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霄

竹晴园

首页 >> 逸霄 >> 逸霄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折探花人在星铁,我只是个科学家夜少家的小祖宗甜又野穿书后我的修炼之旅穿成农家子的漫漫科举路NPC这么多,我吃两个没关系吧兽世:一个仪式师的成神之旅碧蓝:养了一群冲官逆女唠唠叨叨人生笔记本梦境新生
逸霄 竹晴园 - 逸霄全文阅读 - 逸霄txt下载 - 逸霄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663集:乡村的“手艺合作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柳溪手艺记

第一章 霜风入柳溪:鲁南的秋,总带着一股子清冽的爽利。柳溪村外的老柳树上,最后几片叶子正打着旋儿往下落,张守义蹲在自家院门口的青石板上,手里摩挲着一把磨得发亮的竹篾刀,眼神却黏在村口那条尘土飞扬的小路上。

“爷爷,又盼着城里的车呢?”脆生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温如霜拎着两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踩着落叶快步走来,额角沁出的薄汗晕开了额前的碎发。

张守义猛地回过神,慌忙站起身,竹篾刀“当啷”一声落在石板上。“如霜丫头,你可算回来了!”他搓着粗糙的手,眼神里又惊又喜,“不是说要在城里待一阵子吗?”

温如霜弯腰捡起竹篾刀,递还给老人,笑着擦了擦汗:“回来看看您,顺便……想跟您商量件大事。”她推开虚掩的木门,院里晾着的几挂竹篮晃了晃,竹香混着秋日的阳光,扑了人满怀。

这是温如霜第三次来柳溪村。第一次是大三那年做乡村调研,误打误撞到了张守义家,被老人手里翻飞的竹篾吸引,蹲在院门口看了一下午,直到夕阳把竹篮染成金红色。第二次是去年,她带着相机来拍非遗纪录片,却发现村里的手艺人越来越少——李婶的泥塑窑半年没开了,王大爷的草编筐堆在墙角落灰,就连最执着的张爷爷,也只是偶尔编个竹篮给孙辈当玩意儿。

“您看这些。”温如霜打开帆布包,掏出一叠打印纸,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图片和文字——有城里文创店摆满手作的照片,有线上店铺的销售数据,还有几篇关于乡村手艺复兴的报道。

张守义眯着眼,逐字逐句地看,手指在“手艺人”三个字上反复摩挲。“丫头,你是说……让村里的老伙计们,把老手艺捡起来?”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一丝光亮,又很快黯淡下去,“难啊。以前也不是没人试过,单打独斗的,编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最后都歇了心思。”

“不是单打独斗。”温如霜往前凑了凑,眼里闪着认真的光,“我们成立个‘手艺合作社’,把大家的手艺集中起来,统一找销路,统一做包装。我在城里学的是新媒体运营,能帮咱们开线上店铺,把柳溪村的手艺卖到全国各地去。”

张守义沉默了。他想起年轻时,柳溪村的竹编、草编可是出了名的,邻村的姑娘出嫁,都以能有一整套柳溪竹器为荣。可后来,塑料盆、铁架子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往城里跑,老手艺就像院外的老柳树,慢慢没了生气。

“我去问问李桂英和王老实。”半晌,张守义猛地一拍大腿,抓起墙角的拐杖,“他们要是愿意,这事儿就有谱!”

温如霜看着老人急匆匆的背影,嘴角扬起笑意。她走到院墙边,抚摸着那些落满灰尘的草编筐,指尖触到粗糙的麦草,仿佛摸到了柳溪村沉睡的脉搏。

第二章 竹篾聚成绳

张守义的号召力,比温如霜预想的要强。第二天一早,他家的小院就挤满了人。李桂英揣着个布包,里面裹着两个巴掌大的泥塑小兔子,耳朵耷拉着,憨态可掬;王老实扛着一捆晒干的麦秸,脸上带着几分犹豫;还有几个年轻些的媳妇,抱着看热闹的心思,凑在墙角小声嘀咕。

“大伙静一静!”张守义站在院中央的石磨上,清了清嗓子,“今天把大伙叫来,是如霜丫头有个想法,想让咱们把老手艺捡起来,成立个合作社。”

话音刚落,底下就炸开了锅。

“守义哥,不是我泼冷水,编那些玩意儿能当饭吃?”王老实把麦秸往地上一放,眉头皱得紧紧的,“去年我编了五十个草编筐,才卖出去十个,剩下的都喂了老鼠。”

“就是啊张爷爷,现在谁还买这些老古董?”年轻媳妇里有人搭话,“我侄女在城里打工,说人家都买那种印着花纹的塑料筐,又轻又便宜。”

李桂英抱着布包,小声说:“我那泥塑倒是有人问过,可人家要批量的,我一个人做不过来,也不知道怎么送出去。”

温如霜往前走了一步,笑着开口:“大家的顾虑我都懂。所以我们要搞合作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方案,逐条解释,“第一,统一原材料采购,降低成本;第二,分工合作,擅长竹编的编竹编,擅长草编的编草编,效率更高;第三,我来负责线上店铺和包装发货,保证大家做出来的东西能卖出去,卖上价。”

她打开手机,点开一个文创店铺的页面:“你们看,这个店铺卖的竹编茶杯垫,跟张爷爷编的样式差不多,一个能卖二十块。咱们要是好好包装,肯定不比他们差。”

人群里渐渐安静下来。有人凑到手机前,指着屏幕小声议论:“这么个小垫子能卖二十?”“我要是一天编十个,不就能赚两百块?”

张守义看着大伙松动的神情,趁热打铁:“我先表个态,我把家里的竹篾都拿出来,第一个加入!如霜丫头是大学生,懂城里的道道,我信她!”

“我也加入!”李桂英突然开口,把布包里的泥塑兔子举起来,“我这手艺不能断,我闺女还等着我教她呢。”

王老实搓了搓手,看着地上的麦秸,又看了看身边的老伙计们,终于点头:“行,我也试试。要是真能卖出去,也算给咱柳溪的草编争口气。”

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第一个响应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举起了手。墙角的年轻媳妇们也凑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我们不会老手艺,能帮忙做些啥?”

“当然能!”温如霜眼睛一亮,“打包、拍照、客服,都需要人。咱们合作社,不分老少,只要想干,都有活儿干。”

那天下午,柳溪村手艺合作社正式成立。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一张写在红纸上的名单,贴在张守义家的院墙上,名字后面一个个鲜红的指印,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温如霜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下每个人的特长:张守义,竹编;李桂英,泥塑;王老实,草编;刘嫂,缝纫;小栓,年轻力气大,负责搬运……

夕阳西下时,合作社的第一批活儿分配下去了。张守义坐在青石板上,竹篾刀再次在指尖翻飞,竹丝像活过来一样,在他手里绕出漂亮的弧度。温如霜站在一旁,看着院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热流——柳溪村的手艺,终于要醒了。

第三章 指尖连云端

合作社的第一个难题,是线上店铺。温如霜在村里找了间闲置的旧校舍,收拾出一间小屋子当“运营室”,摆上从城里带来的电脑和相机。可真要上手,却比想象中难多了。

“如霜丫头,这玩意儿怎么点啊?”王老实凑在电脑前,粗大的手指悬在鼠标上,不敢落下,生怕把屏幕戳破。刘嫂拿着手机,对着刚编好的竹篮拍照,拍了十几张,每张都模糊不清。

温如霜耐着性子,手把手地教。教王老实用鼠标,教刘嫂找光线,教李桂英给泥塑上色时注意细节——那些小兔子的眼睛,要涂得圆溜溜的,才显得灵动。

第一个产品上架那天,合作社的人都挤在运营室里,大气都不敢喘。温如霜点击“发布”按钮的瞬间,屋子里静得能听到窗外的风声。

“成了?”张守义紧张地问。

“成了。”温如霜点点头,屏幕上跳出竹编茶杯垫的页面,浅棕色的竹篾交错成菱形,旁边配着张爷爷编竹篮的照片,文字里写着“柳溪村老手艺,纯手工竹编”。

可接下来的三天,店铺里连个咨询的人都没有。刘嫂有些泄气:“是不是城里人不喜欢这个啊?”小栓也挠着头:“要不咱们还是拉去镇上卖吧?”

温如霜没有慌。她翻看着后台数据,又去城里的文创平台上研究热门产品,终于发现了问题——图片不够吸引人,文案也太简单。

第二天一早,她带着相机和道具,拉着张守义到村外的老柳树下。阳光透过柳叶洒下来,她让张爷爷坐在石头上,手里拿着刚编到一半的茶杯垫,竹篾刀在指尖闪着光。“爷爷,笑一笑。”温如霜举着相机,按下快门。

照片拍好后,她又重新写了文案:“七十岁手艺人张守义,做竹编五十余年。每一根竹篾,都经过削、刮、煮、晒四道工序;每一个纹路,都藏着柳溪村的烟火气。这不是普通的茶杯垫,是时光编就的温度。”

重新上架的那天下午,运营室的电脑突然“叮咚”响了一声。

“有消息了!”小栓大喊一声,所有人都围了过来。

屏幕上跳出一条咨询:“这个茶杯垫是纯手工的吗?能定制图案吗?”

温如霜深吸一口气,打字回复:“是的,纯手工制作。可以定制简单的图案,需要多等两天哦。”

没过多久,对方就下了订单,一下子买了五个。

“卖出去了!”刘嫂激动得拍起手,张守义的眼睛也红了,他握着竹篾刀的手微微颤抖:“五十块……五个就卖了五十块……”

那之后,订单渐渐多了起来。有人买竹篮装水果,有人买草编筐当收纳,还有人喜欢李桂英的泥塑小兔子,一次买十几个当伴手礼。

每天下午,运营室里都热闹非凡。小栓负责打包,刘嫂打印快递单,温如霜回复客服消息,偶尔还要给手艺人传达客户的定制需求。张守义每天都会来运营室转一圈,看看当天的订单,嘴角的笑意就没落下过。

有一次,一个客户在评价里写:“收到竹篮的时候,闻到一股淡淡的竹香,摸上去糙糙的,却特别扎实。比超市里的塑料篮好太多了,感觉能用上十年。”

温如霜把这条评价念给大家听,李桂英笑着说:“咱们的东西,就得这么实在。”

订单多了,手艺人的干劲也更足了。王老实把家里的仓房腾出来,专门放麦秸;李桂英的泥塑窑重新烧了起来,村里总能闻到淡淡的陶土香;就连之前观望的几户人家,也主动找上门,想加入合作社学手艺。

柳溪村的炊烟里,渐渐多了竹香、麦香和陶土香。那些沉寂多年的手艺,终于在指尖苏醒,顺着网线,飘向了远方的城市。

第四章 手艺引游人

入了冬,订单渐渐少了些。温如霜坐在运营室里,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里盘算着新的主意。合作社刚起步,光靠线上卖货还不够,得找条更长远的路。

这天,她去镇上取快递,遇到了一群背着相机的游客。领头的姑娘说,她们是来鲁南看古村的,可转了几个村子,都觉得少了点特色。

“特色……”温如霜心里一动。柳溪村的手艺不就是最大的特色吗?城里人天天对着电脑手机,要是能让他们亲手做一次手作,体验一下慢生活,说不定是个好路子。

回到村里,她把想法跟张守义说了。张爷爷眼睛一亮:“你是说,让城里人来村里学编竹篮、做泥塑?”

“对!”温如霜点点头,“就叫‘乡村非遗体验游’。游客来了,不仅能学手艺,还能吃村里的农家菜,住民宿,这样既能推广手艺,又能带动村里的收入。”

张守义立刻召集合作社的人商量。王老实有些担心:“咱们哪会教别人啊?万一教不好,游客不满意咋办?”

“不难。”温如霜笑着说,“咱们不用教多复杂的,就教些简单的——编个小竹筐,捏个小兔子,让游客体验过程就行。我来设计体验流程,再做些宣传海报,肯定能吸引游客。”

说干就干。温如霜把村里的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墙面刷得雪白,摆上合作社做的竹编台灯和草编坐垫;又在张守义家的院子里搭了个棚子,作为体验区,摆上竹篾、麦秸、陶土这些原材料。

她还特意拍了一组照片:李桂英手把手教游客捏泥塑,王老实帮着游客整理麦秸,张守义拿着竹篾刀,耐心地给游客示范编法。照片配上文字:“来柳溪村,做一天手艺人。”发布在旅游平台上。

第一个周末,就有五个游客循着消息来了。领头的是个叫林晓的姑娘,戴着眼镜,背着画板,说是在网上看到宣传,特意来体验的。

“欢迎欢迎!”张守义早早地在村口等着,手里拿着刚编好的小竹篮,送给每个游客当礼物。

体验从上午九点开始。张守义教大家编竹篮,他先把竹篾分成经纬,然后手把手地教游客穿插:“左手按住经篾,右手拿纬篾,从下往上挑一压一……”林晓学得很认真,手指被竹篾划了道小口子,也不在意,继续跟着编。

中午,游客们在村里吃农家菜。刚蒸好的玉米面馒头,炖得软烂的土鸡,还有地里摘的青菜,简单的饭菜,却让游客们吃得津津有味。

下午是泥塑体验。李桂英把陶土分成小块,教大家揉泥、塑形。林晓捏了个小柳树,树干歪歪扭扭的,叶子却捏得细致,她说:“这是村口的老柳树,我要把它带回家。”

夕阳西下时,游客们拿着自己做的手作,依依不舍地准备离开。林晓看着手里的小竹篮和泥塑柳树,突然说了一句:“在乡村里学手艺,感觉摸到了最真实的生活。”

温如霜心里一暖,赶紧把这句话记了下来。她知道,这句话,就是对柳溪村手艺最好的肯定。

从那以后,来柳溪村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周末的时候,体验区里坐满了人,竹篾声、笑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过年。游客们不仅学手艺,还会买些合作社的手作当纪念品,村里的民宿和农家菜也火了起来。

有个上海来的游客,连续三个月每个周末都来,跟着张守义学编竹篮,最后自己也能编出像样的竹筐了。他说:“在城里天天忙得脚不沾地,来这里编编竹篮,心里特别踏实。”

李桂英的泥塑也有了新花样。她根据游客的需求,做了很多小巧的挂件,有十二生肖,有卡通人物,深受年轻人喜欢。王老实的草编也出了名,有游客专门来学编草编小动物,说是要教给自己的孩子。

柳溪村不再是那个沉寂的小山村。村口的老柳树下,常常停着外地牌照的车;村里的小路上,总能看到背着相机的游客;合作社的院子里,手艺人的笑声和游客的惊叹声,交织成最动听的旋律。

第五章 匠心入馆来

春去秋来,柳溪村手艺合作社已经成立两年了。村里的手艺人从最初的七八个,变成了三十多个;线上店铺的粉丝突破了十万,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乡村非遗体验游”也成了鲁南乡村旅游的名片,每年来体验的游客超过了一万人。

这天,温如霜正在运营室里整理订单,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省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听说了柳溪村合作社的故事,想邀请他们参加“乡村手艺传承”展览。

“展览?”温如霜有些不敢相信,“我们的东西,能进博物馆?”

“当然。”对方笑着说,“你们的合作社,不仅传承了传统手艺,还探索出了乡村手艺复兴的新路,这正是我们想展示给大家的。”

挂了电话,温如霜拿着手机,冲进张守义家的院子。当时张爷爷正在编一个大竹篮,听到消息,手里的竹篾刀“啪”地掉在地上。

“丫头,你说啥?咱们的合作社,要进博物馆?”

“嗯!”温如霜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省民俗博物馆的人说,要展出咱们的手作,还要把合作社的故事写进展览介绍里。”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整个柳溪村。合作社的人都聚集到张守义家的院子里,又笑又闹,比过年还热闹。

“咱们的竹编要进博物馆了!”王老实搓着手,激动得来回踱步。

李桂英抱着刚做好的泥塑兔子,眼圈红红的:“我娘要是还在,知道我做的玩意儿能进博物馆,肯定高兴坏了。”

温如霜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心里也充满了感慨。这两年的付出,终于有了最好的见证。

接下来的日子,合作社的人开始精心准备参展的作品。张守义选了一个他最得意的竹编提篮,篮身上编着缠枝莲纹样,是他花了半个月才编好的;李桂英做了一套泥塑十二生肖,每个小动物都栩栩如生;王老实编了一个草编孔雀,羽毛层层叠叠,精致得很;还有刘嫂做的布贴画,小栓打磨的木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

温如霜还整理了合作社的资料——从最初的红纸名单,到线上店铺的第一笔订单截图,再到游客体验手艺的照片,还有那句“在乡村里学手艺,感觉摸到了最真实的生活”,她把这些都做成了展板,想让更多人知道柳溪村的故事。

参展那天,温如霜带着张守义、李桂英、王老实一起去了省民俗博物馆。当他们的作品被小心翼翼地摆进展柜,当合作社的故事展板被挂在墙上,四个人站在展柜前,久久没有说话。

张守义看着玻璃柜里的竹编提篮,手指轻轻放在玻璃上,仿佛在触摸多年前那个蹲在院门口编竹篮的自己。“没想到啊,咱们庄稼人的手艺,也能进这么气派的地方。”他的声音里带着哽咽。

“这不是结束,是开始。”温如霜轻声说,“以后会有更多人知道柳溪村的手艺,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来学这些老手艺。”

展览开展后,很多人来看柳溪村的展区。有人对着竹编提篮惊叹,有人拿着手机拍泥塑十二生肖,还有人认真地读着合作社的故事。有个小姑娘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也想学编竹篮,我也要做手艺人。”

从博物馆回来的路上,张守义突然问温如霜:“丫头,你说咱们的合作社,能一直办下去不?”

温如霜看着车窗外掠过的田野,笑着点头:“当然能。只要还有人愿意做手艺,还有人喜欢这些带着温度的手作,柳溪村的手艺就不会断。”

车开进柳溪村时,夕阳正缓缓落下。村口的老柳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合作社的院子里,灯光已经亮了起来——刘嫂正在打包订单,小栓在整理原材料,几个新来的年轻人围着李桂英,认真地学着捏泥塑。

温如霜推开车门,走进院子。竹香、麦香、陶土香扑面而来,混合着大家的笑声,温暖而踏实。她知道,柳溪村的手艺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藏在指尖的温度,会像村口的老柳树一样,在时光里慢慢生长,生生不息。

《逸霄》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逸霄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气御千年极品妖孽兵王一世之尊和离后我入主中宫,前夫悔断肠了今天大佬也不想开门穿越明朝,开局觉醒华夏文明雷裂苍穹悍明青灯鬼语三国:东归志!我家娘子在修仙猎谍江总,夫人又闹离婚了婚婚欲睡:腹黑老公请节制仙农宗四合院:回到52,我人间清醒七零位面小军嫂我成了六零后我的神通有技术将军不容易
经典收藏觅香危险生物收容所假千金一不小心养了反派,想跑路偏执大佬的小奶包重生了君意洽死后在地府我和我死对头he了爱情自有天意,缘分命中注定长夏永不凋零重生千禧年,我带领全村发家致富凡人修仙:我有扇能穿越的青铜门夫人逃婚后,少帅追妻不装了!娘娘不在乎一人:闪闪果实赏你们一人一下假千金她是满级大佬-2我是特种兵之钢铁军人卑微万人迷,每天都在被强制爱!万千眷侣禁欲小叔是位假佛子哄骗反派后,我被强制爱狼少女的童话之旅
最近更新直播心声:绝嗣暴君逼我生崽崽苟在宗门做吃播,一不小心成老祖拂晓轻尘入洞房后,王爷他每天缠着要亲亲小宫女她只想当咸鱼入夜,对她情迷闺蜜他哥超凶,随军后他夜喊宝宝八零小木匠随军教学杂谈我也可以优秀被全家抛弃后,小福宝成皇家团宠五个皇兄团宠我,太子爹他慌了冰山指挥官又在我面前哭崩了一胎五宝,修仙大佬抢着当爹有了续命系统后,太子他又欲又撩快穿:大佬只想搞事情绑错系统后,白莲小师妹卷哭全宗八零老太有空间,夺回气运成团宠穿书后,狗都不当的师尊被我当了带着物资去流放,恶女她成白月光饕餮食肆
逸霄 竹晴园 - 逸霄txt下载 - 逸霄最新章节 - 逸霄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