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指挥中心的密室中,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林闻溪站在巨大的地形沙盘前,手中拿着一份刚刚破译的密电,眉头紧锁。距离特别行动队出发已经过去了四十八小时,他们传回了第一份详细侦察报告,而其中的内容比预期还要严峻。
“日军在基地外围三公里处增设了四道警戒线,”老王的声音通过加密通讯传来,背景中隐约能听到风声,“每道警戒线都有巡逻队和军犬,渗透难度极大。”
沙盘前,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闻溪身上。作为技术总指挥,他必须根据最新情报做出关键决策。
“污水处理站的情况如何?”林闻溪对着话筒问道,这是他们原定的主要渗透点。
老王的回答让人失望:“加强了守备,新增了了望塔和探照灯。而且我们发现排水口加装了新型栅栏,可能带有传感器。”
密室中响起一片失望的叹息声。原定方案的核心就是通过污水处理站潜入,现在这条路似乎被堵死了。
就在气氛陷入低谷时,一个年轻的声音突然响起:“也许...我们不必进去。”
所有人的目光转向说话的人——科研小组的小张,他因为精通日文和工程技术被特别选入行动队。
“什么意思?”林闻溪问道。
小张的声音通过电波传来,带着一丝兴奋:“我和郝老汉侦察时发现了一条地质勘探隧道,直通基地正下方!据老汉说,是战前地质队打的,连当地人都很少知道。”
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原本陷入僵局的讨论。
“详细情况?”林闻溪立即追问。
小张解释道:“隧道入口很隐蔽,在一处岩缝中。我们进去探查了约五百米,发现它直接通向基地主建筑的地基下方。最重要的是,日军似乎不知道这条隧道的存在!”
现场顿时活跃起来。几位军事参谋立即在地图上标记出这个新发现的位置。
“但是,”老王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谨慎,“隧道年代久远,内部情况不明。而且我们无法确定它是否真的通往基地内部,或者是否有其他出口。”
风险与机遇并存。一方面,这可能是绝佳的渗透路径;另一方面,隧道可能坍塌,或者早已被日军发现并设下埋伏。
激烈的讨论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各种方案被提出又被否决,每个可能性都被反复权衡。
最终,林闻溪做出了决定:“采用隧道方案,但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和应急预案。”
他详细部署道:“第一,先派一个小队进行详细侦察,确认隧道结构安全和通达性;第二,准备支护设备,防止隧道坍塌;第三,制定多重撤离方案,包括原路返回和应急出口;第四,全程监控日军通讯,一旦有异常立即终止行动。”
这个决策既大胆又谨慎,充分体现了林闻溪的领导风格——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同时做好万全准备。
接下来的十二小时,行动队展开了紧张而细致的准备工作。隧道侦察小组带回了好消息:隧道结构基本稳定,确实通向基地内部一个废弃的储藏室;同时,监听到的日军通讯表明,他们确实不知道这条隧道的存在。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通过热能探测和声学监测,行动队发现基地内部的守备比预期更加严密,特别是实验室区域,几乎二十四小时有人值守。
“硬闯不可能,”老王分析道,“必须调虎离山。”
于是,一个声东击西的方案被制定出来:在行动同时,由接应小组在基地另一侧制造爆炸和骚乱,吸引守军注意力。
“时间窗口很关键,”林闻溪指着时间表,“必须在制造骚乱后的十五分钟内完成主要任务,否则等日军回防就来不及了。”
任务分配也进行了调整。由于隧道空间有限,只能由八人组成的精干小队执行主要任务,其他人负责接应和掩护。
林闻溪亲自选定了八人小队的成员:老王负责总体指挥和爆破;小张负责技术识别和样本采集;顾静昭负责医疗应急;另外五名战士负责安全和掩护。
“记住,我们的首要目标是获取样本和资料,其次是摧毁设施。”林闻溪再三强调,“如果二者不可兼得,以获取样本优先。只有了解敌人,才能最终战胜敌人。”
一个细节引起了争议:是否使用新型镇静剂。医疗组开发了一种高效镇静剂,能在短时间内使人员昏迷,但效果尚未经过充分验证。
“风险太大,”顾静昭反对,“如果剂量控制不当,可能造成永久伤害甚至死亡。” “但这是减少流血冲突的最好方法,”军事参谋坚持,“我们不是去杀人,是去阻止更大的杀戮。”
最终决定有限度地使用:只在极端必要情况下,由顾静昭亲自掌握剂量和施用。
又一个不眠之夜过去,当黎明再次来临时,最终方案终于确定。每一个环节都被反复推敲,每一个意外都有应对预案,每一个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
“这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充分准备,”林闻溪在最后的通讯中说道,“但战场瞬息万变,最终要靠各位的临机决断。记住,科学需要严谨,但有时也需要勇气和直觉。”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变得深沉:“我相信你们的能力,更相信你们的判断。无论发生什么,延安永远支持你们,等待你们凯旋。”
通讯结束后,密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明白,计划再完美也只是纸上谈兵,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傅连暲走到林闻溪身边,轻声问:“你真的认为这个方案能成功吗?” 林闻溪望着沙盘上那个代表“鹰巢”的模型,缓缓道:“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方案,但这是基于现有信息的最佳选择。剩下的...”他顿了顿,“就看天意和同志们的勇气了。”
在距离延安数百公里外的深山之中,特别行动队已经就位。八人渗透小组检查着最后的装备,彼此无声地点头示意。
老王做了一个手势,小队依次潜入那条地质隧道,消失在黑暗之中。
突袭方案已然落定,行动正式开始。在那条黑暗的隧道尽头,等待他们的可能是突破,也可能是陷阱;可能是胜利,也可能是牺牲。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因为有些路,即使知道危险重重,也必须有人去走;有些事,即使希望渺茫,也必须有人去做。
在这场科学与恶魔的较量中,他们代表着人类的良知和勇气。而现在,这缕微光正在向着最黑暗处进发。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针途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