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首页 >> 二战那些事儿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我的姑父叫朱棣女帝:别闹,朕怀孕了!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护花大国士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水浒:梁山新寨主,好汉绝不招安大明好舅子:拯救皇帝崇祯崛起1892娘娘,你也不想让皇上知道吧!骗了康熙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73章 华沙城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上一回咱们说到,盟军在法国南部搞了一场漂亮的“龙骑兵行动”,开辟了第二条后勤大动脉,和从诺曼底南下的友军胜利会师,像拉上一条巨大的拉链,把整个法国都给解放了。但我们也强调了。而在东线。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和他的元帅们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其他几个诱人但风险巨大的方案,最终将宝押在了一个代号“巴格拉季昂”的计划上——在白俄罗斯,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准备一顿史无前例的“饺子宴”。

1944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三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苏军在整个白俄罗斯前线,发动了全线范围的试探性进攻,像一个拳击手,在正式出拳前,用刺拳不断地骚扰和试探对手的防御。

德国人还以为,这只是苏军夏季惯例的、小规模的骚扰。然而,他们不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那短暂而令人窒息的宁静。

真正的地狱,在次日,也就是6月23日的凌晨,降临了。

毫无征兆地,成千上万门苏联大炮,同时发出了怒吼。在苏军选定的几个主攻突破地段上,火炮的密度,达到了每公里正面150到200门之多!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隔五米,就有一门大炮。

那已经不是炮击了,那是用钢铁和烈焰,把整个地平线,犁了一遍又一遍。天空被映得血红,大地在剧烈地颤抖,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连成了一片,仿佛是世界末日的交响乐。

德军前沿阵地的士兵,在睡梦中,就被撕成了碎片。幸存者,也被这毁天灭地的景象,给震得精神失常。

更可怕的是,苏联人这次,还玩了个新花样,一种被称为“双重滚动弹幕”的战术。

咱们用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一下。它就像两层海啸。第一层巨浪,直接拍碎你家的大门,也就是德军的最前沿战壕。紧跟着,第二层更高的巨浪,直接越过你家院子,把你家房子,也就是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炮兵阵地和后方指挥部,给整个掀了。

这一招,歹毒无比。它让你前无所守,后无所退,整个防御体系,在进攻开始前,就已经被彻底打残、打瘫痪了。

南北铁钳:维捷布斯克与博布鲁伊斯克的杰作

当炮火延伸后,苏联的步兵和坦克,像潮水般,涌向了德军那已经千疮百孔的防线。

在战线的北翼,苏军巧妙地绕过了被希特勒下令死守的“堡垒”城市——维捷布斯克,从它的南北两侧,像两把锋利的钳子,狠狠地插了进去。仅仅两天,到6月25日,德军第53军的5个师,约3万多人,就被死死地合围在了维捷布斯克附近。又过了两天,这支部队,被全数歼灭。

而在南翼,咱们上一章提到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则上演了整场战役第一阶段,最为精彩绝伦的一幕。

他坚决地执行了自己当初在斯大林面前,力争来的那个“双重钳形攻击”计划。他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兵分两路,像两支铁拳,一南一北,同时出击。他们大胆地,从德军认为根本无法通过的普里皮亚季大沼泽地带,硬生生地趟了过去。

德国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根本无法想象,苏联的坦克和重炮,是怎么穿过这片泥泞的死亡之地的。

到6月27日,罗科索夫斯基的南北两支铁拳,在博布鲁伊斯克以东地区,成功地握在了一起。德国第9集团军的主力,约7万多人,被死死地摁在了这个“博布鲁伊斯克大锅”里。

被围的德军,成了瓮中之鳖。天上是苏联飞机像下冰雹一样扔炸弹,地上是四面八方涌来的红军坦克和步兵。经过两天的围歼,这7万德军,全军覆没。

凭借这一辉煌的、教科书般的围歼战,1944年6月29日,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被斯大林亲自授予了苏联元帅军衔。这是他应得的荣耀。

短短一个星期,德军在南北两翼的防御,就被彻底砸碎。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在这场战役中,发挥到了极致。

它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靠人海战术的简单平推了。它是一场高度复杂的、多兵种协同的立体战争。从后方游击队的破袭,到开战时惊天动地的炮火准备,再到工兵用特种扫雷坦克,在关键地段硬生生“啃”出一条通道,以及步兵和坦克部队的高效协同。

它的精髓在于:先用手术刀(炮兵),在敌人坚固的防线上,精准地切开一个口子。然后,立刻把全部的机动力量(坦克集团军),像高压水枪一样,从这个口子猛地灌进去,不跟你的前沿部队纠缠,直接冲向你的纵深,直捣你的心脏,把你从里到外,搅个稀巴烂。

这标志着,苏联红军,这支曾经在1941年被打得溃不成军的军队,在经历了三年的血与火的磨炼后,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高效的地面作战力量。

随着德军南北两翼的崩溃,中央集团军群的整个防线,就像一个被敲碎了两个角的盘子,中间那一大块,彻底暴露了出来。

苏军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强大的苏联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以及其他的机动部队,像挣脱了缰绳的野马,从巨大的缺口处,疯狂涌入,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追击、大合围。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

而此时此刻,希特勒那套不切实际的“堡垒”命令,就成了套在德军脖子上的一根致命绞索。

德军第4集团军的主力,以及从南边侥幸逃出来的第9集团军的残部,总共十几万大军,接到的命令,竟然还是那句老话:“固守明斯克地区,不许后退!”

这简直就是战略上的自杀。

苏军的计划,是绕过你,在你的身后,进行大纵深包围;而德军的命令,是让你原地不动,等着被包围。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作战思想一碰撞,那结果,是毫无悬念的。

苏军的坦克部队,根本没把明斯克城放在眼里。他们兵分几路,以惊人的速度,绕过了明斯克,并在明斯克以西约100公里的地方,胜利会师,关上了包围圈的大门。

7月3日,苏军解放了明斯克。而超过10万名的德军士兵,被彻底困死在了这个被称为“明斯克大锅”的巨大包围圈中。

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里,就是一场单方面的、系统性的屠杀。

被围的德军,在绝望中,发动了几次零星的突围,但在苏军正规部队和无处不在的游击队的联合打击下,都化为了泡影。苏军的战报显示,这口“大锅”里,约有4万名德军被击毙,其余超过5万人被俘,其中包括12名将军。

明斯克大围歼的完成,标志着一个可怕的事实: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这个曾经在1941年兵临莫斯科城下的、德军最强大的战略集群,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军事单位,已经不复存在了。 它被从地图上,彻底抹掉了。

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在绵延数千公里的东线战线上,撕开了一个宽达400公里的、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战略缺口。

在接下来的将近两个月里,四个方面军的百万大军,像一股红色的怒涛,以每天推进几十公里的惊人速度,向西席卷了500到600公里。他们越过了苏联的旧国界,冲入了波兰境内。

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一路攻克了卢布林、布列斯特等重镇。到7月底,他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波兰首都华沙的城下,隔着维斯瓦河,甚至已经能用望远镜,看到华沙城里的建筑了。

然而,就在苏军兵临华沙城下的时候,连续狂奔了几个星期的苏联装甲矛头,终于显出了疲态。他们的坦克在持续的战斗和长途行军中,损失严重,油料和弹药也快要耗尽,补给线被拉得过长。莫德尔元帅,这位德国最优秀的“防御大师”,抓住了这最后的机会。他集结了手头所有的装甲部队,包括“戈林”师、“维京”师等精锐,在华沙东北的沃沃明地区,对已经冲得太靠前的苏军第2坦克集团军,发动了一连串教科书式的凶狠反击。

从7月30日到8月5日,双方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坦克大战。苏军第3坦克军损失惨重,被迫后撤。苏军的攻势,在持续了近一个半月、推进了数百公里之后,终于,在华沙城下,被暂时地挡住了。

这次停顿,是二战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也极富悲剧色彩的事件。

从纯军事角度看,苏军停下来,是完全有理由的。你想啊,连续两个月,跑了600公里,这在二战时期,是极其恐怖的推进速度。部队已经极度疲惫,装备损耗严重,后勤补给线,被拉得像一根又细又长的面条,前线的坦克没油,大炮没炮弹。所以,停下来,休整一下,等等后勤,是完全必要,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次军事上“必要”的停顿,却恰好,与斯大林那冷酷无情、深不可测的地缘政治算计,不谋而合了。

就在8月1日,也就是苏军抵达维斯瓦河畔的第二天,在华沙城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忠于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波兰救国军”。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要在苏联人进来之前,自己解放自己的首都,这样,在战后瓜分胜利果实时,他们才有说话的资本,才能建立一个独立的、亲西方的波兰政府。

这一下,就戳到了斯大林的肺管子。

斯大林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他怎么可能容忍一个亲西方的政府,出现在苏联的家门口?他要扶植的,是亲苏的波兰共产党政府。而这支“波兰救国军”,就是他最大的障碍。

于是,一出极其冷酷的政治戏码,上演了。

斯大林一看,哟,这不巧了吗?你们起义了?真不凑巧,我的部队“正好”打累了,后勤跟不上了,得“休整”一下。你们先打着,我坐河对岸,给你们精神上加加油。

就这样,苏联红军,在维斯瓦河东岸,安营扎寨,“休整”了整整几个月。他们隔岸观火,眼睁睁地看着,德军调集重兵,对华沙城内的起义军,进行残酷的镇压。

最终,在孤立无援中战斗了63天之后,英勇的华沙起义,被德军血腥地镇压了下去。整个华沙城,几乎被夷为平地,超过20万波兰军民,惨遭杀害。

军事上的后勤困境,为斯大林实现其冷酷的政治目的,提供了一个完美到无法辩驳的借口。他成功地,借德国人的手,铲除了自己未来的政治对手。

余波与遗产:一场超越斯大林格勒的灾难

我们再回过头来,盘点一下“巴格拉季昂”行动,给德国带来的,是怎样的一场灾难。

这么说吧,对于德国国防军而言,这是一场比斯大林格勒,更彻底、更迅速、也更具毁灭性的失败。这是德军建军史上,最惨重的一次败仗,没有之一。

短短两个月,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灰飞烟灭。其下辖的34个师里,有17个被全歼,另外还有几十个师,被打得只剩个番号。德军的总损失,高达约50万人,包括阵亡、被俘和重伤。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技术装备的损失,在战争后期,是根本无法弥补的。但苏军也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约18万人阵亡和失踪,60万人受伤,但对苏联来说人是不缺的。

这场大崩溃,直接导致东线战线,出现了一个长达400公里的大窟窿。通往波罗的海、东普鲁士和波兰的大门,被轰然撞开。德国人只能仓促地,把所有能调动的部队,甚至是元首自己的警卫营,都像填沙包一样,往这个无底洞里填。但这一切,都于事无补。

就算希特勒能从地里,再刨出一百万人来,也堵不上这个窟窿了。

这场灾难的冲击波,也迅速地,从前线,传导到了德国内部。它成了引爆我们之前讲过的,“7月20日”刺杀希特勒密谋案的直接催化剂。

很多密谋的核心成员,本身就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军官。他们比谁都清楚,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彻底粉碎了他们对战争的最后一丝幻想,让他们意识到,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正无可挽回地,滑向毁灭的深渊。

为了向全世界,特别是向还在怀疑苏联战果的西方盟国,炫耀这次空前的胜利,斯大林还下令,在莫斯科,举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俘游行。

1944年7月17日,名在白俄罗斯被俘的德军官兵,在他们被俘的将军们的带领下,排着长长的纵队,垂头丧气地,走过了莫斯科的主要街道。这次充满羞辱意味的宣传活动,被苏联内务部,讽刺地命名为“大华尔兹行动”。

沿途的莫斯科市民,对这些曾经的侵略者,投去了愤怒和鄙夷的目光。游行结束后,还有洒水车,跟在队伍后面,清洗街道,寓意是“洗去法西斯匪徒留下的污秽”。

这场游行,只是这些战俘苦难的开始。在被运往苏联各地战俘营的漫长旅途中,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疾病和虐待,死在了路上。

“巴格拉季昂”行动的结束,标志着东线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已经完全、彻底地,转移到了苏联手中。德军,从此再也无法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战略防御,只能节节败退,直至最终的覆灭。

不过,就在苏军和德军,在东线打得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的时候,我们刚才提到的、那场悲壮的华沙起义,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大国之间的博弈和算计呢?为什么一场旨在反抗纳粹的爱国起义,最终,会演变成一出令人扼腕的悲剧?

这里面,可不仅仅是苏德之间的恩怨,还牵扯到了英国、美国,以及两个对立的波兰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下回再说。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二战那些事儿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嫚嫚长途九州我为王一品侍卫锦衣御明神医狂妻:国师大人,夫人又跑了(神医如倾)妖妃其实是药引浴火焚神雾都侦探江总,夫人又闹离婚了重生1990之改写人生错嫁成婚:总裁的私宠甜妻穿越后我凭种田脱单人在奥特,开局获得地球意志馈赠我靠穿书拯救世界大唐:吃货将军李易陆璃混在皇宫假太监全文免费阅读大结局和离后我入主中宫,前夫悔断肠了娇娇王妃驾到,疯批王爷宠入骨兰亭雅集退婚后,她在年代吊打重生小白花
经典收藏秦有锐士六国派我当间谍,接头人是秦始皇歃血万界之我是演员三国纵横之凉州辞南唐晚来风穿越乱世,我开创了盛世王朝穿越三国,匡扶汉室!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没底三国之极品富二代魂穿大唐公主收割机蛇蝎女配三国之献帝兴汉重生七零:暴富小农女我在水浒开了个挂向秦始皇送上大学生穿越古代灾年,我有一座现代都市!红楼从迎娶秦可卿开始出生后就被内定为皇后大唐:我摆烂后,武则天慌了!
最近更新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史上最强县令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大乾风云起苍穹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衣冠谋冢冰临谷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清宫秘史十二章高门庶子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英烈传奇
二战那些事儿 钟离烟雨 - 二战那些事儿txt下载 - 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 二战那些事儿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