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论对话

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首页 >> 杂论对话 >> 杂论对话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唐:我有一整个现代世界重生司马懿,亲身隆中为汉出仕!锦衣御明调教大宋召唤系统:从土匪开始称霸天下我是正统我怕谁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崇祯聊天群扛着AK闯大明系统:穿越,我用加特林反清复明
杂论对话 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 杂论对话全文阅读 - 杂论对话txt下载 - 杂论对话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452章 术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术数:商业大佬的财富底层逻辑——从规律、资产、杠杆拆解“不劳身而富”的核心密码

引言:为什么大佬能“轻松赚钱”?答案藏在“术数”里

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咖啡馆里,经常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业者:

一种是“连轴转型”:每天泡在公司改方案、盯执行,凌晨发朋友圈说“又熬了一个通宵”,月底却发现营收刚够覆盖成本,一旦停下工作,项目就可能停摆——这是“劳身”的困境;

另一种是“从容布局型”:比如华为早年投入5G研发,任正非没天天盯生产线,却能在十年后收获全球领先的技术;段永平投资苹果,没天天盯股价,却能靠苹果的生态持续盈利——这是“术数”的力量。

《盐铁论》中“富在术数,不在劳身”的智慧,在商业时代被大佬们演绎到了极致。这里的“术数”,不是玄学中的“算命术”,也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而是一套“看透规律、搭建资产、善用杠杆”的财富操作系统。它的核心有三个关键点:规律是罗盘(找对方向),资产是基石(建好容器),杠杆是羽翼(放大收益) 。

今天,我们不聊抽象的理论,只讲商业大佬的真实故事——从段永平的“产品规律”到巴菲特的“价值规律”,从马斯克的“科技资产”到董明珠的“品牌资产”,从雷军的“生态杠杆”到马云的“平台杠杆”,拆解他们如何靠这三个关键点突破“劳身”的陷阱,实现“不费力而持续盈利”。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还原大佬们“找规律、建资产、用杠杆”的具体方法,让普通人也能看懂:术数不是大佬的专属,而是每个人都能学的“财富思维”。

第一部分 规律:术数的罗盘——大佬们如何找到“必然赚钱”的因果?

种树人的第一步,从不是盲目挖坑种树,而是先蹲在地里观察:“这片土壤的酸碱度适合种苹果还是梨?”“春天浇多少水才不会烂根?”——他懂“果树生长的规律”,所以能收获满枝果实。对商业大佬而言,规律就是“罗盘”:没有罗盘的船,再用力划也会偏航;找对规律的人,再慢走也在靠近目标。

1. 规律的本质:不是“运气”,是“重复出现的因果”

很多人觉得“规律”很玄,其实它就是“一件事重复发生的因果关系”——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播种”是因,“收获”是果;“用户需要好产品,才会重复购买”,“做好产品”是因,“重复购买”是果。大佬们的厉害之处,不是“运气好”,而是能看透“隐藏的因果”,并顺着因果做事。

用一个生活比喻:规律就像“天气预报”。普通人看天气预报是为了带伞,大佬看“商业天气预报”是为了布局——比如看到“新能源会成为趋势”(因),就提前投入研发(果);看到“用户时间在向短视频转移”(因),就搭建短视频平台(果)。不懂规律的人,就像“没看天气预报出门的人”,要么被雨淋,要么白跑一趟。

2. 大佬案例:从“用户规律”到“行业规律”,他们如何“顺因得果”?

案例1:段永平——“做对的事”:看透用户需求的“因果规律”

段永平被称为“中国最懂产品的大佬”,他做步步高、oppo、vivo时,从不是“跟风做产品”,而是先找“用户需求的规律”。

1995年,段永平做步步高电话机时,发现当时的电话机有个通病:按键用半年就会失灵,用户吐槽“换了三个电话,还是按不动”。他没像其他厂家那样“降低成本抢价格”,而是花了三个月研究“用户用电话的规律”:用户每天按电话键至少20次,按键的“耐磨度”是核心需求,比“便宜10块钱”更重要。

于是,他决定用进口的导电胶按键(成本比国产高30%),还专门做了“耐磨测试”:用机器模拟用户按键盘,按10万次不失灵才量产。结果,步步高电话机上市后,虽然比同类产品贵20块,却因为“按键耐用”成了爆款,一年卖出100万台——这就是“懂用户规律”的因果:“满足核心需求”是因,“用户买单”是果。

后来段永平投资苹果,也是因为看透了“苹果的用户规律”:苹果用户在意“生态体验”(手机、平板、电脑联动),比“性价比”更重要,所以苹果能持续涨价还能卖得好。他说:“‘做对的事’就是找规律,‘把事做对’就是顺着规律干。找不对规律,再努力也没用。 ”

案例2:巴菲特——“价值投资”:看透企业盈利的“因果规律”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本质是“找企业盈利的规律”。他从不买“热门股”,而是找“能持续赚钱的企业”——因为他懂一个规律:“企业的价值=未来能赚的钱的总和”,只要企业能持续盈利(因),股价早晚都会涨(果)。

1988年,巴菲特花10.2亿美元买可口可乐的股票,当时很多人质疑:“可口可乐就是卖糖水的,能赚多少钱?”但巴菲特看透了可口可乐的“盈利规律”:

- 第一,“品牌规律”:可口可乐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用户喝可乐时会优先选它,这是“不用花钱就能留住用户”的优势;

- 第二,“成本规律”:可口可乐的配方简单,生产成本低,毛利率能达到60%以上,赚钱效率高;

- 第三,“全球化规律”:可口可乐能卖到全球190多个国家,市场空间大,每年都能稳定增长。

后来的事证明,巴菲特是对的:到2023年,他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市值超过230亿美元,35年涨了22倍。他在《致股东的信》里说:“我就像一个农夫,只种‘能长果子的树’——因为我知道,只要树是好的(规律对),早晚都会结果(赚钱)。 ”

案例3:任正非——“反周期投入”:看透技术发展的“因果规律”

任正非的厉害之处,是能看透“技术发展的规律”:技术迭代是“不进则退”的,今天不投入研发(因),明天就会被淘汰(果);而危机时投入研发(因),危机后就能领先(果)——这就是他的“反周期投入”规律。

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球科技公司都在“砍研发、缩规模”:思科砍了10%的研发预算,爱立信裁员1.6万人。但任正非却反着来:华为的研发投入从营收的10%提高到15%,还招聘了2000名研发工程师,专门研究5G技术。

当时华为的高管反对:“现在现金流紧张,再投研发会有风险。”任正非说:“技术发展的规律不会因为危机而停止——今天不投5G,五年后我们就没饭吃。危机时别人都不投,我们投,等危机过去,我们的技术就会领先。 ”

果然,2013年5G技术开始商业化,华为因为早年的投入,成为全球5G专利最多的企业,占全球5G专利的20%以上,订单量远超思科、爱立信——这就是“懂技术规律”的回报:提前布局(因),领先行业(果)。

案例4: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看透员工成长的“因果规律”

稻盛和夫能让日航起死回生,靠的是“员工成长的规律”:员工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能创造价值的主体”——只要让员工“主动想办法赚钱”(因),企业就能盈利(果)。

2010年,日航破产时,稻盛和夫接手,当时日航负债2.3万亿日元,每天亏损1亿日元。他没有“裁员降本”,而是推行“阿米巴经营”:把日航分成1000多个小团队(阿米巴),每个团队都像“小公司”,自己算成本、算营收,员工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工作如何影响利润”。

比如日航的乘务组,以前只是“按流程服务”,推行阿米巴后,他们开始想:“如何减少浪费?”“如何让乘客多买免税品?”有个乘务组发现,乘客喜欢在飞机降落前买免税品,于是调整了免税品展示时间,结果这个团队的免税品销售额涨了30%。

不到两年,日航就实现盈利,2012年净利润达1800亿日元——这就是“懂员工规律”的力量:激活员工(因),企业盈利(果)。稻盛和夫说:“企业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把人放在第一位,利润自然会来。 ”

3. 普通人如何找规律?大佬的“规律方法论”

大佬找规律不是“靠感觉”,而是有具体方法,普通人也能学:

- 第一步:观察“重复出现的现象” 。规律的本质是“重复”,比如“用户每次买奶茶都选无糖”“每年冬天羽绒服都会涨价”——这些重复现象背后,就是规律。段永平做电话机时,就是观察到“用户总吐槽按键失灵”这个重复现象,才找到“耐磨按键”的规律。

- 第二步:拆解“因果关系” 。找到重复现象后,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巴菲特分析可口可乐时,拆解出“品牌→用户忠诚→持续盈利”的因果;任正非分析技术时,拆解出“研发投入→技术领先→订单增长”的因果。

- 第三步:小范围“验证规律” 。不要一开始就all in,先小范围测试。比如你想做奶茶,先在小区门口摆个小摊,测试“无糖奶茶”是否受欢迎(验证用户规律),再决定开不开店。大佬们也会这么做:小米早期做手机时,先在论坛找100个“米粉”测试产品,验证规律后再量产。

第二部分 资产:术数的基石——大佬们如何搭建“自动生钱”的系统?

种树人的果树,不是“用一次就没”的消耗品,而是“每年都结果”的资产。对大佬而言,资产就是“自动生钱的容器”:砍柴人的柴是消耗品(烧完就没),种树人的果树是资产(持续结果);普通人的“重复体力”是消耗品,大佬的“品牌、专利、用户群”是资产。

1. 资产的本质:不是“东西”,是“持续产生收益的系统”

很多人以为“资产就是钱、房子”,其实不对。资产的核心是“持续产生收益”——房子能租出去收租金,是资产;品牌能让用户愿意多花钱买,是资产;专利能收授权费,是资产。反之,钱存在银行,若利息赶不上通胀,就不是“优质资产”;一辆车每天都在贬值,还得花油钱,就是“负资产”。

用一个比喻:资产就像“会下蛋的鸡”。砍柴人每天“买鸡吃肉”(消耗品),吃完就没了;种树人“养母鸡下蛋”(资产),每天都能捡鸡蛋,还能孵出更多小鸡。大佬们都在“养母鸡”:巴菲特养“可口可乐”这只母鸡,每年能收“股息”的鸡蛋;任正非养“华为技术”这只母鸡,每年能收“专利费”的鸡蛋。

2. 大佬案例:从“科技资产”到“品牌资产”,他们如何“养母鸡”?

案例1:马斯克——“科技资产”:Spacex的“可回收火箭”

马斯克的Spacex,核心资产是“可回收火箭技术”。以前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发射一次就报废,成本高达1亿美元;Spacex的火箭能回收,下次发射只需要换燃料,成本降到2000万美元——这就是“科技资产”的力量:一次研发,持续降低成本,持续产生收益。

2002年,马斯克成立Spacex时,很多人觉得“疯了”:NASA(美国宇航局)都没做成可回收火箭,一个门外汉能成?但马斯克坚持投入研发,花了10年时间,经历了3次火箭爆炸,终于在2015年实现火箭回收。

现在,Spacex的订单排到了2030年,客户包括NASA、亚马逊等,2023年营收达80亿美元,其中“星链计划”(用卫星提供互联网)的营收占比超过50%——这就是“科技资产”的魅力:一旦技术突破,就能形成“别人学不会”的壁垒,持续赚钱。马斯克说:“最好的资产是‘科技’,因为科技能让你做别人做不到的事,赚别人赚不到的钱。 ”

案例2:董明珠——“品牌资产”:格力的“好空调,格力造”

董明珠把格力从一个地方小厂,做成全球空调龙头,靠的是“品牌资产”。1994年,董明珠刚当格力经营部长时,发现当时的空调市场很乱:很多厂家偷工减料,空调用半年就坏,用户不敢买。

她决定做“品牌”:第一,狠抓质量,提出“空调十年不漏水”,还建立“质量一票否决制”——只要质量不达标,再好看的空调也不能出厂;第二,打广告,1995年就花5000万在央视打“好空调,格力造”的广告,让用户记住格力。

慢慢的,“格力=好空调”的认知深入人心:用户买空调时,哪怕格力比其他品牌贵几百块,也愿意选格力。到2023年,格力空调的全球市场份额达20%,品牌价值超过1800亿元——这就是“品牌资产”的力量:用户认你的品牌,你就能持续赚钱,哪怕你不天天盯生产线。

董明珠说:“品牌不是‘广告吹出来的’,是‘靠质量攒出来的’。品牌是企业的‘根’,根扎得深,企业才能长得高。 ”

案例3:张一鸣——“用户资产”:字节跳动的“算法+用户”

张一鸣的字节跳动,核心资产是“15亿全球用户”和“推荐算法”。用户是“资产”,因为有用户就能卖广告、做电商;算法是“资产”,因为算法能让用户“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留住用户。

2016年,抖音刚上线时,面临快手的竞争。张一鸣没有“靠补贴抢用户”,而是靠算法:抖音的算法能“精准推荐”——你喜欢看美食,就给你推美食视频;你喜欢看搞笑段子,就给你推搞笑视频。用户觉得“抖音懂我”,就愿意花时间在上面。

到2023年,抖音的日活跃用户达6亿,字节跳动的营收达2800亿元,其中广告营收占比超过60%——这就是“用户资产”的力量:用户越多,赚钱的渠道越多;算法越好,用户越忠诚。张一鸣说:“我们的核心是‘连接人与信息’,只要能做好这个连接,用户就会来,资产就会涨。 ”

案例4:巴菲特——“护城河资产”:喜诗糖果的“品牌+渠道”

巴菲特1972年花2500万美元买喜诗糖果,很多人觉得“贵了”,但巴菲特说:“喜诗糖果有‘护城河’,这是别人抢不走的资产。”

喜诗糖果的“护城河资产”有两个:第一,“品牌”——喜诗糖果是美国西海岸的“国民糖果”,用户从小吃到大,结婚、过节都买它,有“情感认同”;第二,“渠道”——喜诗糖果在商场里的专柜,都是“黄金位置”,用户一进商场就能看到,其他品牌想抢都抢不到。

每年圣诞节,喜诗糖果都会涨价5%-10%,但用户还是愿意买。到2023年,喜诗糖果的年营收达20亿美元,是1972年的80倍——这就是“护城河资产”的力量:别人进不来,你就能持续涨价、持续赚钱。巴菲特说:“我最喜欢买‘有护城河的企业’,因为护城河能让企业‘躺着赚钱’。 ”

3. 普通人如何建资产?大佬的“资产搭建法”

普通人也能建资产,不用一开始就做科技、做品牌,从身边的小事开始:

- 第一步:识别“可沉淀的要素” 。资产是“能沉淀的”,比如“技能”(可迁移的技能,比如写作、设计)、“人脉”(靠谱的客户、朋友)、“内容”(公众号、短视频)。比如你是做销售的,“客户资源”就是你的资产——只要维护好,客户会持续跟你下单;你是做自媒体的,“粉丝”就是你的资产——粉丝多了,就能接广告、卖货。

- 第二步:持续“投入时间\/钱” 。资产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持续投入。董明珠做格力品牌,花了30年;马斯克做可回收火箭,花了10年。普通人建资产也一样:你想靠写作赚钱,就要每天写;你想靠客户赚钱,就要每天维护客户。

- 第三步:建立“壁垒” 。资产要“别人抢不走”,比如你的“独家技能”(别人不会的设计技巧)、“独家资源”(别人没有的客户渠道)。比如你是做餐饮的,你的“独家配方”就是壁垒,别人学不会,你就能持续赚钱。

第三部分 杠杆:术数的羽翼——大佬们如何用“最小投入”撬动“最大收益”?

种树人的“杠杆”是“时间”和“自然力”:他不用每天浇水,雨水会帮忙;不用每天催长,阳光会帮忙——用“最小的个人投入”,撬动“果树结果”的最大收益。对大佬而言,杠杆就是“放大收益的工具”:不用自己干所有事,靠杠杆让别人、让资源、让时间帮自己赚钱。

1. 杠杆的本质:不是“借钱”,是“撬动外部资源的能力”

很多人以为“杠杆就是借钱”,其实不对。杠杆的核心是“用最少的自己的投入,撬动最多的外部资源”——时间是杠杆(今天投入,明天收益),人脉是杠杆(靠朋友帮你做事),品牌是杠杆(靠品牌吸引客户)。借钱只是“资金杠杆”,而且是风险很高的杠杆,大佬们更擅长用“低风险的杠杆”。

用一个比喻:杠杆就像“给船装发动机”。没有发动机的船,靠人划,一天只能走10公里;有发动机的船,靠发动机,一天能走100公里——发动机就是“杠杆”,用少量的油(自己的投入),撬动船的快速前进(收益)。大佬们都在“装发动机”:雷军靠“生态链杠杆”,用小米的品牌带火周边产品;马云靠“平台杠杆”,用阿里的平台连接商家和用户。

2. 大佬案例:从“生态杠杆”到“平台杠杆”,他们如何“装发动机”?

案例1:雷军——“生态链杠杆”:小米的“1+N”模式

雷军的小米,靠“生态链杠杆”成为全球500强。小米的核心是“手机”(1),然后靠“小米品牌”撬动“N个周边产品”(手环、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等)——这就是“生态链杠杆”:用小米的品牌、渠道、供应链,帮生态链企业卖货;生态链企业的产品,又反过来丰富小米的生态,吸引更多用户。

2013年,雷军决定做生态链时,没有“自己建工厂”,而是找“靠谱的小厂”合作:小米提供“品牌授权”(用户认小米)、“渠道支持”(小米商城、线下店)、“供应链优化”(帮小厂降低成本),小厂负责“做产品”。比如小米手环,合作的小厂以前是做电子元件的,没做过手环,小米帮它优化设计、找供应链,结果小米手环上市后,一年卖了1000万个,小厂赚了钱,小米也赚了品牌费和分成。

到2023年,小米生态链有超过400家企业,产品覆盖家电、数码、家居等领域,生态链营收达2000亿元——这就是“生态链杠杆”的力量:不用自己做所有产品,靠杠杆让别人帮你做,你赚品牌和渠道的钱。雷军说:“生态链的核心是‘共赢’——你帮别人赚钱,别人也帮你赚钱,杠杆才能越撬越大。 ”

案例2:马云——“平台杠杆”:阿里的“连接商家和用户”

马云的阿里,靠“平台杠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不自己卖货(早期),而是做“平台”,连接“商家”和“用户”——这就是“平台杠杆”:用平台吸引商家入驻(商家需要卖货),用商家吸引用户(用户需要买货);用户越多,商家越多;商家越多,用户越多,形成“正向循环”。

1999年,阿里刚成立时,很多商家不愿意上网卖货,马云就去“说服中小企业”:“你们线下卖货,只能卖给本地用户;在阿里上卖货,能卖给全国用户。”慢慢的,越来越多商家入驻阿里,用户也越来越多。到2023年,阿里的电商平台有超过1000万商家,年活跃用户达10亿,营收达8000亿元——这就是“平台杠杆”的力量:不用自己囤货、发货,靠平台连接资源,赚佣金和广告费。

马云说:“阿里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们不做生意,我们做‘帮别人做生意的平台’。平台就是杠杆,能让更多人赚钱,我们也能跟着赚钱。 ”

案例3:巴菲特——“保险资金杠杆”:伯克希尔的“浮存金”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靠“保险资金杠杆”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保险资金的核心是“浮存金”:用户买保险,先交保费,保险公司在赔付前,这笔钱可以用来投资——这就是“资金杠杆”:用别人的钱(保费),帮自己赚钱(投资收益)。

1967年,巴菲特买了国民保险公司,开始用“浮存金”投资。比如用户交100元保费,保险公司可能5年后才赔付,这5年里,巴菲特可以用这100元投资股票、债券,赚了钱归伯克希尔,赔了钱由保险公司承担(只要赔付率可控)。

到2023年,伯克希尔的浮存金达1500亿美元,巴菲特用这些钱投资了苹果、可口可乐、美国运通等公司,每年投资收益达200亿美元——这就是“保险资金杠杆”的力量:用低成本的钱,撬动高收益的投资。巴菲特说:“浮存金是‘免费的午餐’——只要你能管好风险,就能用别人的钱,赚自己的钱。 ”

案例4:俞敏洪——“品牌杠杆”:新东方的“名师+品牌”

俞敏洪的新东方,靠“品牌杠杆”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机构。新东方的核心是“品牌”:用户认“新东方”的牌子,愿意花高价报班;新东方靠品牌吸引“名师”,名师又反过来强化品牌——这就是“品牌杠杆”:用品牌吸引用户和名师,不用自己讲课,就能赚学费。

1993年,新东方刚成立时,俞敏洪自己讲课,每天讲8小时,嗓子都哑了。后来他发现“品牌比个人更重要”:只要新东方的品牌响,就算他不讲课,用户也会来。于是他开始“打造名师”:给名师高工资、好福利,还帮名师出书、上电视,让名师成为“明星”。

慢慢的,“新东方=好老师”的认知深入人心,用户愿意花比其他机构高50%的学费报新东方的班。到2023年,新东方的营收达120亿元,有超过10万名员工,俞敏洪不用天天讲课,只需要盯战略——这就是“品牌杠杆”的力量:用品牌吸引资源,放大收益。俞敏洪说:“品牌是‘信任’的杠杆——用户信任你的品牌,就会愿意为你买单,你就能轻松赚钱。 ”

3. 普通人如何用杠杆?大佬的“杠杆使用法”

普通人不用一开始就用“保险资金杠杆”“平台杠杆”,从身边的小杠杆开始:

- 第一步:选“低风险的杠杆” 。优先用“时间杠杆”“技能杠杆”“人脉杠杆”,这些杠杆风险低。比如你是做设计的,用“技能杠杆”——帮别人做设计,用自己的技能(投入),撬动别人的钱(收益);你是做销售的,用“人脉杠杆”——靠朋友介绍客户,用自己的人脉(投入),撬动更多订单(收益)。

- 第二步:放大“核心优势” 。杠杆要“跟自己的优势结合”。雷军的核心优势是“做产品、建品牌”,所以他用“生态链杠杆”;马云的核心优势是“连接资源”,所以他用“平台杠杆”。普通人也一样:你擅长写作,就用“内容杠杆”(写公众号、短视频);你擅长做饭,就用“口碑杠杆”(靠朋友推荐,做私房菜)。

- 第三步:控制“风险” 。杠杆越大,风险越高,一定要控制风险。巴菲特用“浮存金”投资,会选“稳定盈利的企业”,不会投高风险的股票;雷军做生态链,会先小范围测试,再大规模合作。普通人用杠杆也一样:你用“人脉杠杆”帮朋友做事,要先确认朋友靠谱;你用“资金杠杆”(借钱创业),要先确认自己能还得起。

结语:术数不是“大佬专属”,是每个人都能学的“财富思维”

从段永平的“规律”到巴菲特的“资产”,从雷军的“杠杆”到马云的“平台”,大佬们的“术数”不是“天生的”,而是“学出来、练出来的”。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

- 规律不是“玄学”,是“重复的因果”,普通人能通过“观察、拆解、验证”找到;

- 资产不是“大佬的玩具”,是“持续生钱的系统”,普通人能从“技能、人脉、内容”开始建;

- 杠杆不是“借钱”,是“撬动资源的能力”,普通人能从“时间、技能、人脉”开始用。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的本质,不是“不努力”,而是“升级努力的方式”——从“用身体努力”升级为“用头脑努力”,从“赚一次性的钱”升级为“赚持续的钱”,从“自己干”升级为“靠规律、资产、杠杆干”。

就像种树人,他不是“不辛苦”,而是把“辛苦”花在了“找规律(选果树)、建资产(种果树)、用杠杆(等时间结果)”上——前期的辛苦,换来了后期的“从容赚钱”。普通人也一样:今天花时间找规律、建资产、用杠杆,明天就能跳出“劳身”的陷阱,实现“不费力而富”。

最后,用巴菲特的一句话结尾:“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湿雪(规律)和长长的山坡(资产+杠杆)。 ”愿你能找到自己的“湿雪”,建好自己的“山坡”,让财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喜欢杂论对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杂论对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无限轮回:我一个人的修仙世界尸王噬宠:妖女要翻墙大明第一臣错嫁成婚:总裁的私宠甜妻肌肉影帝青灯鬼语江总,夫人又闹离婚了大唐日不落,从造反开始娇娇王妃驾到,疯批王爷宠入骨三国:东归志!剑道至尊剑无双重生1990之改写人生九州我为王重生90:辣妻要翻天三生三世之花非花雾非雾穿进少女漫后被全员团宠了悠闲生活之歌神系统极品妖孽兵王魔法史记苏泽列传凌天狂婿
经典收藏极品妖孽兵王汉朝至上贤王传春秋发明家大明匹夫从水浒迎娶潘金莲开始纵横诸天岭南宗师绝色冷妃生子当如孙仲谋南唐晚来风向秦始皇送上大学生湛湛露斯卿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没底三国第一狠人大宋第一太子人生苦乐多:王朝中兴看我了大明,我以族谱变法穿越三国,匡扶汉室!三国纵横之凉州辞王爷乱来:亲亲小痞妃
最近更新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英烈传奇云起惊鸿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寒门状元路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大宋伏魔司道藏辑要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北宋第一狠人大明辽国公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水浒之往事随风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
杂论对话 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 杂论对话txt下载 - 杂论对话最新章节 - 杂论对话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