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之中,王扬急匆匆的赶了过来,他的头还有点晕乎,还没有彻底从昨晚上的欢宴之中醒酒完毕。
“陛下!”
李元吉闻着他身上还未完全散发干净的酒味呵呵一笑,随即指着边上的胡床说道:“坐下说。”
说话间,李元吉挥手招来了侍从,给王扬端上了一盏红茶。
这一盏是真正的清茶,除了茶叶之外,根本没有放置任何的添加佐料。
李元吉始终喝不惯大唐的茶汤,还是习惯喝清茶。
上有所好,下必奉焉。
这种清淡的绿茶、红茶很快就在大唐普及了开来。
此刻,一碗温热又不烫嘴的红茶顿时就驱散了王扬还未消解干净的酒意,头脑为之一清,不再像刚才那样晕晕乎乎。
见状,李元吉方才继续开口说道:“朕之前一直都忘了询问,当初从草原上弄回来的牛、马等牲畜,可都已经分发给了百姓?”
王扬闻言回忆了一下,旋即开口说道:
“回禀陛下,当初缴获牛共计五十三万一千八百七十六头,除却其中十万零九百八十二头牛犊之外,其余牛不论年龄,不论公母,尽皆都分发给了沿途各州,由各州统计各县人口情况,再酌情分发下去,确保每十户人家能够共有一头牛可以耕种。”
“马当初共计缴获一百七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六,还是一百七十一万三千六百六十九,臣有些记得不太清楚。除却其中被挑选出来,能够作为战马之外,以及齿龄尚幼不能耕种的马驹之外,尚有一百二十多万匹出头,多数分给了关中道、河北道以及河南道百姓,确保每户都分到了一匹。”
王扬一口气说了出来,顿了顿,接着说道:
“当初陛下虽然在朝堂上说过每一户百姓都能够分一头牛或者一匹马,但当时百姓多有困苦,不少人家人丁不旺,不能独立承担起一头牛或者一匹马,加之牛马从草原一路迁徙过来,多有患病,折损颇多,因此最终朝廷按照各州上报之具体情况,令其据实、酌情安排分发。”
“陛下,这就是当初那些牛马的具体安排,陛下还有何垂询?”
王扬放下了茶盏,一脸恭敬的问道。
李元吉点了点头:“这件事是朕的疏忽,当初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细节,也未顾及到实际情况。”
“只是今日忽然间想起这件事情,特来询问一番结果,好在有你们一帮人查漏补缺,才不至于让朕闹出笑话。”
王扬当即躬身说道:“这都是臣等份内之事。”
“现在牛和马也都分到百姓手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下面各州县可有过后续的汇报?是否满足了百姓们对于耕地的需求?”李元吉直接问出了自己关切的事情。
王扬当即回道:“各地州县有过上禀。原本耕牛和马大致上能够满足百姓所需,但是陛下后来每户都额外分给了口分田和永业田,百姓们对于牛马的需求又出现了新的缺口。”
“但每户多出来的永业田和口分田,又极大的消耗了畜力,以至轮在后面百姓使用时,牛马多出现疲劳之态,百姓不忍强用,耕地多少都受到了影响。”
“这件事,民部已经派人前往各地调查,正在想办法协调。不过幸赖翼国公神勇,征服东北方向的草原部落,缴获牛马百万头也陆续抵达幽州,只待民部和太仆寺官吏赶到,处理好一应筛选、甄别以及防病害等事宜之后,就可以再次进行分配,大致上能够满足所有大唐民户。”
李元吉再次点了点头:“你们做的很好。太仆寺上下也都用心。你下去之后,替朕拟一份旨意,有所嘉奖。”
“臣遵旨。”
“你之前说过,部分百姓家里人丁不旺无力承担牛马所带来的负担,抛过这些百姓之外,其余人丁正常的百姓户,牛马可算是加重了负担?”
“这?”
“你照实了说。”
“是。”
王扬在脑海里斟酌了一下语气,方才对着李元吉禀告道:
“分配牛马一事,对于人丁正常的百姓人家而言,独自承担一头耕牛或者马匹,皆是一件压力不小的事情,自然是会增加负担。”
王扬说话间,目光一直留意着李元吉的神色,见其面不改色,也未开口示意,因此就继续说道:
“陛下,牛马对于农耕之家,作用之大,毋庸置疑。但想要将牛马养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白日间要喂水、喂料,夜间也得分人照看,晚上一样得添加草料。”
“这事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极为的费神,至少需要一名成年男子来照料。若是有那脾气爆裂的牛马,一个男子甚至还没有办法,更加需要多人,或者是专门的人来照看。”
“可一个成年男子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劳力,轻易决不能缺失。”
“因此,多地才会出现十户共养一牛或是一马之事。不是百姓不想,实是人丁不旺,家底不丰,暂时无力独自承担养牛,养马的负担。”
“这还仅仅只是喂养之事就消耗极大的精力,若是牲畜疲惫、生病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元吉听到这里心里已经大致有了数,当即摆了摆手,开口说道:“即是说根子还是百姓家底不丰,人丁不旺,多一头牛和马,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负担大过助力。”
“是。”王扬沉声说道。
李元吉深吸了一口气,这件事也是他跟普通百姓脱节太久,只是单方面的认为多一头牛或者马可以有助于百姓耕种,可以减轻一下负担的想法而造成。
后世的牛马看起来好养,那也是他没有真的去养,丝毫不清楚其中的成本。
不过。
既然知晓问题所在,那解决起来就很容易。
劳力不足。
百姓不丰。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解决劳力就行。
但是这个劳力不能跟牛马一样,给普通百姓带来负担……
问题的关键一出现,李元吉的脑海里面瞬间就跳出了答案。
人力。
人就是第一劳动力。
吃的比牛马少,干的比牛马好,还比牛马好养。
但是,他也不愿意让系统村民直接承包自然人的耕种,他要的是数十亿大唐百姓,不是数十亿大唐懒人。
不过。
这世上除了系统村民之外,还有数量庞大的真人‘牛马’。
想到这些,李元吉随即就对王扬说道:“朕有意从天竺、波斯,甚至更远的地方引入劳力,以缓解普通百姓耕种之压力,付出的代价仅仅只是一日三餐,你觉得如何?”
王扬当即就说道:“陛下之策,臣等已经谋划已久,一直在等合适时机上奏。”
“这次想到了一起。”李元吉笑了笑,接着说道:“说说你们的想法。”
王扬正色道:“陛下,此刻放眼天下诸国,臣不敢说全部,但是至少九成国家,绝对过不上大唐百姓如今的生活。甚至,他们连之前陛下尚未登基之时,大唐百姓过的日子都不如。”
“臣不说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也不说扶南、林邑等国,仅说这西域之地,若非陛下仁德广布,此地百姓多数都还在一日一餐,甚至两日一餐的温饱上挣扎,绝无现如今一日两餐,餐餐都饱的日子。”
“丰衣足食,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难。大唐百姓之赋税已经很低,可陛下未登基之前,各州县百姓也不过是在为一日两餐奔波。”
“可即便如此日子,也被诸多的胡商所推崇,所向往,每年前来大唐的异族之人数量一直都在增多,仅今年,便已经有不下于三万多人来投奔大唐。”
“这还是陛下登基之后,大唐百姓生活逐渐富足,消息还未彻底传播开来所故,若是消息传播开去,臣敢断定,前来大唐求生存的异族、异国之人数量绝对会翻倍。”
“这帮人前来大唐,无非就是求一个温饱,继续想要在大唐赚取更多的钱财,或者是等待更多的机会。”
“若陛下明文允许,消息一出,必定能够吸引十倍、百倍之贫瘠之人前来投奔大唐,前来大唐谋生。”
“臣知晓诸位征战在外的大将军们,肯定给陛下奏报过,边境之外的异邦之人如何偷摸进入大唐。这不是今日才有,也不是我大唐才有,早至隋朝便已经屡禁不止了。”
李元吉听着王扬的话语,心里面充满了自豪和感慨。
巨唐的强盛。
王扬不清楚,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他却是实实在在的从书本中知晓过。
唐人。
唐朝。
历史上的大唐,论起真正的吸引力,一点都不比后世的阿美莉卡小。
大唐就是此世此时的世界灯塔。
不过,这灯塔受限于地理条件,受限于出行条件,极大的限制了异族他国之人,前来投奔。
“朕就是这个意思。”
“只是,我也清楚,并不是所有外来人都有大唐子民那么高的道德感。”
“这帮异国他邦之人皆是底层的底层,畏威而不怀德,若是大量涌入,必定影响一地的安宁,若是要大量引入,则需要严刑峻法约束。”
“另外,这帮人的语言也是一个问题,习惯的风俗也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些东西若是不处理好,日后到处都是矛盾。”
大唐只是如今需要大量牛马来解放大唐子民的生产力,可不是想要一连串的问题和矛盾。
不能一出问题就大杀特杀,杀个几次,就没有人敢来了。
谣言可比刀剑、虎狼还要凶猛。
他心里不是没有办法,没有吃过猪肉,可也见识过猪跑,后世太多的例子在,只是他在等待王扬的建议,然后再两者结合,总结归纳出一个最为合适的办法。
他可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一次次的来解决这些事情。
王扬闻言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道:
“陛下,臣以为可以放开边关让外邦之人前来为大唐效力,只是需要签订契约,通晓语言,另外还需要有人专门看顾,统一管理。”
“说下去。”
“我们并不需要他们长时间的停留在大唐,或者说如今还不需要他们长时间停留。”
“只需要在忙碌的时候,吸纳这么多的外人前来,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等到大局稳定,则让其离开。”
“如此一来,既能吸引到足够数量的苦力、劳力,解决百姓当下的困难,也不至于让其造成太大的影响和矛盾。”
“等到这些人回归之后,见识了大唐的繁华,领教了大唐的富庶和安稳,他们未必就会继续安稳的待在各自的故国故乡。亦能扩大大唐的影响力,待日后征服其地,他们也能够安抚更多的异族之人,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
李元吉听的眼底发亮,这跟他的部分想法不谋而合,大唐般劳务派遣、劳务外包。
“这件事不能由朝廷出面。”李元吉提了一句。
王扬当即说道:“臣知晓。朝廷威严不能损,也需朝廷为百姓兜底。”
“这件事完全可以交给那些海商们,他们各种条件都具备。”
“但这件事做之前,需得告知其等规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规矩。
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规矩。
这可以说是融入血脉里面的钢印了。
李元吉点了点头:“这件事就交给尚书省去办。并且越快越好。”
马上就要去昆仑山祭祀。
【祈年殿】能够【风调雨顺】,无论东西南北,马上就要进入忙碌时期,需要大量的人手。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
日后的大唐帝国注定是唐人为主,其余人为辅,但他们首先,也是必须要华夏化。
“招募条件也不用太苛刻。”
粮食是任何时代的硬通货,更是现在这个时代里最硬的硬通货。
这些前来大唐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在当地活不下去的人,粮食也绝对是他们的首选。
而粮食,对于此刻的大唐,或者说对于此刻的李元吉而言,完全不是问题。
系统栏里面的食物单位,早就已经爆表了不说,每日的系统农田仍旧在一刻不停的生产。
“就这么办,你且下去拟定具体细节吧。”
“臣,遵旨。”
言罢,王扬便一脸振奋的告退,留下了李元吉坐在御座上沉思。
这口子一放开,首先得利的肯定是世家、门阀和各地豪强。
他们拥有超过普通百姓人家的底蕴和实力,自然也需求更多的人手和劳力。
唐人不得为奴为婢,这是李元吉颁布的铁律,世家等之前不敢冒犯,所有的人身依附关系全部都被解除。
这一次,他们必定抓住机会。
喜欢大唐:从玄武门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大唐:从玄武门到星辰大海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