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演完成的瞬间,屏幕上跳出新的数据流。沈逸盯着那条上升的曲线,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回车,调出敌方指挥官的行为记录。
他把前几次模拟中的决策节点一一标出,再叠加心理模型生成的情绪波动图。两组线条交错,很快显现出规律——每当比分接近,对方的操作节奏就会变快,技能释放提前零点几秒,走位也更激进。
林悦站在旁边,看着大屏上的变化,“这次又发现了什么?”
“不是新问题。”他说,“是老习惯。”
他切换窗口,打开战术文档,在原有框架上新增一层判断逻辑。当系统检测到对手进入高压力状态时,自动触发侧翼包抄预案;若对方趋于保守,则启动资源封锁节奏。每个阶段都配上对应的信号提示和执行路径。
“以前我们等他们出招再应对。”他指着屏幕,“现在可以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节奏走。”
林悦没说话,只是凑近了些看那串新设定的指令序列。
“你会觉得太复杂?”他问。
“有点。”她如实回答,“队员不一定能马上适应。”
“所以要练。”他把文档保存为V3.2版本,上传至共享目录,“先从模拟战开始。”
十分钟后,全员接入训练场。沈逸将新战术设为默认方案,开启第一轮对抗测试。
开局三分钟,红方采取稳扎打法,蓝方按原计划推进。系统实时播报敌方心理评估值:冷静区间,决策稳定。
到了第七分钟,比分拉近。屏幕右上角突然弹出黄色标签:“焦躁指数上升”。
林悦立刻出声:“注意!他们要提速了!”
话音刚落,红方三人突然从中路突进,动作比平时快了一拍。但蓝方早有准备,两人后撤拉距离,另一队从侧翼切入,成功反打。
“成了。”林悦松了口气。
可下一回合,情况变了。红方故意放慢节奏,制造僵局。系统判定其处于“伪装冷静”状态,发出二级预警。
沈逸立即切通讯,“别按预案走,他们想拖时间。”
队伍调整阵型,转为主动施压。但在执行新指令时,一名队员误判了走位时机,提前交出了控制技能,导致集火脱节。
训练暂停。
“问题在哪?”他问。
没人说话。
“是不是觉得这些心理提示像猜谜?”他看向众人,“它不是百分百准确,但能帮我们提前半步做准备。”
他调出两段视频。一段是旧战术下的失败案例,敌方突袭时己方反应迟缓;另一段是加入心理变量后的推演结果,团队提前布防,打出完美反击。
“差别就在这一秒内。”他说,“我们不能靠运气赢比赛。”
林悦接过控制权,主动申请担任观察员角色。她在频道里实时播报系统输出的状态标签:“敌方犹豫中”“技能冷却偏长”“移动方向不稳定”。
队员们开始根据这些提示调整站位。第三轮测试开始后,配合明显顺畅。一次关键团战中,他们利用对手决策延迟的空档,完成双线夹击,拿下胜利。
“这次反应很快。”林悦笑着说了句。
沈逸点头,重新调出战术文档。部分节点需要微调,比如技能衔接的时间差、包抄路线的角度偏差。他启用系统辅助模块,把复合操作拆成三个标准动作序列,降低记忆负担。
“接下来三轮,全速演练。”他说,“不许看提示,凭感觉打。”
连续高强度对抗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最后一轮结束时,所有关键节点误差控制在0.2秒以内。系统标记为“可执行级别”。
他关闭训练界面,返回主控台。终端显示:“战术V3.2已同步全员”,下方一行小字提示所有成员确认接收。
林悦摘下耳机,走到饮水机旁倒了杯水。她回头看了眼大屏上的成功回放,嘴角微微扬起。
沈逸坐在位置上没动。他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目光落在推演界面上。新的参数正在加载,进度条缓慢前进。
“你还打算继续?”她问。
“再跑一次。”他说,“用最新数据。”
他重新设定条件:比赛后期,比分差距小于五分,敌方指挥官人格类型维持A级。系统开始新一轮百万次模拟。
二十分钟后,高频路径出现。三条主要进攻路线中,第二条占比最高,达到68%。而在这条路径的第七个节点,系统标记出一个短暂的防御真空期。
他迅速标记该位置,准备加入诱饵机制,引对方深入。
就在这时,左侧窗口弹出更新提示:
当敌方察觉己方战术风格趋稳时,其冒险行为概率提升至五成七。
沈逸停下输入的手指,盯着那行字。
几秒后,他重新打开陷阱序列文档,在第三阶段插入一段延迟触发机制。原本应在十五秒内完成的诱敌动作,延长到十八秒,并增加一次假信号释放。
“你要改方案?”林悦注意到他的操作。
“他们以为我们会稳扎稳打。”他说,“那就让他们相信这一点。”
文档保存成功,新版本自动覆盖旧版。
房间里的设备仍在运行,风扇低鸣。大屏上,推演进度条走到97%,剩余时间41秒。
沈逸靠向椅背,视线没有离开屏幕。
林悦喝了口水,把空杯放在桌上。
主控台的灯光映在键盘上,反射出淡淡的蓝光。
喜欢女装学霸逆袭电竞巅峰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女装学霸逆袭电竞巅峰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