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二年(1298)春,金华山中云雾缭绕。六十岁的方凤站在方氏宗祠前,看着族中子弟将最后一批典籍藏入密室。这位前宋太学生,如今是方氏一族的族长,肩负着在乱世中保全宗族、传承文脉的双重使命。
一、 祠堂秘训
\"都仔细些,\"方凤低声嘱咐,\"这些书册比性命还要紧。\"
他的侄子方樗一边搬运书箱,一边不解地问:\"伯父,如今科举已废二十载,我们为何还要冒着风险保存这些典籍?\"
方凤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领着年轻人走进祠堂深处。在先祖方镕的画像前,他点燃三炷香,缓缓道:
\"你可知道,靖康之变时,我们的先祖是如何保全家族文脉的?\"
年轻的方樗摇头。
\"那时金兵南下,先祖带着全族南渡,什么都舍弃了,唯独将五百卷典籍捆在牛背上,一路跋涉来到金华。\"方凤的声音在祠堂中回荡,\"先祖临终前说:'金银可散,田宅可弃,唯圣贤书不可失。'\"
他打开一个特制的樟木书箱,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方氏族谱》和历代先祖的读书笔记。
\"你看,这上面记载着,我方氏一门,自唐末迁居江南,历经五代乱世、靖康之变,始终以耕读传家。如今,轮到我们了。\"
二、 义塾星火
与此同时,在浦江郑氏义塾内,一场特殊的授课正在进行。执教的郑德璋是郑氏家族的长老,而台下听讲的,除了郑氏子弟,还有附近几个村庄的孩童。
\"今日不讲四书,\"郑德璋环视课堂,\"我们来讲《春秋》。\"
一个蒙古派来的学正刚好巡视到此,闻言皱眉:\"郑先生,朝廷明令......\"
\"大人明鉴,\"郑德璋不慌不忙地展开书卷,\"我们讲的是鲁国历史,与当今无涉。况且,《春秋》大义,在于教化人心,正是维护地方安宁所需。\"
学正还想说什么,郑德璋已经朗声讲起:\"郑庄公克段于鄢,此兄弟相残之祸,皆因失教所致......\"
课后,郑德璋的侄子郑文嗣不解地问:\"叔父,为何要冒险讲授这些?\"
老人望着远山,轻声道:\"文嗣,你要记住。科举可以废,但人心中的道义不能废。我们今日种下的种子,终有一日会开花结果。\"
他取出一本手抄的《郑氏家范》:\"这是我们郑氏七代人的心血,你要好生研习。他日若天下清明,这便是重建礼乐的根基。\"
三、 族谱春秋
这年清明,方凤主持修撰新一轮族谱。在宗祠内,各房长老齐聚一堂。
\"这次修谱,要特别注意记载族人在宋元之际的事迹。\"方凤对执笔的方樗说,\"不论是殉国的,还是隐居的,都要详细记录。\"
方樗迟疑道:\"伯父,记载这些,若是被官府发现......\"
\"就是要让后人知道!\"方凤突然提高声音,\"让他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怎样的人,做过怎样的事!\"
他亲自为族叔方洪立传。方洪在厓山之战中殉国,尸骨无存,只在出征前留下一封家书:
\"男儿在世,当带吴钩收取关山。今国难当头,儿唯有以死报国。望父亲保重,勿以为念......\"
方凤念到这里,满堂寂静,只听得见族老们压抑的抽泣声。
\"都记下来,\"他对方樗说,\"一个字都不许漏。\"
最让人动容的是,方凤坚持在族谱中采用南宋纪年。在《方氏源流考》的末尾,他写道:
\"是谱也,始修于大宋咸淳三年,续修于大宋祥兴二年,今三修于......\"
他在这里留下空白。
\"这空白,\"他对族人们解释,\"留给后人去填。等填上的时候,就是华夏重光之日。\"
四、 田垄书香
在郑氏庄园的田垄间,郑文嗣正在试验新的稻作技术。这个年轻人既读圣贤书,也研究农事。
\"文嗣兄,\"方樗前来拜访,见状好奇,\"你怎么亲自下田?\"
郑文嗣直起腰,擦去额头的汗水:\"你可知道《汜胜之书》?汉朝人就说过,'农事乃天下之本'。我们既要读圣贤书,也要懂民生疾苦。\"
他带着方樗参观新开垦的梯田和改良的水利设施。\"这些技术,\"郑文嗣说,\"都是从古籍中整理出来的。我们要让族人明白,圣贤之道,不仅在经书中,也在田垄间。\"
最让方樗惊讶的是郑氏设立的\"耕读堂\"。这里白天教授孩童识字明理,晚上则成为族中子弟研读经史的场所。墙上挂着一副对联:
\"耕田事稼穑,知民生之多艰;读书明礼义,晓天地之大德。\"
\"这是我们郑氏的生存之道,\"郑文嗣解释道,\"既不忘圣贤教诲,也不离百姓生活。\"
五、 薪火不灭
大德四年(1300)冬,方凤病重。在病榻前,他将族印交给方樗。
\"伯父,\"方樗跪地泣道,\"侄儿恐难当此重任。\"
方凤艰难地坐起身,从枕下取出一卷帛书:\"这是我毕生所学,着成的《存雅堂集》。你要好生保管,待时而动。\"
他示意方樗靠近,用尽最后力气嘱咐:
\"记住,族谱要继续修,义塾要继续办,典籍要继续藏。只要我们还在读书,还在耕种,华夏就不会亡......\"
三日后,方凤与世长辞。出殡那日,不仅方氏全族,连郑氏等周边大族都派人前来吊唁。
在整理伯父遗物时,方樗发现了一个秘密。在存雅堂的地板下,藏着一间密室,里面不仅有许多珍本典籍,还有一面精心保管的宋字旗。
旗旁放着一封信:
\"吾侄亲启:此旗乃张世杰将军旧物,我在厓山之战后冒险保存。他日若有机会,当以此旗告慰先烈:华夏文脉,未曾断绝......\"
方樗将旗帜紧紧抱在胸前,泪流满面。
与此同时,在郑氏义塾,郑文嗣正在讲授《孟子》。当他讲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特意加重了语气。
窗外,春雪初融,山溪潺潺。在这看似平静的江南乡间,无数个像方氏、郑氏这样的家族,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文明的薪火。
方樗站在存雅堂前,望着远山。他想起伯父常说的话:
\"只要还有一个家族在坚持耕读,还有一个孩子在诵读圣贤书,华夏就永远有希望。\"
春风拂过,带来泥土的芬芳和隐约的书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明的种子正在深深扎根,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第九卷 第十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风雅宋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