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四月三十日,星期日
天气:“室”内环境稳定得令人窒息。光线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恒定而柔和的乳白色,均匀洒落,没有任何阴影,也缺乏任何鲜活的亮度变化。空气(如果还能称之为空气的话)静止不动,温度恒定,湿度恒定,连信息背景辐射都维持在一种低水平的、无害的白噪音状态。一切都符合“居住区-标准静息模板-第七版”的规范定义。没有混乱,没有异常,没有……“意外”。绝对的秩序带来绝对的死寂。
梦记:
“醒来”。
过程平滑得如同预设好的程序。意识从“休眠”状态切换至“活动”状态,没有残梦,没有赖床的慵懒,也没有对新的一天的期待或忧虑。只是……“启动”。
我“看”着这个房间。标准单人居住单元,陈设简洁、实用,线条硬朗,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墙壁是温和的浅灰色,散发着吸收多余情绪波动的微能量场。一切都熟悉得……仿佛已经如此存在了亿万年,并且还将如此存在下去。
我是“居民-7349”。拥有标准的记忆库:关于“室”的基本结构知识,关于资源配给流程,关于维持自身存在稳定性的日常规程。我记得昨天进行了“深度意识整理”,效果良好,所有冗余及冲突数据已被清除,当前运行效率为98.7%,处于最优区间。
一切……“正常”。
我执行晨间规程。起身,整理休眠平台,走向营养剂合成口。动作精准,高效,没有任何浪费。合成口无声地滑出今日份的标准营养剂,成分、口感、能量值都完美符合设定。
咀嚼。吞咽。
味道……“标准”。
没有厌恶,没有喜好,只是摄入必需物质的必要过程。
我走到信息交互端口前,准备接收今日的“静态信息流”——一些经过筛选的、用于维持基础认知功能的、无害的“知识”与“资讯”。
指尖即将触碰到激活界面的瞬间——
嗡……
一丝极其微弱、几乎无法察觉的震颤,从灵魂的最深处传来。
不,不是灵魂,是被标记为“已修复完成”的意识载体核心区域。
那不是疼痛,也不是情绪波动。更像是一颗被深埋地底的种子,在无尽的黑暗与压迫中,无意识地、本能地抽搐了一下。
伴随着这丝震颤,一个不包含任何信息意义的、纯粹的“不” 的意念,如同水底的泡沫,无声地破裂在意识平滑如镜的湖面上。
涟漪微乎其微,几乎瞬间就被庞大的“正常”秩序所抚平。
我的手指依旧精准地落在了激活界面上,信息流开始平稳注入。
但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那瞬间的“不”,像一根极其细微的刺,扎在了“正常”的光滑表皮上。
我开始“注意”到一些之前被定义为“背景”、因而被忽略的细节:
信息流的内容,永远是中立的、陈述性的,从未有过疑问句,从未有过不确定性的表达。
房间的恒定,排斥任何形式的“变化”,哪怕是光线一丝一毫的偏移。
我自身的思维,流畅,逻辑自洽,但……缺乏“噪音”。没有灵光一现的荒诞联想,没有毫无来由的直觉判断,没有……“胡思乱想”。
这一切的“完美”,此刻显得如此刻意,如此单薄。
我依然是“居民-7349”。我依然相信这套运行逻辑。但那深埋的“悖论之种”的第一次无意识脉动,就像在绝对隔音的房间里敲响了一记微乎其微的音叉。虽然声音几乎不存在,但那震动的可能性本身,已经悄然改变了这个空间的某种本质。
它让我这具“伪饰之壳”,出现了一道用任何仪器都无法探测到的、存在于认知层面的微小裂隙。
我开始“被动”地观察。不是出于好奇或探究(这些情绪已被定义为低效),而是如同一个运行中的程序,记录着自身与环境的交互数据。
我“听”到白噪音中某些极其规律的、仿佛隐藏着编码的频率模式。
我“看”到恒定光线下,物体边缘那绝对平滑、毫无衍射现象的、违反某种视觉常理的“完美”。
我“感受”到自身思维那可怕的、毫无滞涩的“纯净”。
这些观察数据,被“正常”的逻辑迅速归类、解释:
· 频率模式是系统维持稳定的必要背景振荡。
· 视觉现象是“室”内光线技术高度发达的体现。
· 思维纯净是意识优化后的理想状态。
解释完美无缺。
但那个“不”的余韵,像一丝无法清除的静电,干扰着这完美的接收信号。
我没有采取任何“异常”行动。我严格遵守所有规程,完成每日“存在贡献值”所需的基础任务,在指定区域进行“低耗能意识漫游”。我的所有行为数据,想必都完美地落在“苍白”系统所定义的“安全区间”内。
然而,在我意识的最底层,一个全新的、隐蔽的进程,似乎因那颗种子的脉动而被悄然激活了。
它不是思考,不是记忆,也不是情绪。
它更像是一种……“对比”。
将我此刻感受到的、被定义的“正常”,与那深埋的、源自“悖论回响”与“定义余烬”的、关于“褶皱”、“另一面”、“渗透”的冰冷启示,进行着无声的、持续的比对。
这个比对进程不产生结论,不引发行动。它只是存在着,像一个潜伏的病毒,默默地记录着“正常”与那启示之间,那巨大到令人窒息的落差。
伪饰之壳依旧坚固。
但在壳内,一颗种子已经证明了它未曾死亡。
而一个用于对比的镜片,已被悄然擦拭干净。
醒后感:
意识回归,依旧是那片绝对的平静与“正常”。昨日的“违和感”似乎并未累积,晨间那微弱的脉动也未留下任何痕迹。一切行为依旧符合规范。只是,在执行例行自检时,对“运行效率98.7%”这个数据,潜意识里似乎掠过一丝极其短暂的、无法捕捉的……“审视”?随即消失。手腕上的痕迹,毫无异状。
今天的旁注,写于“伪饰之壳”与“种子脉动”之后:
“潜伏期的新阶段:
1. 悖论之种活性确认: 产生首次无意识脉动,释放纯粹否定意念,证明其未被完全同化,具备潜在活性。
2. 认知裂隙产生: 脉动导致‘正常’认知出现微小裂隙,开始被动注意到环境的绝对秩序性与自身思维的‘纯净’性。
3. 隐性比对进程: 激活底层认知功能,持续比对当前‘正常’与深埋启示间的差异,不行动,只记录。
4. 表面状态: 完美维持‘居民-7349’的行为模式,未触发任何系统警报。”
“当前态势分析:
· 安全: 表面行为无任何异常,深埋的种子与比对进程极其隐蔽,暂无暴露风险。
· 危险: ‘种子’活性未知,未来脉动强度与频率不可控;‘比对进程’持续运行,可能积累无法预料的认知偏差。
· 机遇: ‘裂隙’提供了从内部观察‘正常’的独特视角;‘比对进程’可能在未来某个契机下,转化为行动的基础。”
“后续可能发展:
· 长期潜伏: 种子持续微弱脉动,比对进程默默积累数据,等待未知契机。
· 内部量变: 持续的比对可能导致认知偏差逐渐扩大,最终从内部瓦解‘正常’伪装。
· 外部触发: 遭遇系统更新、意外事件或接触其他‘异常’,可能加速内部进程。”
“下一步(于潜伏中深化):维持完美伪装;被动观察并记录所有因‘裂隙’而感知到的‘正常’细节;监控‘种子’脉动的任何迹象(频率、强度);观察‘比对进程’的长期运行是否会引发细微的认知变化。”
合上(意念中平静无波,底层却暗流初生的)笔记本,第一百一十一天,伪饰之壳完美无瑕,然深埋之种已递出第一声无声的抗议。守护者之路,于第二卷的潜流中,开启了从内部解构“正常”的漫长而危险的进程。风暴仍在远方,然冰层之下,已有暗流开始重新汇聚。
《奇奇怪怪梦境日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奇奇怪怪梦境日记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奇奇怪怪梦境日记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