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墙》(粤语诗)
文\/树科
饭后行几步
偶闻诗声朗
三五靓仔女
睇读嗰面墙……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9.长安环城东
市井诗意的鲜活绽放
—— 树科粤语诗《诗墙》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领域,方言诗歌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与鲜活的生活气息,成为打破标准化语言表达桎梏、回归诗歌本真生命力的重要分支。树科的粤语诗《诗墙》仅四句二十字,却如一幅凝练的市井风情画,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日常场景中的诗意瞬间,既承载着粤语方言的文化密码,又暗合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趣,更在当代诗学语境下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本文将从语言特色、场景建构、情感意蕴与诗学价值四个维度,对这首小诗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其在方寸之间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一、方言入诗:粤语的韵律美与文化辨识度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 “活化石”,更是诗歌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自胡适倡导 “白话诗运动” 以来,方言入诗便成为诗人追求语言本土化与个性化的重要路径,从周作人笔下的绍兴方言到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再到当代诗人对各地方言的探索,方言始终在为诗歌注入新鲜血液。树科选择以粤语创作《诗墙》,不仅是对自身地域文化身份的确认,更是对诗歌语言表现力的精准把握,粤语特有的韵律节奏与词汇体系,为这首小诗赋予了不可替代的艺术质感。
粤语作为保留古汉语特征较多的方言之一,其声韵系统复杂而丰富,拥有九个声调,相较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更能展现语言的音乐性。《诗墙》四句诗的平仄与押韵虽未严格遵循古典格律诗的规范,却暗合粤语口语的自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充满生活气息。“饭后行几步” 中,“步”(bou?)为粤语中的阳去声,声调低沉舒缓,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饭后散步时悠闲从容的节奏;“偶闻诗声朗” 里,“朗”(long?)为阳上声,声调上扬,生动传递出诗歌朗诵声的清亮与感染力;“三五靓仔女” 中,“女”(neoi?)同样为阳上声,与前句 “朗” 的声调形成呼应,使诗句的韵律更加连贯;“睇读嗰面墙” 中,“墙”(coeng?)为阳平声,声调平稳悠长,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这种基于粤语口语声调的自然韵律,让诗歌摆脱了书面语的束缚,更贴近生活本真,仿佛读者也置身于那个饭后散步、偶闻诗声的场景之中。
除了韵律美,粤语特有的词汇也为《诗墙》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与鲜活的生活气息。“靓仔女” 一词在粤语中是对年轻男女的亲切称呼,既包含着对年轻人外貌的赞美,又带有几分随和与亲近,相较于普通话中的 “年轻人”“少男少女”,更显生动活泼,充满市井温情。“睇读” 中的 “睇” 是粤语中 “看” 的意思,“睇读” 即 “看着读”,简洁明了地描绘出年轻人看着诗墙上的文字朗诵的动作,比 “阅读”“朗读” 等书面语更具画面感与生活质感。“嗰面墙” 中的 “嗰” 是粤语中的指示代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 “那”,“嗰面墙” 即 “那面墙”,口语化的表达让诗句更显自然亲切,仿佛是诗人在与读者面对面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些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让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鲜活,更承载着粤语地区的文化记忆与生活方式,使《诗墙》成为一扇展现粤语文化风貌的窗口。
方言入诗并非简单地将方言词汇堆砌在诗句中,而是要将方言的文化内涵与诗歌的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相融合,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树科在《诗墙》中对粤语的运用,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他没有刻意炫耀方言的特殊性,而是将粤语作为一种自然的表达工具,用其描绘生活场景、传递情感体验,使方言与诗歌的内容浑然一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方言与诗歌的完美融合,正如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所说:“方言的功用在给诗以新鲜的气息,给读者以生疏的美感,一方面也在使诗更亲切,更接近生活。”《诗墙》正是凭借粤语这一独特的语言载体,既让读者感受到新鲜的地域文化气息,又体会到贴近生活的亲切感,实现了艺术美感与生活质感的和谐统一。
二、场景建构:极简笔触下的诗意空间
诗歌是 “凝练的艺术”,优秀的诗歌往往能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丰富的场景,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无限的想象空间。树科的《诗墙》仅四句二十字,却如一幅极简主义的水墨画,以简洁的线条与朴素的色彩,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诗人高超的场景建构能力与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力。
“饭后行几步” 作为开篇第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却以极简的笔触交代了场景的时间、人物与动作,为全诗奠定了悠闲从容的基调。“饭后” 明确了时间是在晚餐之后,这是一天中人们卸下工作疲惫、享受休闲时光的时刻,为后续 “偶闻诗声朗” 的诗意瞬间埋下伏笔;“行几步” 则描绘出人物悠闲散步的动作,“几步” 一词既表现出散步的随意性,又暗示了场景的空间范围不大,可能是在居民区附近、公园之中或街头巷尾,为 “偶闻诗声” 的 “偶然” 性提供了合理的情境。这句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修辞,却如电影镜头的开篇,缓缓拉开帷幕,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惬意的傍晚时分。
“偶闻诗声朗” 是全诗的转折点,也是诗意产生的关键。“偶闻” 二字极具表现力,既表现出诗人听到诗歌朗诵声的意外与惊喜,又暗示了这一诗意瞬间的稀缺与珍贵。在日常生活中,诗歌似乎总是与 “高雅”“小众” 相关联,与市井生活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相去甚远,而诗人在饭后散步这样平凡的日常场景中,偶然听到清亮的诗声,这种 “偶然” 恰恰打破了诗歌与生活的隔阂,让诗歌回归到生活的本真之中。“诗声朗” 三个字则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诗歌朗诵声的特点,“朗” 即清亮、响亮,既表现出朗诵者对诗歌的热爱与投入,又传递出诗歌本身所蕴含的力量与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能真切地听到那悦耳的诗声,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精神愉悦。
“三五靓仔女” 进一步交代了诗声的来源,描绘出朗诵诗歌的主体形象。“三五” 表示人数不多,既符合日常生活中小规模聚集的场景特点,又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没有大规模群体活动的喧嚣与嘈杂,只有几个年轻人围在一起,专注于诗歌的世界。“靓仔女” 这一粤语特有的称呼,如前文所述,既展现了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又带有几分亲切与随和,让这一群体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他们不再是抽象的 “年轻人” 符号,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打破了人们对当代年轻人 “沉迷网络”“浮躁功利” 的刻板印象,展现出年轻一代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为这首小诗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希望。
“睇读嗰面墙” 作为全诗的结尾,既交代了年轻人朗诵诗歌的方式 ——“睇读嗰面墙”,即看着墙上的诗歌朗诵,又描绘出 “诗墙” 这一核心意象,为整个场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诗墙” 是一个极具创意的意象,它将诗歌从书本、杂志等传统载体中解放出来,与城市的公共空间相结合,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一部分。这面墙不再是冰冷的建筑构件,而是承载着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的 “文化墙”,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接触诗歌、感受诗歌的公共平台,让诗歌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年轻人 “睇读嗰面墙” 的动作,既表现出他们对诗歌的喜爱与专注,又展现出诗歌与公共空间、与大众生活的紧密联系,让整个场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与生活温情。
树科在《诗墙》中构建的这一生活场景,看似平凡普通,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深刻的哲理,却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偶然的生活瞬间,展现出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传递出对生活诗意的发现与赞美。这种对日常生活场景的诗意捕捉,与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诚斋体”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杨万里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小景为题材,如《小池》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宿新市徐公店》中的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均以极简的笔触描绘出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瞬间,充满生活气息与童真童趣。树科的《诗墙》同样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捕捉到饭后散步时偶见年轻人在诗墙前朗诵的场景,展现出当代市井生活中的诗意,二者虽跨越时空,却在对生活诗意的发现与表达上达成了共鸣,展现出诗歌艺术跨越时代的永恒魅力。
三、情感意蕴:市井温情与文化坚守
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载体。优秀的诗歌总能以凝练的文字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树科的《诗墙》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意蕴,既有对市井生活温情的赞美,又有对诗歌文化传承的坚守,更传递出对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让读者在感受诗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生活、对文化的真挚情感。
首先,《诗墙》蕴含着对市井生活温情的赞美。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行色匆匆,忙于工作、学习与生活,很少有时间停下脚步,感受身边生活的美好与温情。而树科在《诗墙》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宁静而温馨的市井场景:饭后悠闲散步的诗人,偶然听到清亮的诗声,循声望去,只见几个年轻男女正专注地看着诗墙朗诵。这一场景没有喧嚣与嘈杂,只有宁静与美好,充满了市井生活的温情与惬意。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传递出对这种平凡而温馨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赞美,提醒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感受身边生活的美好与诗意。这种对市井生活温情的赞美,与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市井生活有着相似之处。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北平的市井生活,展现出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温情,传递出对北平这座城市及其市民生活的深厚情感。树科的《诗墙》同样以市井生活为描绘对象,展现出粤语地区市井生活的温情与美好,传递出对家乡、对市井生活的热爱之情,让读者感受到市井生活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与生活温度。
其次,《诗墙》承载着对诗歌文化传承的坚守。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新媒体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文化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碎片化阅读、娱乐化消费成为主流,传统的诗歌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诗歌似乎逐渐被边缘化,成为小众群体的精神寄托。而在《诗墙》中,树科描绘了年轻人在诗墙前朗诵诗歌的场景,这一场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诗歌文化传承的希望。年轻一代是文化传承的未来,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是诗歌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五靓仔女” 专注地 “睇读嗰面墙”,他们的动作虽简单,却蕴含着对诗歌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展现出年轻一代对传统诗歌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传递出对诗歌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对年轻一代传承诗歌文化的期待与鼓励。这种对诗歌文化传承的坚守,与古代文人对诗歌文化的执着追求一脉相承。从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执着,到杜甫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追求,再到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的自信,古代文人始终将诗歌作为精神寄托与文化使命,为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树科的《诗墙》虽没有直接表达对诗歌文化的坚守,却通过描绘年轻人朗诵诗歌的场景,间接传递出这种坚守,展现出当代诗人对诗歌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诗墙》传递出对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面临着诸多困境:碎片化阅读导致深度思考能力下降,娱乐化消费让人们逐渐失去对高雅文化的兴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难以静下心来感受诗歌等精神文化带来的愉悦。而《诗墙》中描绘的 “诗墙” 这一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年轻人在诗墙前朗诵诗歌的场景,为解决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诗墙” 将诗歌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让诗歌走出书本,走进大众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接触到的文化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诗歌、提升精神境界的公共平台。年轻人在诗墙前朗诵诗歌,不仅是对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也是对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完善。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传递出对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思考如何让诗歌等高雅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生活,如何构建更加丰富、健康的当代精神文化生活。这种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要重视诗歌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当代人营造更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四、诗学价值:当代方言诗歌的典范意义
树科的《诗墙》作为一首优秀的粤语方言诗,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情感意蕴,更在当代诗学语境下具有重要的价值,为当代方言诗歌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堪称当代方言诗歌的典范之作。
从诗歌语言创新的角度来看,《诗墙》为当代诗歌语言的本土化与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当代诗歌创作中,部分诗人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与晦涩,导致诗歌与大众生活脱节,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生命力;而另一部分诗人则陷入了语言同质化的困境,缺乏独特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树科的《诗墙》则以粤语方言为语言载体,将方言的鲜活与诗歌的凝练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他没有刻意雕琢语言,而是将粤语口语自然地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让诗歌语言既具有方言的独特魅力,又保持了诗歌的凝练与含蓄。这种语言创新不仅为当代诗歌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其他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借鉴,证明了方言作为诗歌语言载体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推动了当代诗歌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从诗歌题材拓展的角度来看,《诗墙》将目光投向平凡的市井生活,为当代诗歌题材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当代诗歌题材要么过于关注宏大叙事,要么过于沉迷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对平凡的日常生活关注不足,导致诗歌与大众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而树科的《诗墙》则以饭后散步、偶闻年轻人在诗墙前朗诵诗歌这样平凡的生活场景为题材,展现出市井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这种对日常生活题材的关注,不仅让诗歌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更让诗歌重新获得了大众的认同与喜爱。《诗墙》的成功证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意,只要诗人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与真挚的情感,就能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优秀的诗歌题材。这种对日常生活题材的拓展,为当代诗歌题材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让当代诗歌重新焕发出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生命力。
从诗歌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看,《诗墙》重新激活了诗歌的公共文化功能,为当代诗歌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传统社会中,诗歌具有重要的公共文化功能,如节庆祭祀、社交应酬、教育教化等,诗歌是人们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代社会,随着诗歌的边缘化,其公共文化功能逐渐弱化,诗歌更多地成为小众群体的精神寄托,失去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树科的《诗墙》中描绘的 “诗墙” 这一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年轻人在诗墙前朗诵诗歌的场景,重新将诗歌与公共文化生活联系起来,让诗歌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诗墙” 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触诗歌、感受诗歌的公共平台,也为诗歌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这种对诗歌公共文化功能的激活,不仅有助于扩大诗歌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接触和喜爱诗歌,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丰富城市的公共文化生活,为当代诗歌的传播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地域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诗墙》以粤语方言为载体,展现了粤语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记忆与生活智慧,是地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纽带。然而,在全球化与标准化语言普及的背景下,许多方言逐渐被边缘化,与之相伴的地域文化也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树科的《诗墙》以粤语方言创作,不仅是对粤语这一方言载体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粤语地区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诗中描绘的 “饭后散步”“街头读诗” 等场景,是粤语地区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蕴含着粤语地区人民悠闲从容的生活态度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靓仔女”“睇读”“嗰面墙” 等粤语词汇,承载着粤语地区的语言习惯与文化记忆,让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粤语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这种将方言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让方言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而是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诗墙》在当代诗学语境下,还为方言诗歌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新的可能。长期以来,方言诗歌因语言的地域性限制,其传播范围往往局限于方言地区,难以被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接受。而《诗墙》虽以粤语创作,但其描绘的生活场景与传递的情感意蕴却具有普遍性。无论是 “饭后散步” 的悠闲,还是 “偶闻诗声” 的惊喜,亦或是对生活诗意的追求,都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共有的情感体验。这种普遍性的情感与场景,打破了方言的地域限制,让非粤语地区的读者也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意蕴。同时,《诗墙》的简洁凝练与通俗易懂,也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喜爱方言诗歌,为方言诗歌的广泛传播与接受奠定了基础。
从更宏观的诗学发展角度来看,《诗墙》的出现,也为当代诗歌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本土化与全球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如何在继承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诗歌的本土化特色,是许多诗人面临的重要课题。《诗墙》既暗合古典诗歌 “以小见大”“情景交融” 的审美意趣,如杨万里 “诚斋体” 对日常生活诗意的捕捉,又融入了当代市井生活的元素与方言的鲜活特色,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既以粤语方言展现了本土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又通过普遍的情感与场景传递,具有了走向更广泛读者群体的可能性,实现了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让《诗墙》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推动当代诗歌在继承传统、立足本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方寸小诗中的大天地
树科的《诗墙》虽仅四句二十字,篇幅短小,却如一颗凝练的珍珠,在方寸之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从语言特色来看,粤语方言的运用赋予诗歌独特的韵律美与文化辨识度,让诗歌既贴近生活本真,又展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活特色;从场景建构来看,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市井生活场景,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从情感意蕴来看,诗歌传递出对市井生活温情的赞美、对诗歌文化传承的坚守以及对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诗学价值来看,《诗墙》为当代方言诗歌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典范,在语言创新、题材拓展、文化功能激活与地域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而《诗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市井生活中的诗意瞬间,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感受身边的美好与温情;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诗歌与生活、传统与创新、本土化与全球化,让我们看到诗歌在当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树科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真挚的情感与高超的艺术技巧,创作出《诗墙》这样优秀的方言诗歌作品,不仅为当代诗歌宝库增添了珍贵的一笔,也为我们如何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传承优秀文化、构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未来,期待有更多像树科这样的诗人,能够深入挖掘生活中的诗意,运用方言等独特的语言载体,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让诗歌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诗歌的魅力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同时,也期待社会能够给予方言诗歌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为方言诗歌的创作、传播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让方言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能够得以传承与发展,在当代诗学语境下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诗歌艺术的创新以及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