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界面上的红点还在缓慢移动,沈逸没有关掉推演窗口。他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将“反击预案·第一阶段”的三项任务暂时锁定,转而调出团队最近五场训练赛的完整数据流。
林悦靠在副机旁,眼睛盯着屏幕一角的协同误差统计图。“刚才你说要改战术?”她开口问。
“不只是改。”沈逸说,“是重做。”
主控台的灯光亮了一圈,其他队员陆续接入频道。有人打开语音,声音带着刚上线的迟疑:“又开会?”
“这次不是听命令。”沈逸把画面切换到战术架构面板,“是要一起重新搭一套打法。”
他点了下鼠标,屏幕上跳出三组标记:一组是裁判介入时的操作断点,一组是对方集中封锁核心英雄的bp记录,还有一组是舆论爆发后团队情绪波动的时间轴。
“他们会在比赛里搞事。”他说,“不是技术对抗,是规则边缘的动作。我们不能按原来的节奏打。”
有人皱眉:“那还能怎么打?”
沈逸拉出一张新的战术路径图。线条比之前复杂,但多了几个明显的分支节点。“我把技能融合的节奏拆开了。原本是一套连招打到底,现在分成‘主轴’和‘应急段’。一旦出现干扰信号,比如裁判开始查设备或者对手突然换阵容,系统会提示切换模式。”
“切换成什么?”
“不依赖高判定技能的打法。”他说,“用基础连招和地图走位拖时间,等干扰过去再回主节奏。”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主力输出位说话了:“可那样伤害不够。”
“所以要调整分工。”沈逸调出角色权重分配模型,“前中期你们不用压太多输出,重点是稳住阵型。控制和辅助要提前卡位,别等信号来了才反应。”
林悦看着新图谱,忽然问:“那指挥会不会太集中?你一个人处理所有变量,压力太大。”
沈逸点头。“所以我加了个双线机制。你是协调轴,当我在后台处理系统反馈时,你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发指令。权限对等,只是分工不同。”
她愣了一下,“我能行吗?”
“你比谁都清楚大家的状态。”他说,“什么时候该稳,什么时候能冲,你看得最准。”
其他人没再质疑。替补辅助举手:“能不能让我们也试试提方案?光听可能记不住。”
沈逸直接打开了协作入口。“每人五分钟,提交一个你觉得能应对突发情况的打法。系统会算胜率,也会标风险。”
虚拟沙盘开启后,第一个提案来自打野位。他设计了一套绕后偷塔的路线,在裁判介入时主动放弃正面团战。“反正他们想拖时间,那我们就趁乱拿资源。”
沈逸看了眼模拟结果,点头:“可行,但得加个条件——只有在我方经济落后不超过百分之十五时才能启动。不然容易变成盲目逃跑。”
第二个是辅助提出的“假退真留”策略。假装撤离战场,实则埋伏在草丛里打断敌方关键技能。系统给出的风险值偏高,但沈逸保留了核心思路,改成“短暂停留+快速支援”,降低了暴露概率。
轮到主力输出时,他直接画出了三条进攻路径。“我不想只等着他们动手。如果我们能在他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先打出优势,他们就没机会搞小动作。”
沈逸盯着他的图看了几秒。“你想要前期提速。”
“对。他们想耗,我们就快。打得他们来不及安排裁判、来不及发消息抹黑我们。”
沈逸在图上加了三个触发点。“这三条路可以并行,但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视野完全打开,二是我方无减员。不然节奏一乱,反而会被抓漏洞。”
最后是林悦的提案。她没设计具体打法,而是提出一个信息传递规则:当某位队员连续两次未响应指令时,自动触发“失联警报”,由离得最近的人接管临时指挥权。
“有时候不是不想动。”她说,“是被控住了,或者网络延迟。总不能因为一次断线就崩盘。”
沈逸把这条规则直接嵌入系统。“加上去。所有协同节点都设成可转移权限。”
五套提案整合完毕后,主屏幕上的战术树已经变得密集。主轴清晰,分支明确,每个节点都标注了触发条件和执行标准。
“现在这套体系。”沈逸说,“不再只靠一个人判断。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策空间,但都在同一个框架里。”
有人问:“那如果我们都想不一样怎么办?”
“那就看谁的方案更符合当前局势。”他说,“系统会实时评分,分数高的优先执行。这不是投票,是效率选择。”
林悦低头记下几条重点。“感觉不像在打游戏了,像在跑程序。”
“本来就是。”沈逸说,“操作是人的,逻辑是系统的。我们只是把能想到的情况都提前装进去。”
主力输出位活动了下手腕,“什么时候试?”
“不急。”沈逸关闭沙盘,“先让系统跑一遍全场景模拟。等所有分支路径都验证过稳定性,再进实战测试。”
“怕出问题?”
“怕的是你以为没问题。”他说,“这套打法比以前复杂,错一步,后面全偏。”
房间里没人再说话。键盘声轻响,每个人都在查看自己负责的部分。
林悦翻着新战术文档,忽然抬头:“如果我们真的按这个打,他们会发现吗?”
“一定会。”沈逸说,“但他们不会知道哪一部分是真的,哪一部分是诱饵。”
“那他们还敢动手?”
沈逸看了她一眼,手指落在确认键上。
“就怕他们不动手。”
喜欢女装学霸逆袭电竞巅峰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女装学霸逆袭电竞巅峰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