活翠鸟的羽毛做的,在烛光下泛着幽幽的蓝,一步一响,‘叮咚’声脆得像冰珠落玉盘,像把时光都摇得颤了。她原不叫飞燕,叫阿鸾,是江南织造府的女儿。父亲沈世安,是出了名的织锦巧匠,一手云锦织得活色生香,孔雀的尾羽能织出渐变的虹,牡丹的花瓣能看出绒绒的质感,连宫里的娘娘都点名要他织的被面。母亲柳氏,是苏绣的传人,一手苏绣能以假乱真,绣的蝴蝶落在花丛里,连蜂儿都要凑上去停一停。”
“阿鸾自小在织机旁长大,闻着丝线的香,听着织机‘咔嗒咔嗒’的响,像听着摇篮曲。母亲绣绷上的针脚,父亲织锦上的纹样,都成了她最早的启蒙。她听着丝线穿过布面的‘沙沙’声,跟着母亲的绣绷学摆腰肢——母亲绣牡丹时,她就学着花苞初绽的样子,慢慢舒展手臂;母亲绣游鱼时,她就扭着身子,像在水里摆尾。十岁时,她就能跟着乐声转三十个圈,转得裙摆像朵盛开的牡丹,那裙摆是母亲用云锦拼的,红的、粉的、紫的,转起来像团花火,连父亲都放下手里的梭子,笑着说‘我家阿鸾,原是为舞而生的’。”
可这朵刚绽开的牡丹,偏逢着骤雨。那年江南闹大水,起初只是连绵的阴雨,后来雨越下越大,像天破了个窟窿,瓢泼似的往下灌。秦淮河的水涨得老高,漫过了堤岸,涌进街巷,把青石板路泡得发涨。织造府的库房在低洼处,首当其冲被淹了。阿鸾记得,那天父亲疯了似的往库房跑,母亲拉着她和弟弟,站在台阶上,看着浑浊的黄水流进院子,漫过门槛,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得喘不过气。
囤了三年的云锦全泡了汤,那些准备进贡的龙凤呈祥锦,那些给富商绣的百子图,都在水里浮着,像一朵朵被打蔫的花。父亲从水里捞起一匹被泡坏的锦缎,手抖得厉害,忽然“哇”地吐出一口血,直挺挺地倒了下去。请来的大夫把了脉,摇着头说“是急火攻心,得好生静养,再不能动气”。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日子一下子就塌了半边天。债主找上门时,踢着门板骂骂咧咧,说再不还钱,就把房子拆了,把孩子卖了抵债。母亲把自己的嫁妆匣子翻了个底朝天,金镯子、银簪子、玉耳环,全当了出去,换回来的银子却像杯水车薪,连父亲的药钱都不够。弟弟那时才五岁,饿得当街哭,拉着母亲的衣角要饼吃,母亲抱着他,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在弟弟的头发上。
就在这时,那个长安来的富商出现了。他姓王,满脸油光,穿着件锦缎马褂,手里把玩着个玉扳指,说话带着股浓重的长安腔。他是来江南收绸缎的,听说了沈家的变故,特意找上门来。他见阿鸾站在门后,怯生生地望着他,眼睛亮得像淬了星,身段像初春的柳条,又细又软,顿时动了心思。
他把一锭金子放在桌上,那金子黄澄澄的,在昏暗的屋里闪着光,晃得人眼睛疼。“我看这姑娘是块好料子,”他捻着自己的山羊胡,笑得不怀好意,“我带她去长安学本事,学歌舞,将来成了角儿,挣的钱够你们全家吃香喝辣,还能给沈老爷治病,给小少爷买糖吃。”
“母亲哪里肯?”苏燕卿的声音发紧,像被什么堵住了喉咙,带着点哽咽,“抱着阿鸾哭了三天三夜。母亲把阿鸾搂在怀里,摸着她的头发说‘我的儿,娘就是去讨饭,也不能让你走那条路’。可看着病榻上的父亲,烧得迷迷糊糊,嘴里还念叨着“云锦”;看着饿得发昏的弟弟,小脸蜡黄,连哭的力气都快没了,母亲的心,像被钝刀子割着,一点点软了下去。”
走的那天,天刚蒙蒙亮,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像老天爷也在哭。阿鸾穿着母亲连夜绣的藕荷色裙,那裙子是用家里仅剩的几尺素绸做的,母亲在油灯下绣了整整一夜,裙角绣着只振翅的鸾鸟,鸟的眼睛用了点碎珠,在微光下闪着点亮。母亲把她的手塞进富商手里,那只手粗糙得像砂纸,捏得她生疼。母亲的声音哑得像破锣,只说“好好学,别想家”,然后猛地转过身,躲进了里屋,再也没出来。
阿鸾后来跟苏燕卿说,那天她回头望了一眼,看见母亲扒着门框的手指,关节都泛了白,指甲深深掐进木头里,留下几道弯月形的印子,像要把那门框抠出个洞来。弟弟追在马车后面跑,哭喊着“姐姐!姐姐!”,直到被泥水绊倒,再也看不见影子。阿鸾坐在摇晃的马车里,把脸埋在藕荷色的裙角,那上面还留着母亲的体温和泪水的咸,她不敢哭出声,怕富商打骂,只能咬着嘴唇,把眼泪咽进肚子里,咽得喉咙生疼。
走了整整一个月,马车才进了长安城。城墙高得像山,门洞里的石狮子瞪着眼睛,看着就吓人。富商把她领到玉楼春门口,那楼雕梁画栋,门口挂着红灯笼,亮得晃眼,进出的都是些衣着光鲜的男人,搂着浓妆艳抹的女子,笑声浪得刺耳。阿鸾心里发慌,攥着裙角的手都出了汗,她拉着富商的袖子问:“不是说学本事吗?这是哪里?”
富商甩开她的手,脸上哪还有半分来时的和善,只剩下不耐烦:“少废话!进了这门,好好听话,有你的好日子过!”说着就把她往楼里推。阿鸾踉跄着进去,一股脂粉香混着酒气扑面而来,呛得她直咳嗽。
老鸨早就候在那里了。她穿着件桃红色的缎子袄,脸上涂着厚厚的粉,嘴唇红得像血,眼角的皱纹里夹着些没抹匀的脂粉。她上下打量着阿鸾,像在看件货物,眼神里带着挑剔,又带着点满意:“嗯,身段是不错,就是瘦了点,养养就好了。”她又捏了捏阿鸾的胳膊,摸了摸她的腰,“骨头软,是块跳舞的料。”
没等阿鸾反应过来,老鸨就喊人:“带她下去,换身衣裳,以后就叫‘飞燕’,取‘身轻如燕’之意。”
阿鸾这才明白,自己是被卖了。她拼命挣扎,哭喊着“我要回家!我要找我爹娘!”,可那两个老妈子力气大得很,像拖牲口似的把她拖进后院。她被扔进一间狭小的屋子,里面摆着张木板床,墙角堆着些脏衣服,一股霉味直冲鼻子……
《素心传》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素心传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素心传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