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学海无涯乐作舟

首页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饕餮术士现代隐士高手英雄联盟:我的时代网游:治疗与守护邻居学妹是大主播网游:我觉醒了两个隐藏职业白夜叶倩的小说免费阅读颜语最新小说从传奇开始证道成神乡间少年行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学海无涯乐作舟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全文阅读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txt下载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

第9章 伊春市《友好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广袤版图上,小兴安岭中段南麓孕育着一片集林海奇观、红色记忆与民族风情于一体的土地——伊春市友好区。作为伊春市“一主五副”城市格局中的四个中心城区之一,这里既有原始森林的苍茫壮阔,也有抗联历史的厚重深沉,更有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活灵动。其行政区划面积达2999.5平方公里,施业区总面积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3.65%,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温度,是东北林区中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魅力的独特区域。

一、历史沿革:从林区开发到生态转型的时光轨迹

友好区的发展脉络,始终与小兴安岭的森林开发史、东北的革命史以及国家的生态战略紧密相连。从无人问津的原始林区,到热火朝天的森工基地,再到如今的生态旅游示范区,这片土地的每一次转型,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1. 早期开发:从狩猎之地到森工起点(清代-1950年代)

清代时期,友好区所在的小兴安岭区域属黑龙江将军辖区,这里是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狩猎场。彼时的山林中,鄂伦春人骑着马、挎着枪,追逐着獐狍野鹿,以撮罗子为家,以狩猎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与森林共生的智慧,成为这片土地最早的人文注脚。由于地处偏远、气候寒冷,这里长期地广人稀,未形成固定行政建制,仅作为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貌。

20世纪初,随着东北林业资源开发提上日程,零星的伐木活动开始在小兴安岭出现,但规模有限。直到1951年,国家为响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正式在友好河畔设立森林工业开发点,拉开了友好区系统性开发的序幕。1953年,是友好区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正式成立友好森工局(后改称友好林业局),恰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三周年,为纪念两国友谊,“友好”之名由此诞生,并沿用至今。同年,在汤旺河两岸,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上甘岭森工分局(后改为上甘岭林业局)也宣告成立,两个森工基地的建立,为后续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政企融合:从林区建设到行政成型(1957-2010年代)

1957年,伊春撤县设市,友好林业局划归伊春市管辖,同年,伊春市友好区正式设立,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区政府与林业局合署办公,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既承担着行政管理职能,也负责森林资源的开发与管护,在计划经济时代,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林业生产与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1964年,双子河区与友好区合并,辖区范围进一步扩大,资源整合能力显着提升;1969年,伊春改为地区,友好区随之改称友好特区,1970年又恢复区建制,行政区划的数次调整,反映出区域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配置与管理效能的不断优化。

在这一阶段,友好区成为东北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大量林业工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住进“板夹泥”房,拿起油锯与斧头,在林海中开辟道路、采伐木材。木材加工厂、机械厂、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一座以林业生产为核心的林区城镇逐渐成型。但随着时间推移,过度采伐导致的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逐渐显现。1998年,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友好区响应政策号召,开始逐步缩减木材采伐量,从“伐木为主”向“护林优先”转变;2011年,伊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友好区彻底告别了以木材生产为支柱的发展模式,转而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3. 区划调整:从整合发展到全面转型(2019年至今)

2019年,伊春市启动行政区划重大调整,原上甘岭区整体并入友好区,形成了如今的友好区行政版图。这次调整不仅优化了区域资源配置,更将原上甘岭区的生态资源、红色文化与友好区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友好区依托“中国天然氧吧”“中国蓝莓之乡”等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康养产业,逐步构建起以生态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从“林区”到“景区”、从“资源依赖”到“生态驱动”的华丽转身。

二、文化脉络:红色基因与民族风情的交织共生

友好区的文化,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集合体——既有东北抗联留下的红色记忆,也有鄂伦春族传承的民族文化,还有林区工人创造的工业文明,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友好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1. 红色记忆:抗联精神在林海中的传承

20世纪30年代,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友好区所在的小兴安岭林区,是抗联活动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其中,1936年3月19日发生的“老钱柜战斗”,成为东北抗联史上的经典战例,也为友好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老钱柜”原是日伪时期控制的森林警察据点,位于今友好区境内,因负责管理周边林区的“伐木钱款”而得名。当时,该据点驻有日军7人、伪军100余人,配备机枪、步枪等武器,是日军控制小兴安岭林区、掠夺木材资源的重要关卡,也是对抗联活动的重大威胁。为摧毁这一据点,抗联六军政委李兆麟(后成为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之一)率队深入林区,利用对地形的熟悉,避开日军岗哨,在夜色中发动突袭。战斗中,抗联战士凭借灵活的战术与顽强的意志,迅速突破伪军防线,击毙日军7人,俘虏伪军100余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100余支、子弹数万发,以及粮食、布匹等大量物资。这场战斗不仅沉重打击了日伪在小兴安岭的嚣张气焰,更极大地鼓舞了东北军民的抗日斗志,为后续抗联在林区的游击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今,“老钱柜战斗遗址”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遗址内保留着当年战斗的战壕、掩体等遗迹,还建有简易的纪念馆,陈列着战斗文物、历史照片与文字资料。每年,都有大量党员干部、学生、游客来到这里,聆听抗联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抗联精神。这种精神,早已融入友好区的城市血脉,成为激励当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 民族风情: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遗产

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长期在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林区从事狩猎生产,友好区曾是鄂伦春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山林智慧与生态理念。

鄂伦春族的传统居所“撮罗子”,是适应林区游牧生活的智慧结晶。这种建筑以数十根落叶松杆为骨架,呈圆锥形,顶端留一缺口用于通风排烟,四周覆盖桦树皮或兽皮,搭建简单、拆卸方便,既能抵御寒冷,又便于随狩猎路线迁移。如今,在友好区的鄂伦春风情度假村等地,仍能看到复原的撮罗子,游客可以走进其中,感受鄂伦春族传统的居住环境。

在生产生活方面,鄂伦春族擅长狩猎、捕鱼与桦皮手工艺。他们的狩猎工具以弓箭、火枪为主,狩猎时注重“适度索取”,不捕杀幼兽、孕兽,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捕鱼则多采用渔网、鱼叉等工具,在河流、湖泊中获取食材。桦皮手工艺是鄂伦春族文化的瑰宝,他们利用小兴安岭丰富的桦树资源,将桦树皮加工成桦皮船、桦皮盒、桦皮篓等生活用品,这些器物不仅轻便耐用,还会用刀具雕刻出鹿、熊、鱼等动物图案,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友好区的民俗展览馆中,陈列着许多精美的桦皮手工艺品,展示着鄂伦春族独特的审美与技艺。

此外,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也极具特色。传统服饰以兽皮为原料,制作成皮衣、皮帽、皮靴,既保暖又耐磨,女性服饰还会装饰贝壳、铜铃等饰品,走起路来叮当作响;音乐多以口弦琴、桦皮哨为乐器,旋律悠扬,反映出山林生活的宁静与辽阔;舞蹈则以“狩猎舞”“篝火舞”为主,动作模仿鹿跑、熊扑等狩猎场景,充满力量感与节奏感。如今,友好区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篝火晚会等活动,让鄂伦春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符号。

3. 林区文化:林业工人的奋斗与坚守

在长期的林业生产过程中,友好区形成了独特的林区文化,这种文化以“勤劳、朴实、豪爽、奉献”为核心,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林业工人的“号子”是林区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伐木、集材、运材等劳动过程中,工人们会喊起号子,统一节奏、鼓舞士气。“伐木号子”粗犷有力,“集材号子”节奏感强,“运材号子”则充满协作精神,这些号子没有固定的歌词,多是根据劳动场景即兴创作,语言朴实直白,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劳动的尊重。如今,虽然大规模伐木已成为历史,但这些号子仍被收录进当地的文化档案,成为记录林区发展的“活化石”。

在生活习俗方面,林区人有着独特的“待客之道”。无论是否相识,只要走进林区人家,主人都会热情地端上热茶、拿出干粮,若是赶上饭点,还会用“铁锅炖菜”“山野菜”等特色美食招待客人。这种豪爽好客的性格,源于林区生活的艰苦——在过去,工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才能完成繁重的劳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团结互助、热情待人的传统。此外,林区的“板夹泥房”“木刻楞房”等传统民居,以及“冻梨”“冻柿子”“粘豆包”等特色饮食,也都是林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林业工人的生活记忆。

三、乡镇概况:上甘岭镇——生态与人文的融合之地

友好区下辖1个镇——上甘岭镇,这个以“上甘岭”命名的城镇,既有与着名战役相关的红色底蕴,也有依托森林资源发展起来的生态优势,是友好区最具代表性的乡镇区域。

上甘岭镇位于友好区东北部,距伊春市区约30公里,东与五营区接壤,西与友好街道相连,南与乌马河区毗邻,北与红星区交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连接伊春市东部各区的重要节点。镇域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特点——中部为小兴安岭支脉的分水岭,北坡水系汇入库尔滨河水系,南坡水系则归入汤旺河水系,两条水系穿境而过,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与优美的自然景观。

从历史发展来看,上甘岭镇的形成与上甘岭林业局的建设密不可分。1953年,上甘岭森工分局成立后,大量林业工人涌入此地,围绕林业局形成了最初的聚居点;随着木材生产规模的扩大,聚居点逐渐发展为集镇,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商店、电影院等设施;1980年代,上甘岭镇正式设立,成为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乡镇;2019年,原上甘岭区并入友好区后,上甘岭镇的行政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友好区东北部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服务中心。

如今的上甘岭镇,森林资源依然是其核心优势——镇域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0%,拥有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多种针叶树种,以及白桦、杨树、椴树等阔叶树种,是小兴安岭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上甘岭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境内拥有上甘岭溪水森林旅游区、老钱柜战斗遗址等知名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同时,镇内还发展了蓝莓种植、山野菜加工等绿色产业,其中,蓝莓种植面积达数千亩,是“中国蓝莓之乡”的核心产区之一,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在社会事业方面,上甘岭镇配套设施完善——镇内有中小学3所、医院1所、文化站1个、敬老院1个,以及多个超市、农贸市场,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交通方面,伊嘉公路(伊春至嘉荫)穿镇而过,连接伊春市区与周边各区,镇内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公共交通便利;环境方面,镇内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绿化美化等工程,人居环境显着改善,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生态乡镇”“伊春市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

四、必游景点:自然奇观与人文遗址的深度体验

友好区的旅游资源,以“生态”为底色,以“红色”为亮点,以“民俗”为特色,涵盖了森林、湿地、溪流、遗址、民俗村等多种类型,无论是亲近自然、追溯历史,还是体验民俗,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目的地。

1. 上甘岭溪水森林旅游区:小兴安岭的“天然氧吧”

上甘岭溪水森林旅游区是友好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区,位于上甘岭镇西北部,距镇中心约5公里,总面积4580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6%以上,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也是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的核心品牌之一。

景区的地貌形成于亿万年的地壳变迁,受小兴安岭造山运动影响,境内山峰迭起、沟壑纵横,汤旺河的支流——溪水穿境而过,形成了“山环水绕、林水相依”的独特景观。这里的森林以原始针阔混交林为主,保存了小兴安岭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其中,树龄超过百年的红松、云杉等古树随处可见,最大的红松胸径达1.5米,树高超过30米,需数人合抱,被称为“红松之王”。除了高大的乔木,林下还生长着五味子、刺五加、平贝母等多种药用植物,以及蓝莓、笃斯、山葡萄等野生浆果,还有东北虎、黑熊、马鹿、飞龙等珍稀野生动物(景区内已建立野生动物观测点,游客可通过望远镜观察野生动物活动)。

景区内设有多条游览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 森林徒步线:全长5公里的徒步步道沿溪水修建,沿途设有观景台、休息亭,游客可以漫步在林间小道上,呼吸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景区内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每立方厘米5万个以上,是城市的数十倍),聆听鸟鸣虫唱,欣赏溪水潺潺,感受原始森林的静谧与生机。

- 湿地观光线:景区东北部的溪水湿地,是小兴安岭典型的森林湿地类型,湿地内生长着芦苇、香蒲、睡莲等水生植物,每年春季,大量候鸟(如白鹭、苍鹭、野鸭等)在此栖息繁殖,是观鸟、摄影的绝佳地点。

- 科普研学线:景区内设有“森林生态博物馆”,通过实物标本、图片展示、多媒体互动等方式,介绍小兴安岭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地质地貌等知识,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科普研学活动;此外,景区还会定期举办“森林课堂”,邀请林业专家为游客讲解树木识别、生态保护等知识。

除了自然景观,景区内还配套建设了森林康养中心、木屋民宿、生态餐厅等设施——森林康养中心提供森林浴、瑜伽、冥想等康养项目;木屋民宿采用原木建造,融入森林环境,让游客体验“住在林中”的感觉;生态餐厅则以当地的山野菜、野生鱼、林下鸡等为食材,推出“森林养生宴”,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品尝绿色健康的美食。

2. 鄂伦春风情度假村:少数民族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鄂伦春风情度假村位于友好区南部,距上甘岭溪水森林旅游区约10公里,是一处以鄂伦春族文化为主题,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也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度假村的规划设计充分融入了鄂伦春族的文化元素——入口处的“图腾柱”雕刻着鄂伦春族崇拜的熊、鹿、鹰等动物图案,象征着民族的图腾信仰;村内的道路以“猎道”“鹿道”命名,两侧的路灯设计成“桦皮灯”样式,处处体现着民族特色。度假村内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域:

- 鄂伦春民族展览馆:展览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为“历史文化厅”“生产生活厅”“艺术工艺厅”三个展厅。“历史文化厅”展示鄂伦春族的起源、迁徙、发展历程;“生产生活厅”陈列着鄂伦春族的狩猎工具、生活用品,如弓箭、火枪、桦皮船、撮罗子模型等;“艺术工艺厅”则展示鄂伦春族的桦皮手工艺品、刺绣、服饰等,其中,一件用狍皮制作的传统服饰,上面装饰着数百颗贝壳与铜铃,是展览馆的“镇馆之宝”,展现了鄂伦春族精湛的手工技艺。馆内还配备了专业讲解员,通过生动的故事与互动问答,让游客深入了解鄂伦春族的历史与文化。

- 民俗体验区:这是度假村最受游客欢迎的区域,游客可亲身参与多项鄂伦春族传统活动。在“桦皮手工艺作坊”,有鄂伦春族老艺人现场教学,指导游客制作桦皮盒、桦皮画——从剥取桦树皮到裁剪、雕刻、拼接,每一步都蕴含着民族智慧,完成的作品可作为纪念品带走;在“骑射狩猎场”,游客可穿上鄂伦春族传统皮衣,手持仿制弓箭,体验狩猎的乐趣,工作人员会讲解狩猎技巧与民族狩猎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在“撮罗子体验区”,游客可在复原的撮罗子内品尝鄂伦春族的传统饮食,如“手把肉”“烤肉干”“野果汁”,还能听老人讲述山林中的狩猎故事。

- 文化演艺区:度假村的中心广场设有露天舞台,每天定时举办鄂伦春族传统文艺表演。表演内容包括“狩猎舞”“篝火舞”“口弦琴演奏”等——“狩猎舞”由男演员扮演猎人,模仿追逐、射击、捕获猎物的动作,节奏激昂;“篝火舞”则邀请游客共同参与,围着篝火手拉手跳舞,伴着鄂伦春族的民歌,感受民族的热情与豪迈;口弦琴演奏者用小巧的口弦琴,奏出悠扬的山林曲调,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的小兴安岭深处。每到夏夜,广场还会举办“篝火晚会”,游客与鄂伦春族同胞一起唱歌、跳舞、品尝烤肉,度过热闹的夜晚。

- 休闲度假区:度假村内建有多座“森林木屋”,木屋采用原木搭建,内部装修融合了现代舒适与民族风格,配备独立原木、地暖等设施,窗外就是茂密的森林,清晨可听着鸟鸣醒来,傍晚能欣赏山林日落。此外,度假区还设有“垂钓池”“采摘园”——垂钓池内放养着鲫鱼、鲤鱼等,游客可享受垂钓的悠闲;采摘园种植了蓝莓、草莓、山野菜等,游客可在季节限定时段体验采摘乐趣,感受田园生活。

3. 老钱柜战斗遗址:红色历史的精神洗礼

老钱柜战斗遗址位于友好区北部,距上甘岭镇约20公里,地处小兴安岭深处的山林间,是东北抗日联军重要的战斗遗址之一,现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伊春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遗址的核心区域保留了当年战斗的原始风貌——一片茂密的落叶松林间,清晰可见当年抗联战士挖掘的战壕与掩体,战壕深度约1米,宽度0.8米,蜿蜒曲折,与周围的地形巧妙融合,展现了抗联战士灵活的战术布置;不远处的一块巨石上,刻着“老钱柜战斗遗址”七个红色大字,是遗址的标志性景观。遗址内还建有“老钱柜战斗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采用砖石结构,外观设计简洁庄重,与周围的山林环境相协调。

纪念馆内分为“战前背景厅”“战斗过程厅”“战斗意义厅”三个展区:

- “战前背景厅”通过历史照片、文字资料与实物展品,介绍1930年代小兴安岭地区的局势——日军侵占东北后,为掠夺森林资源,在老钱柜设立森林警察据点,对当地百姓与抗联队伍进行残酷镇压,展现了抗联斗争的艰苦背景;展区内还陈列着当年日军使用的步枪、望远镜,以及抗联战士使用的土枪、大刀,形成鲜明对比,让游客直观感受双方装备的悬殊。

- “战斗过程厅”是纪念馆的核心展区,通过场景复原、动态沙盘与多媒体影片,生动还原了1936年3月19日的战斗过程。场景复原区用蜡像再现了抗联战士突袭据点的瞬间——有的战士正在攀爬围墙,有的正在与伪军激战,有的正在搬运缴获的武器,人物表情与动作栩栩如生;动态沙盘则通过灯光与模型,展示了抗联队伍的行军路线、进攻方向与日军据点的布局,配合讲解员的解说,让游客清晰了解战斗的战术细节;多媒体影片《林海烽火》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李兆麟将军率领抗联战士深入林区、发动突袭的故事,影片时长15分钟,每天循环播放,不少游客看完后都深受感动。

- “战斗意义厅”通过文字展板与数据图表,介绍了老钱柜战斗的历史意义——这场战斗不仅摧毁了日军在小兴安岭的重要据点,缴获了大量物资,更打破了日军“围剿”抗联的计划,为抗联在林区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展区内还展示了李兆麟将军的生平事迹,以及东北抗联在小兴安岭地区开展游击斗争的其他战例,让游客全面了解抗联精神的内涵。

遗址内还设有“英烈纪念墙”,上面刻着在老钱柜战斗中牺牲的抗联战士姓名,每年清明节,当地政府与学校都会组织人员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对于游客而言,来到老钱柜战斗遗址,不仅是参观一处历史景点,更是接受一次红色精神的洗礼——在茂密的山林间,触摸着当年的战壕,聆听着抗联故事,能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奋勇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激励后人珍惜当下、奋勇前行的力量。

4. 友好蓝莓产业园:生态农业与观光的融合

友好区被誉为“中国蓝莓之乡”,而友好蓝莓产业园则是当地蓝莓产业的核心载体,位于友好区中部,距上甘岭镇约8公里,是一处集蓝莓种植、科研、加工、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产业园占地面积约5000亩,分为“种植区”“科研区”“加工区”“观光采摘区”四个部分:

- 种植区:种植区采用“设施大棚+露天种植”相结合的模式,种植了“北陆”“北蓝”“瑞卡”等多个优质蓝莓品种。设施大棚内配备了智能温控、滴灌系统,可精准控制温度、湿度与水分,确保蓝莓品质稳定;露天种植区则依托小兴安岭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采用生态种植技术,不使用化肥与农药,生产的蓝莓被认证为“绿色食品”。每年6-8月,蓝莓进入成熟期,一串串蓝紫色的果实挂满枝头,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

- 科研区:科研区与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了“蓝莓产业研究院”,主要开展蓝莓品种改良、种植技术创新、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研究。研究院内设有实验室、组培室、育种圃,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组培快繁等技术,培育适合当地气候的高产、优质蓝莓新品种,同时研发出“蓝莓生态种植技术规程”,在园区内推广应用,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植蓝莓。

- 加工区:加工区建有现代化的蓝莓加工厂,配备清洗、分拣、榨汁、冻干等设备,可生产蓝莓果汁、蓝莓果酱、蓝莓干、蓝莓花青素提取物等多种产品。加工厂内设有“透明生产线”,游客可通过玻璃栈道,参观蓝莓从采摘到加工的全过程,了解食品加工的卫生标准与技术流程;加工区还设有“产品展示厅”,展示园区生产的各类蓝莓产品,游客可免费品尝,并根据喜好购买。

- 观光采摘区:这是产业园面向游客的核心区域,设有多条采摘步道,步道两侧种植着不同品种的蓝莓树,每棵树上都挂有品种介绍牌,方便游客了解蓝莓知识。采摘季节,游客可手持采摘篮,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手采摘新鲜蓝莓——成熟的蓝莓果肉饱满,口感酸甜,富含花青素、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深受游客喜爱。采摘区还设有“蓝莓主题广场”,广场上摆放着蓝莓造型的雕塑,设有休息座椅与遮阳棚,游客可在采摘间隙休息,分享采摘的乐趣。

此外,产业园内还配套建设了“蓝莓文化体验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方式,介绍蓝莓的起源、营养价值、种植历史等知识,同时设置了“蓝莓dIY工坊”,游客可亲手制作蓝莓果酱、蓝莓饼干,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每年7月,产业园还会举办“友好蓝莓节”,期间会开展蓝莓采摘大赛、蓝莓美食评选、蓝莓产业论坛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与客商前来参与,成为友好区的重要节庆品牌。

五、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山林间的生活味道

友好区的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都深深植根于小兴安岭的山林环境与人文历史,既有少数民族的独特传承,也有林区人民的生活智慧,每一种风情、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

1. 民俗风情:山林生活的鲜活印记

除了鄂伦春族的传统民俗,友好区还有许多源于林区生活的民俗风情,这些风情反映了林业工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朴实与热情的气息。

- 林区“把头”文化:在过去的林业生产中,“把头”是伐木队伍的带头人,负责组织工人伐木、集材、运材,不仅需要熟悉山林地形与伐木技术,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责任心。“把头”在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们会根据工人的体力与技能分配任务,同时传授伐木技巧——比如“下锯要准”“喊号要齐”“安全第一”等,这些经验通过口耳相传,成为林区生产的“传统智慧”。如今,虽然伐木生产已成为历史,但“把头”文化中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精神,仍被当地人民传承下来,在社区建设、生态保护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 山林“赶山”习俗:“赶山”是林区人民采集山货的传统习俗,每年春季至秋季,当地居民会走进山林,采集山野菜、野蘑菇、野浆果等。“赶山”有许多讲究——比如“识季节”:春季采婆婆丁、柳蒿芽,夏季采蓝莓、笃斯,秋季采蘑菇、松子;“辨种类”:熟悉哪些野菜可食用、哪些蘑菇有毒,避免误食;“守规矩”:采集时不破坏植被,只采摘成熟的果实与可食用的部分,体现了“取之有度”的生态理念。如今,“赶山”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也成为游客体验林区生活的重要项目——在导游的带领下,游客可走进山林,学习识别山野菜、采摘野果,感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

- 节庆民俗活动:友好区的节庆活动充满了地方特色,除了前面提到的“蓝莓节”“鄂伦春族篝火晚会”,还有“森林冰雪欢乐季”“山野菜美食节”等。“森林冰雪欢乐季”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举办,依托当地的冰雪资源,开展滑雪、滑冰、雪地摩托、冰雕观赏等活动,还会举办“林区民俗展演”,展示东北大秧歌、雪地号子等民俗节目;“山野菜美食节”每年5月举办,汇集当地的山野菜美食,如婆婆丁蘸酱、柳蒿芽炖排骨、蕨菜炒肉等,游客可品尝地道的山林味道,同时了解山野菜的营养价值与烹饪方法。

2. 特色美食:山林馈赠的味蕾享受

友好区的特色美食,以“山林食材”为核心,注重原汁原味,烹饪方式多采用炖、煮、烤、拌等,体现了东北菜的粗犷与实在,也蕴含着林区人民对自然馈赠的珍惜。

- 山林野味系列:友好区的山林野味以“野猪肉”“狍子肉”“鹿肉”为代表(注:均为人工养殖,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其中,“红扒野猪头”是当地的经典名菜。这道菜选用新鲜的野猪头,经过浸泡、焯水、卤煮、红烧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首先将野猪头浸泡数小时,去除血水与杂质;然后焯水去腥;接着用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卤煮2小时,让猪头肉充分吸收香料的味道;最后用酱油、糖、料酒等调制的酱汁红烧,使猪头肉色泽红亮、肉质软糯。品尝时,猪头肉入口即化,酱香浓郁,肥而不腻,是当地宴席上的压轴菜。此外,“烤狍子肉”也深受游客喜爱,选用狍子腿肉,切成薄片,用盐、胡椒粉、孜然等调料腌制后,放在炭火上烤制,烤好的狍子肉外焦里嫩,香气扑鼻,搭配蘸料食用,口感更佳。

- 山野菜系列:山野菜是友好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常见的山野菜有婆婆丁(蒲公英)、柳蒿芽、蕨菜、刺老芽、猴腿等,这些野菜生长在山林中,无污染,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山野菜的烹饪方式多样,最简单也最受欢迎的是“蘸酱吃”——将新鲜的婆婆丁、刺老芽洗净,直接蘸着东北大酱食用,口感清爽,能最大程度保留野菜的原汁原味;“柳蒿芽炖排骨”则是另一道经典做法,将柳蒿芽焯水后,与排骨一起炖煮,柳蒿芽的清香融入排骨的汤汁中,排骨肉质鲜嫩,汤汁浓郁,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蕨菜炒肉”则是将蕨菜焯水后切段,与猪肉丝一起爆炒,蕨菜口感脆嫩,肉丝鲜香,是一道家常下饭菜。

- 铁锅炖系列:铁锅炖是东北饮食的特色,在友好区,铁锅炖的食材多选用当地的土鸡、大鹅、野生鱼等,其中,“铁锅炖大鹅”“铁锅炖小笨鸡”最具代表性。“铁锅炖大鹅”选用散养的大鹅,切成块后,用热油煸炒至微黄,加入姜、蒜、辣椒、八角等调料炒出香味,再加入土豆、玉米、粉条等配菜,倒入适量的水,用铁锅慢炖1.5小时。炖好的大鹅肉质紧实,汤汁浓郁,土豆软糯,粉条吸满了汤汁,味道醇厚,是冬季暖身的佳品;“铁锅炖小笨鸡”则选用林区散养的土鸡,做法与铁锅炖大鹅相似,鸡肉口感鲜嫩,汤汁鲜美,搭配贴在铁锅边缘的“玉米贴饼子”,饼子吸收了汤汁的香味,香脆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 蓝莓美食系列:作为“中国蓝莓之乡”,友好区的蓝莓美食种类繁多,除了新鲜蓝莓,还有蓝莓果汁、蓝莓果酱、蓝莓蛋糕、蓝莓冰沙等。“蓝莓果酱”选用新鲜蓝莓,加入适量的糖,慢火熬制而成,质地浓稠,保留了蓝莓的酸甜口感,可涂抹在面包上食用,也可用于制作甜点;“蓝莓冰沙”则是夏季受欢迎的饮品,将冷冻蓝莓与少量水、蜂蜜一起打成冰沙,口感冰凉清爽,富含花青素,具有解暑降温的功效;“蓝莓蛋糕”则是将蓝莓融入蛋糕面糊中,烤制而成,蛋糕松软,蓝莓的酸甜与蛋糕的香甜相互融合,味道十分美味。

- 特色主食系列:友好区的特色主食以“粗粮”为主,如“粘豆包”“玉米饼”“苏子叶饽饽”等。“粘豆包”选用大黄米磨成粉,发酵后包裹红豆馅,蒸熟而成,口感软糯,香甜可口,是冬季的传统主食,可蒸食,也可煎食;“玉米饼”则选用新鲜的玉米面,加入适量的水与糖,制成小饼,用铁锅烙熟,外焦里嫩,带有玉米的清香;“苏子叶饽饽”是鄂伦春族的传统主食,选用糯米粉包裹豆沙馅,外面包上苏子叶,蒸熟而成,苏子叶的清香与糯米的软糯、豆沙的香甜相结合,味道独特,让人印象深刻。

六、旅游指南攻略:畅游友好区的实用参考

无论是计划短期观光,还是长期康养,友好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完善的配套设施,都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以下从最佳旅游时间、交通方式、住宿推荐、游玩路线等方面,为游客提供实用的旅游指南。

1. 最佳旅游时间

友好区地处小兴安岭,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观与活动,游客可根据兴趣选择合适的时间前往:

- 春季(4-5月):春季的友好区,山林逐渐复苏,树木发芽,野花绽放,漫山遍野的达子香(兴安杜鹃)盛开,粉色的花朵点缀在山林间,十分美丽。这一季节适合踏青、赏花、采集山野菜,同时,4月底至5月初,蓝莓产业园的温室蓝莓开始成熟,游客可体验早期蓝莓采摘。

- 夏季(6-8月):夏季的友好区气候凉爽,平均气温在20c左右,是避暑的好去处。此时,上甘岭溪水森林旅游区的森林郁郁葱葱,溪水潺潺,负氧离子浓度高,适合开展森林浴、徒步、露营等活动;鄂伦春风情度假村的民俗活动丰富,蓝莓产业园的露天蓝莓进入盛产期,游客可尽情体验采摘乐趣;此外,夏季也是观赏野生动物的好时机,在溪水森林旅游区的野生动物观测点,有机会看到马鹿、飞龙等动物。

- 秋季(9-10月):秋季的友好区,山林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红松的绿、白桦的白、枫树的红、椴树的黄,相互交织,构成了美丽的秋日画卷。这一季节适合摄影、赏秋,同时,9月下旬至10月初,是采集蘑菇、松子的季节,游客可在导游的带领下,体验“赶山”的乐趣;此外,秋季的天气晴朗,适合前往老钱柜战斗遗址参观,感受红色历史的厚重。

- 冬季(11月-次年3月):冬季的友好区,银装素裹,林海雪原的景观十分壮观,平均气温在-15c至-25c之间,适合开展冰雪旅游活动。此时,“森林冰雪欢乐季”活动正在举办,游客可在冰雪乐园里体验滑雪、雪地摩托、冰上碰碰车等项目,还能欣赏冰雕、雪雕作品,感受东北冰雪的独特魅力。此外,冬季的森林静谧而纯净,适合喜欢安静的游客开展“森林冰雪徒步”,在向导的带领下走进林海雪原,呼吸清新的冷空气,欣赏玉树琼枝的雪景,运气好还能看到野生动物留下的足迹。

2. 交通方式

友好区的外部交通主要依托伊春市,内部交通则以公路为主,游客可根据出发地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 外部交通:

- 飞机:游客可乘坐飞机前往伊春林都机场,该机场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支线机场,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等城市的航线。抵达机场后,可乘坐机场大巴或出租车前往伊春市区,再转乘前往友好区的汽车,车程约1小时。

- 火车:伊春市有伊春站、伊春西站两个主要火车站,其中伊春站开通了至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的普速列车,伊春西站则运营高铁列车,可直达哈尔滨,车程约2.5小时。抵达伊春火车站后,可在站前广场乘坐前往友好区的长途汽车,或选择包车,车程约40分钟。

- 长途汽车:伊春市公路客运总站有直达友好区的长途汽车,班次较为密集,全程走伊嘉公路,路况良好,方便快捷。

- 内部交通:

- 自驾:友好区内的景点多沿公路分布,自驾是较为灵活的出行方式。游客可在伊春市区租车,沿伊嘉公路前往上甘岭镇,沿途有清晰的路标指引,景区周边均设有停车场,停车方便。

- 包车:若不熟悉路况,可选择在友好区当地包车,司机熟悉各景点路线,还能提供简单的讲解服务,适合家庭游客或小型旅行团。

- 公共交通:友好区内有连接上甘岭镇与各主要景点的公共汽车,虽然班次不如城市密集,但能满足基本出行需求,票价便宜,适合预算有限的游客。

3. 住宿推荐

友好区的住宿类型丰富,涵盖民宿、酒店、度假村等,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且多数住宿点环境优美,靠近景区或森林,能让游客充分感受自然氛围:

- 岭尚欲雪民宿:该民宿毗邻上甘岭溪水森林旅游区,是伊春首家亲子体验型民宿,整体设计温馨舒适,设有多种主题客房,如“森林木屋房”“星空房”等。民宿内还配备了亲子活动区、手工体验室,家长可带孩子参与桦皮画制作、森林寻宝等活动,适合家庭游客入住。

- 中意栾庭民宿:坐落于上甘岭镇中心区域,被茂密的森林环绕,环境安静悠然。民宿采用中式装修风格,房间宽敞明亮,配备独立卫浴、地暖、空调等设施,部分房间带有观景阳台,可欣赏山林景色。民宿内的餐厅提供地道的林区美食,如铁锅炖菜、山野菜拼盘等,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当地风味。

- 溪水松月民宿:位于上甘岭区溪水林场所南端,紧邻机场路,交通便利。民宿内设客房、阳光房、接待大厅、娱乐室等功能性空间,客房以原木为主要装修材料,融入自然元素,居住体验舒适。阳光房内摆放着绿植与休闲座椅,游客可在此喝茶、看书,享受悠闲时光;娱乐室配备了麻将桌、桌游等,适合朋友聚会或团队入住。

- 鄂伦春风情度假村住宿区:若想深度体验鄂伦春族文化,可选择入住度假村内的住宿区,这里有复原的撮罗子与现代木屋两种住宿类型。撮罗子保留了传统样式,内部配备简单的床品与取暖设备,适合追求独特体验的游客;现代木屋则兼顾民族风格与舒适性,设施完善,适合大多数游客,入住期间还能优先参与度假村内的民俗活动。

4. 经典游玩路线

为帮助游客高效规划行程,结合友好区的景点分布与特色,推荐以下两条经典游玩路线,涵盖自然景观、红色历史、民俗文化等核心体验:

- 一日游路线(生态+民俗体验):

1. 上午:前往上甘岭溪水森林旅游区,选择森林徒步线,漫步林间小道,参观森林生态博物馆,感受原始森林的静谧与生机,时长约3小时。

2. 中午:在景区内的生态餐厅用餐,品尝森林养生宴,如清蒸野生鱼、山野菜炒肉等。

3. 下午:前往鄂伦春风情度假村,参观鄂伦春民族展览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随后参与民俗体验活动,如桦皮手工艺制作、骑射体验,时长约3小时。

4. 傍晚:在度假村内观看鄂伦春族传统文艺表演,若时间允许,可参与夏夜篝火晚会,与当地同胞一起唱歌跳舞,之后返回住宿点休息。

- 两日游路线(生态+红色+文化深度游):

1. 第一天:

- 上午:抵达友好区后,前往上甘岭溪水森林旅游区,体验森林浴、湿地观光,参观森林生态博物馆,时长约4小时。

- 中午:在景区附近的民宿餐厅用餐,品尝蓝莓果汁、粘豆包等特色美食。

- 下午:前往友好蓝莓产业园,参观种植区、透明生产线,了解蓝莓种植与加工过程;若恰逢蓝莓成熟季,可参与采摘活动,亲手采摘新鲜蓝莓,时长约2小时。

- 晚上:入住岭尚欲雪民宿,参与民宿内的亲子手工活动,或在星空下散步,感受山林夜景。

2. 第二天:

- 上午:前往老钱柜战斗遗址,参观战斗战壕、掩体遗迹,走进纪念馆了解老钱柜战斗历史与抗联精神,接受红色教育,时长约2.5小时。

- 中午:在上甘岭镇内的餐馆用餐,品尝红扒野猪头、烤狍子肉等山林野味。

- 下午:前往鄂伦春风情度假村,深度体验民俗活动,如学习鄂伦春族民歌、制作手把肉,之后结束行程,返程或前往伊春市区继续游玩。

七、结语

伊春市友好区,这片坐落于小兴安岭南麓的土地,既有原始森林的苍茫壮阔,也有抗联历史的厚重深沉,更有鄂伦春族文化的鲜活灵动。从2999.5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中,能看到林海与溪流交织的自然奇观,能触摸到红色战斗遗址的历史温度,能感受到少数民族与林区人民的淳朴热情,还能品尝到山林馈赠的地道美食。

这里不是喧嚣的都市,却有着打动人心的自然与人文力量——在溪水森林中深呼吸,能洗去城市生活的疲惫;在老钱柜战斗遗址聆听故事,能唤醒内心的家国情怀;在鄂伦春风情度假村参与活动,能收获独特的文化体验。无论是短暂的周末游,还是悠闲的康养度假,友好区都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游客留下难忘的旅行记忆。

随着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友好区正以更开放、更活力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未来,这片生态宝库与人文秘境,必将绽放出更多光彩,成为更多人心中向往的“林海家园”。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家族崛起,从灵植夫开始猎谍将军不容易皇道兵锋王座穿越明朝,开局觉醒华夏文明雾都侦探四合院:回到52,我人间清醒一品侍卫穿书后和反派boos同生共死了一世之尊诸天:从云岚宗开始显圣魔法史记苏泽列传快穿之盈满二次元日常物语太子妃必须骄养快穿:总裁攻略手册六宫无妃,独宠金牌赌后神权之上女配在年代文里做万人迷
经典收藏我能看见决赛圈英雄联盟之千年军阀被迫时空回溯我成了世界冠军全民:领主大人别冲动网游之海盗王伤病归来,我成了篮坛巨星穿成秀才下堂妻,娘家顿顿有肉吃重生民国娇小姐篮坛大金刚不是不爱吗?那舔我手的人是谁呀绝地求生之最强审判甄嬛传:一代贤后杀穿前朝后宫!打游戏打成了天灾级Bug[综+剑三]专业当爹诸天神话入侵阴阳师笔记寻宝:从小镇探险家开始强穿七零:军哥和空间让我躺赢了网游之三界最强天选者的探险日记
最近更新女装学霸逆袭电竞巅峰系统为我氪金后,大佬成榜一大哥综穿平凡之旅在尘埃之上:米兰球神纪山海经中山的故事绝世:霍雨浩妹妹杀疯了斗罗大陆名侦探柯南之宿命共鸣大道污染:靠模拟杀穿克鲁苏!带着外挂,她在万族战场杀疯了亮剑:开局手搓飞雷炮,老李乐疯了!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黑雾求生:我的向日葵能导航鸣潮:从黑海岸开始攻略主播,你马甲怎么这么多!?盾勇:寒怒屠穹港片太子:女厕藏枪认错人精灵:重生小智缘起城都成就梦想虚拟纪元往事荒野灵气:从跳伞幸存到执掌万灵拜托,超级英雄也会染上班味的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学海无涯乐作舟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txt下载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全文阅读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