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刘海峰又去找Eq的童亚卿。Eq公司,距离自己的住处并不远,就在四惠那边,通惠河的边上,南岸一号。
刘海峰查了查距离,倘若步行走过去,得半个多小时。
坐一趟公交车,得花两块钱,那就省下这两块钱,走路过去。
当初,自己之所以,住在珠江绿洲家园,也是考虑到,这离着Eq公司近些。而且珠江绿洲的对面,就是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传媒界里,最为顶级的学府。三年前,自己在报考大学时,就是想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但那是一所民办三本,自己上不起,所以与传媒大学无缘。这也是自己心底里,一个曾经的遗憾。
但这份遗憾,自己要尽量去弥补,这样就不会带着遗憾,度过余生,并遗憾终身。所以自己精挑细选,选择住在珠江绿洲家园的地下室。
这样,自己就能在工作之余,比如下了班,或者周六日的时候,可以过马路的天桥后,去对面的传媒大学里,在那旁听蹭课,学点跟传媒相关的东西。三年前的心愿,这样就能实现了。
心里热爱的东西,喜欢的东西,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离着它们近一些。自己曾读过的书,可都不是白读的,建材学院图书馆的杂志,写了很多这样励志的故事。一些心怀梦想,却穷困潦倒的人,白天出门打工赚钱,晚上就去心仪的大学,偷偷上课,最后实现梦想,翻身蜕变,跨越阶层。
书里,这样励志的故事,可太多了。这样赫赫有名的人物,可太多了。刘海峰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总觉得,书里的那些故事,别人的那些故事,都可以借鉴,都可以在自己身上实现。他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主义,度过了三年的大学时光。又怀着这样的理想主义,奋不顾身来到北京。再怀着这样的理想主义,势必要在北京,过一种与众不同,自己渴望的生活。
倘若一切都顺利,白天去Eq音乐公司上班,晚上去传媒大学听课,这简直是自己在北京,最为完美的生活。
理想虽然很丰满,但现实往往却骨感。刘海峰按图索骥,找到了Eq公司,便站在门口,给童亚卿发消息。童亚卿说,自己不在北京,你先走流程,直接进去面试就行。
一个年轻漂亮,身材高挑的女士,接待了刘海峰,将他带到洽谈室,问他:“你面试什么岗位?”
刘海峰回答:“作词人。”
“你会写歌?”对方问。
“对。”刘海峰又从书包里,掏出自己的简历,以及写的那些歌,递给对方。来北京之前,他把简历,以及那个歌词本,打印了十多份。
女士看了看刘海峰的简历,翻了翻歌词本,而后掏出手机,打了一个电话,女士在电话里道:“这来了一个,面试作词的。”说完,她又握着电话,走出了洽谈室。
刘海峰坐在洽谈室里,透过洽谈室的玻璃,观察着这家Eq音乐公司,公司里的场景,摆设,装饰,跟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青春都市片一样。就连刚才的那个女士,也跟电视剧里,那些光鲜亮丽的,职场白领一样。
过了一会,女士回到洽谈室:“我刚问了,我们这,不招作词人。”
“我联系了童亚卿老师啊,是他让我来面试的。”刘海峰顿感不妙。
女士想了想:“你认识童亚卿老师?”
“对啊。”刘海峰道:“我跟他联系过,我想学音乐,他就让我过来面试了。”
女生笑了:“你知道童亚卿老师,是谁吗?”
刘海峰摇了摇头:“不知道。”自己当然不认识童亚卿,时至今日,自己只是在微信上,跟他联系过两次,连面都没见过。
“你要是想学音乐,我建议你,直接跟童亚卿老师学,咱们这,目前没有任何空缺的岗位,不招人。”女士道。
待到走出Eq公司,刘海峰又给童亚卿发微信,说了整个面试的经过,童亚卿安慰刘海峰,没事,不招人就不招人吧,你想学音乐,我微信给你推一个人,他叫甄强,你加他微信,跟他联系。
一波三折后,刘海峰加上了甄强的微信,也见到了甄强。
甄强是童亚卿手下,一个负责编曲的老师。刘海峰再次,走进了Eq公司,跟甄强聊了会。
“行,你可以跟着我学编曲,每天晚上可以过来学,不收你任何费用。”甄强道:“但是,咱们公司,食宿不负责,你需要食宿自理。”
“好的,谢谢您。”刘海峰道。
走出Eq后,刘海峰的心里,没有过多的高兴,反而更加忧愁。看来,这个Eq公司,也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直到后来,刘海峰才知道,这个Eq公司,被称为中国流行音乐界的黄埔军校。公司的创始人叫胡海泉,有个叫做金志文的人,曾在Eq当了很多年的编曲人,后来他参加《中国好声音》,一炮走红。
如今,不管是犀牛老师,还是甄强老师,都算是收下了自己,能教自己音乐和编曲。
但自己依旧没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要想在北京待下去,要想学音乐编曲,还得找一份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刘海峰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出门找工作。他不得不找到房东大妈,交了八十块钱,开通了网线。将网线插入自己的电脑,打开网页,开始在58同城、赶集网上找工作。
这些工作,都是跟音乐和传媒相关的,例如唱片公司的音乐助理,作词人,传媒公司的编剧、文案,导演助理等等。
要找,就要找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将这些网上的工作,认真的看一遍,进行对比,思考,选择,而后按照网上留的联系方式,给对方打电话,询问自己,能否去面试。
地下室的信号不好,他就把这些公司,岗位信息,联系电话,都写到纸上。而后拿着纸,走出地下室,在小区外面的空地上,给对方打电话。
一个个电话打出去,有些公司觉得,他没有专业背景,直接拒绝。他就把这些公司,在纸上划掉。有些公司,倒是给他一个面试的机会,他就重点标注。
跟对方约好了面试,第二天,刘海峰便出门去面试。他给自己每天,都安排三四个公司的面试。广撒网,才能钓到鱼,增加自己面试成功的机率。有些地方较远,坐公交不方便,他就尝试着坐地铁。他最初在地铁里,有些晕头转向,地铁的标识和方向,有些看不懂,甚至还坐反过一次。但坐上两次地铁后,就很快学会了坐地铁。
地铁是方便,速度快,不堵车,但刘海峰不喜欢坐,出门还是以坐公交为主。一是坐公交,可以透过车窗,看北京这座城市。自己想通过坐公交,来了解和观察北京,看北京的道路、建筑、以及数不尽的高楼大厦。
一个人,想了解一座城市,坐公交是最好的选择。
最为主要的一点,坐公交比坐地铁便宜。倘若这一天下来,去好几个公司面试,都是坐地铁去的,交通费用四五十块钱,刘海峰很是心疼。手里就还剩这一千多块钱,自己得精打细算,锱铢必究。
他对北京不熟悉,对职场不熟悉,对音乐和传媒,什么都不熟悉。每天就像个无头苍蝇,凭着一腔热血,在举目无亲的茫茫大北京,四处乱撞。
喜欢农村三代人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农村三代人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