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鸣之外,黔味悠长
“枚枚,刚刷到柳宗元的《黔之驴》,原来你们贵州古时候连驴子都稀罕呀?”陈成的消息刚弹出,“枚美互助群”里就跟着冒了串气泡,有人接话:“小时候学这篇,总以为贵州是偏远山林,现在看枚枚推荐,完全是宝藏大省!”
韩枚正对着电脑整理新到的都匀毛尖茶样,见状忍不住笑了——这倒是个澄清家乡误解的好机会。她指尖轻点键盘,把茶针搁在一旁的蜡染茶布上:“哈哈,陈成你问到点子上了!《黔之驴》里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实正说明古代贵州山路难行,外来物种少见,但咱们这儿的‘宝贝’可从来不少,只是像故事里的老虎初见驴子那样,很多人没来得及深入了解呢!”
群里瞬间安静下来,显然大家都被勾起了兴趣。韩枚索性打开话匣子,把典故和家乡风物串了起来:“先说吃的,咱们贵州的‘驴’可比寓言里厉害多啦!比如兴义的‘刷把头’,听着名字普通,其实是用面粉做皮,包着笋丁和肉末蒸出来的,咬一口汤汁直流。这小吃还有个说法,当年有位书生赶考,老板娘给做了这吃食,说‘吃了刷把头,下笔如有神’,后来书生真中了举,这名字就传下来了。”
“还有更绝的!”她翻出手机里外婆做腌鱼的照片,“咱们黔东南的稻田腌鱼,可是有上千年历史了。以前苗家先民在稻田里养鱼,秋收后把鱼和糯米、辣椒一起腌在坛子里,能存大半年。这味道就像贵州的底蕴,初尝觉得特别,细品全是风味,可比寓言里‘技止此耳’的驴子有内涵多啦!”
有群友好奇追问:“那除了吃的,有没有和典故沾边的风景呀?”
韩枚立刻回复:“还真有!贵州多山,以前交通不便,反而保留了很多原生态的美。就像梵净山,古时候能上去的人少,更显神秘,就像老虎初见驴子时的未知感。但现在上去了才知道,金顶、蘑菇石有多壮观,这就是‘拨开认知迷雾’后的惊喜呀!”
她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对了,我小店刚上架了苗绣的书签,上面绣的就是黔东南的鼓楼图案。以前鼓楼是侗寨的议事中心,就像《黔之驴》里老虎观察驴子的山林,是藏着故事的地方。现在这些老手艺通过网店走出去,也算让更多人看到贵州‘驴鸣之外’的美~”
话音刚落,群里就有人下单:“冲着这典故和故事,必须买两个!下次去贵州就带着它打卡!” 陈成更是连发三个赞叹的表情:“本来只是想旅游,现在居然想把贵州的历史和美食都体验一遍!枚枚,你这简直是‘典故式种草’啊!”
韩枚看着不断跳动的订单提醒,又望向窗外贵大校园里的梧桐树,嘴角弯起笑意。原来家乡的故事,从来都不是“黔无驴”的单薄印象,而是藏在烟火与山水里的悠长余味。而她的小店和群聊,正像一座小桥,让这些味道与故事,能走到更远的地方。
喜欢萌宠特攻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萌宠特攻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