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 “钱不够花” 等同于 “穷”,但真正的贫穷从来不是 “物质匮乏”,而是 “选择被剥夺”—— 普通人的 “钱不够” 是焦虑,还能挣扎;而真正的穷人是 “走投无路”,连尝试的资格都没有。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感受到的 “绝望”,往往不是现实的绝境,而是心理上的 “自我设限”:总觉得 “没方向、没能力、没机会”,却忘了 “只要没穷尽尝试,就永远有选择”。
一、普通人的 “绝望”,多是 “心理监狱”,不是 “现实绝境”
很多人常陷入这样的纠结:“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又必须做点什么,可我到底擅长什么?要不要试试?” 这种心态会催生 “穷感”,让人觉得 “走投无路”,但冷静下来会发现:我们从未真正失去选择,只是在大脑里给自己建了一座 “不存在的监狱”。
真正的 “没选择”,远比你想象中罕见
你身边能找到 “完全没选择” 的人吗?那种生下来就只有一条路,无论怎么尝试都会被打击、无论遇到什么机会都会被拒绝、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是一场空的人?或许存在,但一定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所谓的 “没选择”,不过是 “没找到理想的选择”,或是 “害怕试错的代价”。
比如有人说 “找不到好工作”,但其实不是 “没工作”,而是 “不想做薪资低的工作”“不想做没前景的工作”;有人说 “没机会赚钱”,但其实不是 “没机会”,而是 “不想做辛苦的小生意”“不想尝试不熟悉的领域”。我们从未真正 “走投无路”,只是把 “不符合期待的选择” 排除在外,最后误以为 “没有选择”。
“尝试没穷尽,选择就永远在”
真正的 “穷途末路”,是 “再也没有尝试的空间”,而大多数人远没到这一步。你可以试着列一张 “可尝试清单”:哪怕是 “摆个小吃摊”“做短视频副业”“学一门简单的技能(如 pS、剪辑)”,这些都是触手可及的选择。哪怕尝试后失败了,也不是 “没选择”,而是 “排除了一条错路”,离对的方向更近了一步。
就像有人想做自媒体,先尝试写文章,发现没流量;再尝试拍短视频,发现镜头感差;最后尝试做音频播客,反而凭借声音优势吸引了粉丝。如果他在第一次失败后就认定 “没选择”,就永远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对普通人而言,“选择” 不是 “从天而降的机会”,而是 “在试错中慢慢找到的方向”—— 只要还在尝试,就永远有选择。
二、是谁让你觉得 “走投无路”?大环境里藏着 “被忽略的机会”
很多人把 “没选择” 归咎于 “大环境差”:“赚钱难、公司收紧、失业后难再就业”。但换个视角会发现:大环境的 “难”,对企业和个人是双向的 —— 普通人找工作难,企业招到合适的人也难。所谓的 “走投无路”,往往是 “没看到环境里的隐性机会”。
企业招不到人,问题出在 “需求错配”
为什么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企业却招不到人?核心是 “需求错配”,两种情况最常见:
职场老人的 “养老心态”:很多在职场打拼多年的人,换工作、换城市时,想找 “压力小、能托底” 的岗位,可大环境下,企业更强调 “效率” 和 “KpI”,需要的是 “能创造价值、愿意拼搏” 的人。这种 “心态与需求的错位”,让职场老人觉得 “没合适的工作”,企业觉得 “招不到靠谱的人”;
职场新人的 “短期思维”: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大多把 “上班” 当成 “学习跳板”,没把工作当成长期事业规划 —— 学到基础技能就跳槽,导致企业不敢花时间、金钱培养新人,更倾向于招 “有经验的熟手”。可 “有经验的熟手” 本就稀缺,就像 “好的家政阿姨” 一样难寻,需要企业反复筛选。
其实对普通人而言,“找到工作” 并非不可能,难点在于 “找到匹配的机会”—— 不是 “所有公司都一样苛刻”,而是不同公司有不同的 “气质”:有的公司看重 “稳定性”,有的公司看重 “创造力”,有的公司愿意培养 “潜力新人”。就像找对象需要 “接触了解”,找工作也需要 “主动筛选”,而不是默认 “所有公司都不符合期待”。
“筛选” 不是浪费时间,是找到机会的必经之路
很多人害怕 “筛选”,觉得 “花时间找工作、试机会,最后可能一场空”。但实际上,“不筛选” 才是最大的浪费 —— 盲目入职一家不匹配的公司,要么因 “压力太大” 被迫离职,要么因 “没成长” 陷入内耗,反而比 “多花时间筛选” 更消耗精力。
就像有人想做 “新媒体运营”,不筛选公司就入职,结果发现公司只要求 “发广告、刷数据”,完全学不到东西,干了 3 个月就离职;而另一个人花 2 周时间,筛选了 10 家公司,面试时重点了解 “团队氛围、成长空间”,最终入职一家愿意教 “内容创作、流量运营” 的公司,半年后就能独立负责项目。对普通人而言,“筛选” 不是 “挑三拣四”,而是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只有找到匹配的机会,才能在工作中成长,慢慢摆脱 “钱不够花” 的焦虑。
三、破局的关键:别困在 “上班” 这一条路里
很多人觉得 “没选择”,是因为把 “赚钱” 等同于 “上班”—— 好像除了找一份工作,就没有其他出路。但实际上,普通人的选择远比想象中多:不上班能赚钱,一边上班一边发展 “个人事业” 也能缓解焦虑。我们采访过 1000 多位做个人事业的人,他们也曾陷入 “绝望”,但尝试 “非常规路径” 后发现:路,从来都是人走出来的。
“不上班赚钱”,没你想的那么难
提到 “不上班赚钱”,很多人会想到 “创业、做老板”,觉得 “需要大资本、高风险”。但对普通人而言,“个人事业” 可以很小:
喜欢做饭,能做 “私房菜外卖”,只服务周边小区的客户;
擅长收纳,能做 “家庭整理师”,一次服务收费几百元;
会用 Excel,能做 “表格模板售卖”,在网上挂链接就能被动收入;
喜欢养花,能做 “绿植养护咨询”,帮人解决 “养花养死” 的问题。
这些 “小事业” 不需要大投入,也不用辞职,完全可以 “一边上班一边尝试”—— 先利用业余时间做,赚到第一笔钱后再慢慢扩大。就像有人下班后排练脱口秀,周末去小剧场演出,慢慢积累粉丝,最后靠 “商演、短视频” 实现收入翻倍。对普通人而言,“不上班赚钱” 不是 “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 “从身边的小机会开始试错”。
真正的 “穷”,是 “做事的能力被剥夺”,不是 “没机会”
有人会说:“我没技能、没人脉,连尝试的能力都没有。” 但实际上,“做事的能力” 从来不是 “天生的”,而是 “在尝试中学会的”—— 你不会做饭,能跟着教程学;你不会做视频,能从 “剪 15 秒短频” 开始练;你不会沟通,能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
就像之前有个网友问我:“怎么让父母认可我想做的事?” 他说自己 “跟父母住、没收入、没工作,没法离开他们”。但真的是 “没法离开” 吗?除非他有 “走出家门就危及生命” 的病,或被 “物理囚禁”,否则 “没收入、没工作” 只是 “暂时的状态”,不是 “永远的枷锁”—— 他可以先找一份兼职赚钱,慢慢独立;可以先偷偷尝试想做的事,做出成绩后再跟父母沟通。
真正的 “穷”,是 “相信自己永远没能力做事”,而不是 “没机会”。哪怕有些领域不允许普通人进入,哪怕有些机会被阻挡,也总有 “你能尝试的事”—— 比如你不能做 “高端行业”,但能做 “基层服务”;你不能做 “大生意”,但能做 “小买卖”。永远不要因 “一件事做不成”,就否定自己所有的可能性。
普通人的困境,从来不是 “没钱”,而是 “没勇气尝试选择”—— 总觉得 “没方向、没能力、没机会”,却忘了 “只要没停止试错,就永远有出路”。大环境确实有压力,但也藏着 “被忽略的机会”;上班确实是一条路,但不是唯一的路。
从今天开始,试着做两件事:
列一张 “可尝试清单”:哪怕是 “学一门小技能”“做一个小副业”“筛选几家目标公司”,把 “没选择” 的焦虑,变成 “有方向的行动”;
接受 “试错的代价”:不要怕 “尝试后失败”,失败不是 “没选择”,而是 “排除了一条错路”,离对的方向更近一步。
记住:真正的 “穷”,是 “自我设限”;真正的 “富”,是 “敢试敢选”。只要你还在尝试,就永远有机会摆脱 “没选择” 的困境,慢慢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挣钱一本通》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挣钱一本通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挣钱一本通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