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徐卓远给的那个银色U盘,如同他本人一样,带着一种冷静而精密的气质。封瑶没有将它随意放置,而是小心翼翼地收在了书桌最里侧带锁的抽屉里,与母亲留下的一枚旧胸针、小宝画的第一张全家福放在一起。这些是她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收藏着无法替代的温暖与记忆。这枚U盘,像一枚沉默的种子,蕴藏着来自那个数据化男孩独特的、试图理解她情感世界的努力。她没有立刻去运行那个“测试版”程序,仿佛需要积攒足够的勇气和一份宁静的心境,来开启这份过于特别的礼物。这不仅仅是程序,更像是徐卓远向她敞开的一扇隐秘侧门。
策展项目的成功带来的赞誉如同短暂的潮汐,退去后,校园生活露出了它更为复杂的肌理。封瑶明显感觉到,周围注视她的目光密度增加了。前世,她如同背景板的一部分,那种因被忽视而带来的“安全感”虽然苦涩,却也省去了许多麻烦。如今,好奇、欣赏、审视,以及那丝不易察觉却切实存在的嫉妒,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她正学习在被置于目光焦点下的新常态中,寻找平衡点,这需要比应对学业和项目更细腻的心态调整。
这天下午,没课的她照例在“甜憩”帮忙。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将店内切割成明暗交织的温暖区域,空气里咖啡豆的醇香与黄油烘焙的甜腻气息缠绵,营造出一种令人安心的氛围。苏雨在后厨与新来的学徒调试一款新甜品,小宝在角落的儿童区专注地搭建着他的积木王国,封瑶则站在收银台后,面带微笑,熟练地为客人点单结账。
门上的黄铜风铃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进来两个穿着入时、妆容精致的女生。封瑶认出她们是学校文艺部的骨干,以前在大型晚会后台有过几面之缘,但仅限于点头之交。她们点了两杯季节限定的特调饮品,目光却如同探照灯般,不着痕迹地在封瑶身上扫视,带着一种混合了好奇与评估的意味。
“欸,你看,那就是封瑶吧?这次校史策展一鸣惊人的那个。”短发女生侧过头,声音压得不高不低,恰好能飘进封瑶的耳朵,这是一种试探。
“对,就是她。没想到真人看起来挺……邻家的?”长发女生附和着,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我听说是徐卓远学长扛起了核心技术部分,她主要负责资料整合和界面设计?运气真好,能跟徐学神搭档,这曝光度一下子就上来了。”
“可不是嘛,徐学长那种级别,平时请都请不动,怎么会突然跟她合作?怕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短发女生的话尾音上扬,留下充满想象空间的余韵。
封瑶握着点单屏的手指几不可查地收紧了一下,指尖微微泛白。心底那根前世被无数次拨动过的、关于自我怀疑的弦,似乎又被触碰了,发出一阵沉闷的嗡鸣。但她很快稳住了心神。重生一次,她太清楚流言蜚语的廉价和杀伤力,也更明白自己为了这个项目付出了多少不眠之夜的心血,以及徐卓远选择她,是基于对她能力和理解的认可,而非其他。
她抬起头,脸上依旧是那份职业化的微笑,但眼底多了一丝不易动摇的平静。她将打印好的小票递过去,声音清晰而稳定:“您好,您的订单,一共是68元。请稍等片刻,我们会叫号取餐。”她的反应没有半分被冒犯的慌乱,也没有急于辩解的窘迫,仿佛只是处理了一段寻常的对话。
那两个女生似乎没料到她会如此淡然,预想中的尴尬或怒气并未出现,这让她们准备好的后续说辞落了空。两人对视一眼,有些讪讪地接过小票,转身走向等候区,低声交谈起来。
封瑶继续手上的工作,心绪却微微飘远。她想起徐卓远关于“变量”的理论——“变量‘重生’引入了强大的正向扰动”。那么,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是否就是“扰动”之后,系统为了寻求新的平衡而产生的“噪声变量”或“免疫反应”?她无法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言语,但可以修炼内心,过滤这些噪声。只是,理智上的通透,有时仍需情感上的反复锤炼才能内化。
晚上回到安静的小窝,她终于打开了笔记本电脑,插上了那枚银色U盘。U盘里只有一个可执行文件,图标是极其简洁的白色线条勾勒出的、不断分叉生长的树状结构,象征着生长与记录。程序名称很简单——“年轮”。她双击运行。
界面弹出,是深邃而静谧的深蓝色背景,如同午夜无云的苍穹。中央是简洁的登录框,提示她设置主密码和密保问题。她想了想,设置了一个复杂的密码,密保问题则选了“你最重要的力量来源?”,她填写的答案是“理解”。
完成设置后,她进入了主界面。左侧是按时间排序的日志列表,目前空空如也。右侧是富文本编辑区,支持上传图片、输入文字。最下方有一个新颖的“情感标记”滑块,可以从左至右拖动,刻度从“沮丧”、“平静”到“喜悦”,并且附带一个“自动情感分析”的勾选项。
她尝试着上传了一张今天下午在“甜憩”抓拍的照片——照片里,小宝举着一块歪歪扭扭的饼干,对她露出缺了门牙的、毫无阴霾的笑容。在文字区,她斟酌着写道:“今天听到了一些带有恶意的议论,心里像蒙了一层薄薄的灰。但看到小宝纯粹的笑容,和苏雨姐悄悄塞给我的、写着‘别理他们,你最棒’的纸条,感觉那层灰被轻轻擦掉了。” 然后,她怀着期待,勾选了“自动分析”。
系统界面短暂地显示“分析中…”,几秒后,上方区域缓缓生成了一条平滑的、波浪形的情绪曲线。曲线的起始点有一个明显但不深的下探(精准对应了“心里蒙灰”的初始不快),随后快速上扬,越过基准线,达到一个显着且平稳的峰值(对应了被小宝和苏雨治愈的温暖时刻)。曲线旁边,自动生成了几个精准的关键词:【负面社交反馈】【正向情感支持】【情绪韧性】。
封瑶怔怔地看着这条简单的曲线和那几个关键词,心中涌动着奇异的暖流。徐卓远设计的这个程序,远非冰冷的数据分析工具。它用一种极其直观、近乎艺术化的方式,将她那一刻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具象化,并且精准地捕捉到了影响她情绪的核心要素——不是那些恶意议论本身,而是她从中汲取到的支持与恢复力。这像是一个无声而有力的肯定,来自徐卓远逻辑世界的独特共情:你的感受是真实、可被测量且具有积极趋向的。
这比她单纯在日记本上写“今天有点不开心,但后来好了”要有力得多。这是一种基于理解和技术的温柔回响。
她正沉浸在这种新奇而慰藉的体验中,放在桌旁的手机屏幕亮起,是徐卓远发来的信息,一如既往的言简意赅:
【协议测试请求。遇到一个非技术性问题。】
封瑶的心跳蓦地漏了一拍。她没想到,“树洞协议”会这么快就被触发,而且是以如此正式的“请求”方式。她立刻放下鼠标,拿起手机回复:
【请讲。】她努力让自己的回复显得平静而可靠。
徐卓远的消息隔了大约一分钟才发过来,似乎是在严谨地组织语言,力求准确:
【项目组新增成员林骁。导师强力推荐,技术背景与算法能力评估为A级,逻辑清晰。但存在沟通障碍:他在技术讨论中,频繁使用‘我觉得’、‘可能吧’、‘大概是这样’等模糊性限定词汇,缺乏直接数据或代码引用支撑论点。此行为降低了团队沟通效率均值约15%,且可能引入潜在的逻辑谬误风险。我已尝试进行引导,建议其使用更精确的表述方式,但效果持续性不佳。根据协议,现询问基于直觉和共情维度的解决方案建议。】
封瑶看着这条充满了“评估”、“均值”、“风险”等词汇的信息,几乎能瞬间在脑海中构建出徐卓远面对林骁时,那副严谨逻辑被模糊表达所困,微微蹙眉,试图理解这种“非最优解”行为模式的模样。她忍不住弯起嘴角,心底泛起一丝混合着好笑与怜惜的柔软情绪。
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徐卓远式的“非技术性问题”——将人际沟通难题,抽象成了一个需要优化算法的系统bug。她认真思考了一下,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敲击:
【首先,尝试建立信任基础。可以在私下或团队场合,先肯定他的能力(例如,‘导师推荐和你的技术评估都很优秀,我们很需要你的能力’)。让他感受到被认可,而非被指责。】
【其次,理解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他的表达习惯可能源于性格(例如,天性谨慎、不喜绝对化)、过往团队文化(例如,习惯性谦虚避免锋芒毕露),或对不确定性的本能规避。理解而非批判,是沟通的前提。】
【然后,尝试‘结构化提问’进行引导。当他说‘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好’时,不要直接否定‘不精确’,而是具体追问:‘这个方案具体在哪个参数\/环节上体现了优势?其背后的理论或实验依据是什么?是否有类似的成功案例或数据可以支撑这个方向?’ 引导他补充论据,将模糊感觉转化为可讨论的实质内容。】
【最后,可以考虑在团队内部建立一个轻量级的沟通规则,例如,提出关键建议时,需要附上不超过三点的简要理由。这样既规范了沟通,提升了效率,也给了他一个明确的框架去调整表达方式,照顾了他的接受度。】
她发送过去后,担心过于理论化,又补充了一条:
【直接指出‘你的表达不精确’容易触发对方的防御心理,尤其是在他本身能力不弱的情况下。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让他自己意识到完善表达的必要性,并参与到解决方案中,效果可能会更持久。这种方式,有点像古代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通过问答揭示认知的盲点。】
这一次,徐卓远回复得很快:
【收到。解决方案已记录并建立分析模型。‘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逻辑链条清晰,值得尝试。信任建立→原因分析→结构化引导→规则辅助。方案可行性评估:高。谢谢。】
虽然依旧是近乎程序化的反馈,但封瑶能感觉到,他那边的“问题待解决”状态已经切换为“方案执行中”。她握着手机,心里充盈着一种奇异的满足感和参与感。她真的在他那座由代码和逻辑构筑的、看似坚不可摧的堡垒上,敲开了一扇小窗,并且被他允许,向内投注了一缕基于“直觉和共情”的光束。
几天后,封瑶在教学楼走廊里被陈悦一把拉住。陈悦眼睛亮得惊人,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瑶瑶!你猜我刚才在信息楼看到谁了?”
“谁让你这么兴奋?”封瑶笑着问。
“徐卓远学长!还有他们项目组那个新来的帅哥,叫林骁的!”陈悦压低声音,语气里充满了分享重大情报的激动,“我路过他们讨论室,看到徐学长居然在非常、非常耐心地跟林骁说话!他没有直接说‘你的表达不精确’,而是问:‘你提出的这个优化思路,具体是基于哪种算法模型的改进?在现有数据集上的预期效率提升百分比有初步估算吗?’我的天!徐学长居然开始使用‘引导式’沟通了!这简直是本年度校园十大奇迹之一!”
封瑶闻言,先是一愣,随即一股温热的暖流从心底深处汩汩涌出,迅速蔓延至四肢百骸,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形成一个明媚的弧度。他不仅采纳了她的建议,而且如此迅速、如此一丝不苟地去实践了。
“可能……是他自己意识到了沟通方式的重要性,找到了更优化的方法吧。”封瑶轻声为徐卓远解释,下意识地想维护他那份独特的、不善于表达改变的“傲娇”。
“得了吧,”陈悦促狭地用肩膀轻轻撞了她一下,眼神里满是“我懂”的笑意,“我可有内部消息,徐学长他们项目组最近好像还真立了个小规矩,提建议要附简要理由。而且,你没发现吗?徐学长最近偶尔也会在看手机了,虽然表情还是没什么变化,但不像以前那样完全隔绝外部信号了。这种‘人性化’的进步,我看啊,跟你脱不了关系!”
封瑶的脸颊微微发热,像被午后的阳光亲吻过。她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是笑着将话题引向了陈悦即将到来的考试。但内心深处的那份悸动,却如同被投入湖心的石子,漾开一圈圈清晰而持久的涟漪。
她知道,改变是细微的,缓慢的,如同树木的年轮,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对徐卓远而言,学习人际交往这套复杂而模糊的“社会性算法”,其挑战性远超解构任何艰深的数学难题。但他正在努力尝试,为了她提出的那个“树洞协议”,也或许,其中也掺杂了一丝为了她这个“特殊变量”而生的、他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动力。
新的变量“林骁”出现了,带来了小小的沟通扰动,却也意外地成为了检验“树洞协议”有效性的第一个实战案例。而她在学习应对外界审视与自我定位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摸索如何更好地成为他的“树洞”,用她重生后获得的通透与温柔,去理解和接纳他那套独特的世界运行法则,并尝试在他的逻辑体系内,提供他能理解并执行的“解决方案”。
这条双向探索、救赎与成长的道路上,风景正在悄然变化。新的变量不断加入,协议持续测试优化。而她,怀着前所未有的期待与勇气,迎接着接下来的一切未知与可能。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