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八月末,关岛的湿热尚未完全消退,一个比解放军渡江更加震撼、更具全球性冲击的消息,如同太平洋上的超强台风,席卷了美国每一个情报和军事机构——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消息确认的那一刻,关岛基地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呼和沉重的咒骂。美国保持了仅仅四年的核垄断,被打破了。“北极熊”不仅拥有了庞大的常规军力,如今也亮出了足以毁灭世界的獠牙。
恐慌和焦虑如同病毒般在基地内蔓延。会议室里,军官们脸色铁青,有人愤怒地捶打桌子,有人茫然地重复着“这不可能”,更多的人则在激烈争论着这意味着什么,以及美国该如何应对。核战争的阴影,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我们必须立刻加强全球军事部署,尤其是欧洲!必要时先发制人!”一位激进的空军将领几乎是吼着提出建议。
“冷静!先发制人?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另一位年纪稍长的海军将领相对克制,但声音也带着颤抖。
哈里森准将面色凝重如水,他没有参与争吵,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坐在角落,依旧在快速翻阅刚刚收到的紧急情报摘要的陈晓。
“陈顾问,”哈里森的声音压过了嘈杂,“我需要你的评估,立刻。苏联的核爆,改变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陈晓身上。在这个普遍恐慌的时刻,这个东方人异乎寻常的冷静,显得格外突兀,也格外引人注目。
陈晓合上文件夹,抬起头,眼神锐利而清晰,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
“先生们,”他的声音平稳,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全新的、更危险的战略时代已经来临。美国的核垄断被打破,这意味着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单纯的核讹诈不再有效,双方都拥有了相互确保摧毁的能力。”
他顿了顿,让这个残酷的事实被消化。
“但是,恐慌和鲁莽的升级是最糟糕的反应。”他话锋一转,“苏联此举,其主要目的并非寻求立即发动核战争——那对他们同样是自杀。其核心意图在于:打破美国的核威慑优势,提升自身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地位和话语权,迫使美国在今后的危机处理中,必须更加谨慎地考虑核升级的风险。”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哈里森追问。
“应对之道,在于全面而冷静的战略调整。”陈晓条理清晰地阐述,“第一,在核领域,美国必须加速核武库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发展,确保二次打击能力的可靠与强大,重新确立威慑的可信度。但这属于国家级战略,非我们此处讨论重点。”
“第二,在常规战略层面,正因为核战争的风险急剧升高,我们更应避免在边缘地带与苏联或其代理人发生可能导致直接军事冲突、甚至意外升级的正面碰撞。”
说到这里,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亚洲,这是他真正的重点:
“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亚洲。失去了核威慑的绝对优势后,美国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大陆,进行大规模地面军事介入的风险和成本将呈指数级上升。”
他再次指向地图上的中国:“之前我们讨论过,介入中国内战是战略上的巨大错误。而现在,在苏联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这个错误的潜在代价变得更加无法承受。一旦美军深度卷入与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冲突,谁能保证不会与背后的苏联发生误判,从而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他又指向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其他亚洲潜在热点地区。我们必须重新评估在这些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干预的可行性。在核阴影下,打一场代价高昂的、可能间接与核大国对抗的局部战争,是极其危险的。”
他提出了核心建议:“因此,我强烈建议,重新全面评估我们的亚洲政策。战略重心应更加明确地放在巩固欧洲防线——北约和关键海上通道——日本、菲律宾等岛屿链上。在亚洲大陆,应坚决避免直接的地面部队卷入,转而更多地依靠政治、外交、经济手段施加影响,以及支持可靠的地区盟友进行‘代理’防御。我们必须学会在核时代,以更聪明、更灵活、成本更低的方式进行全球竞争。”
陈晓的报告,如同一盆冰水,浇熄了部分人因恐慌而产生的“先发制人”的狂热。他将苏联核爆这一全球性事件,与具体的亚洲地缘政治进行了精妙的关联分析,指出了美国战略必须进行的适应性调整。
他的分析,没有停留在核恐怖的层面,而是提供了一条清晰、冷静、极具操作性的战略路径:承认核平衡的变化,避免高风险对抗,优化全球资源分配。
这份在普遍恐慌中诞生的、充满理性光辉的报告,被哈里森以最高优先级加密发送至太平洋总部和华盛顿。
数日后,反馈传来。卡特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讶告诉陈晓:“陈顾问,你的评估报告……在五角大楼和国务院引起了高度重视。据说,一些高级官员认为,你的分析‘精准地抓住了核时代战略竞争的本质’,‘为我们在复杂局面下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哈里森在私下里对陈晓的评价更高:“陈,你再次证明了你的价值。你不仅能看到中国,能看到欧洲,现在,你更能将欧亚战场连接起来,在全球战略层面进行思考。你是我们这里,极少数能够理解核武器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游戏规则的人。”
陈晓的声誉,在苏联核爆的冲击波中,不降反升。他被视为一个能够跨越地域界限、连接欧亚战场、在核阴影下保持清醒头脑的稀缺战略分析家。
内心吐槽:核平衡下的恐怖和平?这帮家伙总算开始有点明白,仗不是那么好打的了。能用脑子避免热战,总比互相扔核弹文明点。不过,被这帮战争机器当成“核时代战略导师”,这感觉还真是……一言难尽。
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变得更加稳固,也变得更加微妙。他成功地利用苏联核爆,进一步强化了其“避免美国深度介入亚洲大陆”的核心战略主张。
美国高层在震惊之余,是会采纳这种相对“保守”和“谨慎”的战略调整,还是会因为恐惧而走向更加强硬、更具对抗性的道路?他这份试图给冷战“降温”的报告,在麦卡锡主义即将掀起的反共狂潮中,能产生多大的实际影响?
喜欢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