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知青这么些年,光阴仿佛都揉进了这片土地的四季里。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五个不同脾性的年轻人,就在这唐家山的生产队里,被命运拧成了一股绳。
大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一口大锅里搅勺把,真正算得上是朝夕相处,汗流在一起,笑声和叹息也混在一起。
这么多年下来,当初的五个人,谁还不了解谁呢?彼此的秉性、藏在心底的念想,乃至夜里思乡的叹息,都像摊开在阳光下的谷粒,清清楚楚。
这一代人,是响应着时代的号召来到这里的。
彼时,城市里的工作机会稀缺得像旱季的雨水,失业的影子在街头巷尾徘徊。
由于外部的封锁和国内的百业待兴,建国后的建设道阻且长。
农村,这片广袤而深厚的土地,知识分子却少之又少。
能读得起书,上过高中的,多半是这些城里娃。可当他们走出校门,满怀憧憬地踏入社会,却发现并没有足够的岗位来容纳我们年轻的热情与抱负。
这无处安放的青春,一度成了城市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自古以来,无论王朝如何更迭,这片土地的脊梁,始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国家兴富强或是衰败,永远是农民负重前行。
他们用最原始的力气,最坚韧的耐心,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当城市难以承载我们时,是农村,张开了它朴实而宽厚的臂膀。
到农村去!这句口号背后,不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更包含着一种现实的、甚至有些无奈的生存智慧。
农村是国家为这些城市青年开辟的一条谋生之路,也是给负重前行的国家一个宝贵的喘息之机。
从1979年开始,南风渐起,遥远的深市最先传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雷。
民营经济如同雨后春笋,开始与庞大的国营实体相互补充,共同生长。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在城市里重新孕育、萌发。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家放开了知识青年回城的条件。
这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知青们沉寂多年的心。
说白了,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家底终于不再是一穷二白,渐渐丰盈了起来,外汇储备也开始从无到有。
另一方面,一部分知青到了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真正融入,反而给相对稳定的农村社会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综合这方方面面的考量,知青大返城,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而苏朝恩,恰恰就是那种给知青队伍“抹了黑”的人。
唐家山这里的老人,大多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白丁”,但他们对于文化和读书人,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敬重。
南方这边,家族观念极强。这里的每一个大姓,几乎都是在宋、元、明三朝年间,从江西或中原的其它地方辗转迁徙而来。
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从最初孤零零的一家人,开枝散叶,形成了如今炊烟相望的千家万户。根基稳固之后,便要修建祠堂,凝聚宗族。有了祠堂,便要修撰家谱,记录血脉源流。
解放前,每逢清明,都会举行极为隆重的祭祖仪式。
唐家山那几块最好的水田,被称为“清明田”,就是唐家老祖宗落户此地后,一代代开垦、积累下来的精华。
这些田属于全族公有,从不分给某一户私有。
每年由全族人家抓阄轮种,种的人家按亩数向祠堂交纳租子。这些收上来的谷物,便用作每年清明祭祖的开销,或是族内扶危助困的基金。
清明祭祖最核心的一环,便是给过去一年里新生的娃儿和逝去的族人“添谱”。
新生者名字入谱,象征着被宗族正式接纳;逝去者则要记录他的生平事迹和逝去时间以及埋葬所在地,供后人永世追念。
这等大事,向来由族长主持。而族长,绝非随便一个年长之人就能担任,他往往是家族中最有威望的乡贤,或是那些曾在外为官、见识广博后隐退归乡的文人。他们有文化,有见识,懂得礼仪规矩。
要把一个族人从小名“唐老二”改为谱牒上堂堂正正的“唐自立”,这其中的字斟句酌,蕴含了对一个人一生的期望与祝福,绝不是一个大老粗能想得出来的。
即便到了现在,村里许多老一辈的名字,都还颇有深意,古雅而厚重。反倒是他们为自己子女取的名字,往往变得十分平凡、朴实,几乎不带什么文采和艺术性了。这其中的变迁,耐人寻味。
因此,当这些知青刚刚下乡来到唐家山时,村里的农民朋友们是打心眼里高兴和欢迎的。在他们淳朴的认知里,我们这些读过书、会算数的年轻人,就是过去的“秀才”,是文曲星下凡,将来是要有大出息,要“考取顶子”(指做官)的人。
他们对我们客气,甚至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恭敬,生怕得罪了这些“未来的贵人”。
然而,苏朝恩的出现和所作所为,就像一锅好汤里掉进了一颗老鼠屎,极大地拉低了整个知青队伍在老乡心中的形象。
他仗着有点文化,看不起农活,干活偷奸耍滑,总想着占点小便宜,甚至还曾因琐事与老乡发生过激烈的争吵。
他那点小聪明,没用在学习生产、帮助乡亲上,全用在了如何偷懒、如何抱怨上,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花花公子,这样的人,最不受寨中老少的欢迎,但却总是有的姑娘喜欢他这样油腔滑调的。
久而久之,老乡们看他的眼神,从最初的敬重,变成了失望,最后只剩下无奈的摇头。
胡静轻轻叹了口气,说实话,她对苏朝恩后来的遭遇,比如多次回城申请被拒,最终变得有些愤世嫉俗,也感到一丝唏嘘。
毕竟大家一起共事多年,同是天涯沦落人,那种背井离乡的滋味,她感同身受,难免有那么一点“同病相怜”。
但是,若论及苏朝恩的为人处世,胡静觉得,那实在不值得同情。路是自己走的,境遇虽由时代造成,但如何在境遇中自处,却是个人的选择。
喜欢重生1979:开局成为卖炭翁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1979:开局成为卖炭翁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