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条国登月的画面,对他们的冲击,远比对普通民众要大得多。
一间男生宿舍里,几个工程物理系的学生,正在激烈地争论着。
“魏文明老师说的有道理!我们确实太封闭了,思想不够解放!”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内部刊物,“你们看,人家星条国的大学,学生可以自由组建社团,研究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呢?课程都是定死的,一切行动听指挥。”
“可我们也在搞自己的原子弹,搞自己的卫星啊!”另一个学生反驳道,“这不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吗?”
“优势?你看魏老师怎么说的,”眼镜男生指着文章,“他说我们这是‘瘸腿的巨人’,军事和重工看似强大,但民生科技一塌糊涂。
老百姓还在用粮票,人家已经开始讨论彩色电视了!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是不可持续的!”
“而且,你们不觉得吗?”第三个学生幽幽地开口,“我们总是在宣传‘人定胜天’,宣传‘精神原子弹’。
可是在绝对的技术差距面前,精神真的能战胜一切吗?阿波罗飞船,是靠精神造出来的吗?那是靠几万名顶尖的科学家,靠最先进的计算机,靠最雄厚的工业基础!我们承认差距,就那么难吗?”
他的话,让宿舍里陷入了沉默。
这种情绪,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同样在蔓延。
一些老教授,经历过旧时代的动荡和新时代的曲折,他们对国家的未来怀有深厚的感情,但现实的巨大差距,也让他们中的一些人,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他们看到,“巨龙之心”的成功,并没有立刻让国家变得富强;“小灵通”的升空,也没有改变被世界舆论无视的尴尬地位。
相反,他们看到的是星条国和北极熊在太空竞赛中愈发辉煌,而国内的普通民众,生活依旧清苦。
魏文明的“劣根性”理论,为这种普遍的焦虑和无力感,提供了一个看似深刻的、一劳永逸的解释。
它将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经济基础问题、科技发展阶段问题,简单化、标签化地归结为一种形而上的“文化原罪”。
这种论调,迎合了部分人在巨大外部压力下急于寻找一个简单答案的心理。
于是,“我们不行”的论调,开始以一种更系统、更理论化的形式出现。
“我们的文化就不适合搞科学,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而不是征服自然。”
“你看人家星条国的制度,多有活力,失败了也能再来。
我们呢?一步错,万劫不复。”
“北极熊虽然专制,但人家目标明确,执行力强。
我们呢?天天开会,议而不决。”
这些窃窃私语,在文化沙龙里,在大学的草坪上,在一些学者的书斋中,汇成一股强大的暗流。
它否定脚踏实地的努力,解构来之不易的成就,鼓吹一种彻底的自我否定和对外部模式的盲目崇拜。
这股“慕洋派”的思潮,与七号院里那群埋头苦干的工程师们,形成了鲜明而讽刺的对比。
林舟和他的同事们,在物理世界里,一寸一寸地搭建着通往太空的天梯;而在魏文明和他的追随者们所营造的精神世界里,这片土地的文化根基,正在被一寸一寸地抽空。
一个在建设,一个在解构。
一个向着星辰大海,一个坠入虚无的深渊。
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在时代的巨大沉默背景下,开始遥遥对峙。
一场看不见硝烟,却可能动摇国本的战争,已然拉开了序幕。
与京城文化圈中那股涌动的、形而上的思想暗流不同,在遥远的大西北,一场更为具体、更为残酷的战斗,正在一片亘古的沉寂中,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展开。
这里是龙国最神秘的角落之一,地图上的一片巨大空白。
当地人称之为“死亡之海”,风是这里唯一的主宰,卷起黄沙,日复一日地雕琢着光秃秃的雅丹地貌。
然而,在这片死寂的腹地,却隐藏着龙国最前沿的梦想——“天宫”计划的摇篮,运载火箭发射与测试基地。
林舟已经在这里待了快两年了。
两年前,他还是七号院里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总师,而今,他的皮肤被烈日和风沙磨砺得黝黑粗糙,嘴唇常常干裂起皮,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更加坚毅。
他像一棵扎根在戈壁滩上的胡杨,沉默而顽强。
他所带领的,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团队。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放弃了都市的安逸,一头扎进了这片不毛之地。
他们的任务,是为“天宫”计划打造出坚实可靠的基石——“长征”系列大推力运载火箭。
这里的条件,艰苦到超乎想象。
没有高楼,只有一排排低矮的干打垒营房;没有美食,只有日复一日的土豆、白菜和馒头;最大的娱乐,是傍晚时分,看巨大的红日沉入地平线,将整个戈壁染成一片悲壮的血色。
比生活条件更艰苦的,是工作条件。
在火箭设计中,最核心、最繁琐的就是海量的计算。
没有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这里最主要的计算工具,是算盘和计算尺。
在一间被用作“计算中心”的大平房里,几十名技术员并排而坐,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把磨得发亮的算盘。
“哗啦啦……”
算盘珠子拨动的声音,清脆而密集,像一片永不停歇的春蚕在啃食桑叶。
这是基地的“心跳”,每一个数据的诞生,都关系着那枚钢铁巨兽的命运。
林舟常常深夜还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对着一堆堆写满了公式和草稿的纸张,反复验算。
一个小数点,一个正负号,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他们要攻克的第一个难关,是“长征”火箭的心脏——代号“擎天一号”的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
这是决定火箭运载能力的关键,也是技术风险最高的部分。
经过一年多的理论设计、图纸绘制和无数次的部件测试,第一台完整的“擎天一号”样机,终于被稳稳地固定在了山坳里的试车台上。
《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白象》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白象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白象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