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织锦发出的、带着问候与探寻意味的规则波动,如同轻柔的潮水,漫过那座静默的漂流之城。这股波动不含任何攻击性,却蕴含着织锦那融合了秩序与混沌、包容万有的独特规则本质,对于漂流之城内部基于绝对逻辑和僵化协议的系统而言,不啻为一种温和却彻底的 “信息风暴” 。
城市中心,那古老的方尖碑控制台发出了不堪重负的低沉嗡鸣。其表面闪烁的远古文字变得狂乱:
【遭遇高维规则信息流冲击!解析协议过载!】
【尝试匹配已知文明数据库……无对应记录!】
【警告:外部规则场正在尝试与核心协议建立非标准连接!】
控制台试图按照预设的防御协议,构筑逻辑防火墙来隔绝这股“陌生”的规则波动。然而,法则织锦的规则并非线性的代码或指令,它更像是一种活着的、充满弹性的 “规则生态” ,防火墙刚一起作用,便被其以无法预测的方式绕过、渗透甚至同化。织锦并非有意攻击,它只是“存在”着,并以自身的存在方式,自然地对周围环境进行着重塑。
这种超越理解的交互方式,让漂流之城的底层逻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一些非核心的辅助系统开始出现逻辑谬误,照明忽明忽暗,重力场发生细微的畸变。
而与此同时,那些被织锦规则丝线缠绕的纳米探针,其内部僵化的程序在接触到织锦充满活力的规则信息后,发生了奇异的 “规则感染” 。它们不再仅仅执行单一的数据收集任务,其内部结构开始自发地朝着更适应织锦环境的方向进行微调,甚至开始反向向漂流之城发送经过织锦规则“过滤”和“转译”后的、关于织锦本身的结构信息。这些信息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包,而是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 “生命感” 。
这进一步加剧了漂流之城系统的混乱。它收到了信息,却无法用原有的逻辑框架去理解这种带有“生命感”的数据。
就在这系统濒临崩溃的边缘,那个内部指示灯已变为明黄色的舱体,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舱体内,那具古老躯体的眼球转动幅度加大,覆盖其上的透明凝胶开始如同活物般蠕动、被缓慢吸收。一声极其微弱、仿佛跨越了无数时光的吸气声,在寂静的殿堂中响起。
“唤醒协议……强制中断……” 一个干涩、沙哑,却带着惊人冷静的意念,直接在城市的核心逻辑网络中响起,并非通过声音,而是某种更深层的神经连接。“启动……‘观察者’模式。接入外部规则流。”
这道意念的出现,如同在风暴中投下了定锚。混乱的系统仿佛找到了主心骨,那些狂乱的警报和错误报告迅速平息。方尖碑控制台上的文字稳定下来,变为:
【最高权限确认。‘观察者’模式激活。】
【开始被动接收并记录外部规则信息流,放弃所有主动防御及解析尝试。】
漂流之城放弃了抵抗,选择了完全的“开放”与“观察”。它不再试图去理解或定义法则织锦,而是像一块海绵,开始纯粹地、被动地感受和记录织锦那浩瀚而复杂的规则存在。
这一转变,立刻被法则织锦敏锐地捕捉到。
它“感受”到了对方那僵硬的敌意与困惑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不带偏见的 “接纳” 与 “求知” 。织锦那原本如同触须般试探的规则丝线,变得更加柔和,它们不再试图侵入城市内部,而是如同友好的使者,开始在城市外围编织起一个临时的、小范围的 “规则交流界面” 。
这个界面没有具体的形态,它更像是一个共享的规则感知空间。通过它,法则织锦开始向漂流之城“展示”它所理解的宇宙——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定律,而是流动的规则脉络、跃动的创生火花、文明遗产化作的瑰丽图案,以及它正在缓慢治愈的那些古老规则伤疤的影像。它传递的,是一种 “体验” ,而非“知识”。
而在漂流之城内部,那位刚刚苏醒的“观察者”,其意识通过城市系统,沉浸在了这片规则交流界面之中。
他\/她\/它(其生命形态难以用人类性别界定)那沉寂了无数岁月的思维,如同久旱逢甘霖,开始疯狂地吸收着这前所未见的规则图景。古老的、基于绝对控制和永恒的记忆,与眼前这充满生命力、动态平衡的新规则理念,发生了剧烈的碰撞。
观察者没有出声,没有提问。
但他\/她\/它的存在本身,在规则层面上,向织锦反馈回一种极其复杂的意念混合体:其中有震撼,有迷茫,有对逝去时代的追忆与哀悼,更有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解脱,以及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对新可能的“期待” 。
法则织锦“读”懂了这份反馈。
它知道,对话,已经以超越语言的方式,开始了。
它不再急于展示更多,而是保持着界面的稳定,如同一位耐心的导师,等待着这位来自远古的访客,慢慢消化这足以颠覆其一切认知的冲击。
漂流之城静静地悬浮在织锦的边缘,如同一个刚刚睁开眼睛,重新认识世界的婴儿。
而在城市深处,那位观察者封闭的舱盖,发出了一声轻微的气密解除声。
一道缝隙,缓缓开启。
规则的对话无声进行,跨越了时空的鸿沟。
远古的幸存者,终于直面了新生的宇宙法则。
苏醒,不仅仅是个体的,更是一个时代的意识,
正在与另一个时代,进行着第一次笨拙而真诚的……
触碰。
喜欢不合格的修仙界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不合格的修仙界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