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闰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大军如洪流般涌至通州,距元大都仅四十里。这座被异族统治了九十八年的北方都城,终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
一、 通州夜雨
夜幕下的通州大营,徐达与常遇春正在做最后的部署。营帐外细雨绵绵,仿佛在洗刷这片土地上的百年尘埃。
\"大将军,\"常遇春指着地图,\"探马来报,元帝已弃城北逃,留守的淮王帖木儿不花准备焚毁宫室。\"
徐达神色凝重:\"传令前锋薛显,连夜奔袭,务必保住宫城典籍!\"
与此同时,大都皇城内一片混乱。五十二岁的元顺帝在清宁殿内来回踱步,这位北元皇帝此刻面色惨白。
\"陛下,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宦官伯颜帖木儿跪地哭谏。
顺帝望着殿外淅沥的夜雨,喃喃道:\"朕的祖先从草原入主中原,如今朕却要逃离这座都城...这是天命吗?\"
子时三刻,元皇室车队从健德门仓皇北去。车上装载着传国玉玺和历代积累的珍宝,却带不走这座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古都。
二、 朝阳入城
八月二日黎明,细雨初歇。当徐达率军抵达齐化门时,眼前景象令他震惊——城门大开,无数百姓手持明字旗跪迎道旁。
\"将军!将军!\"一个白发老儒扑到徐达马前,捧着一本泛黄的《春秋》,\"老朽藏此书七十年,今日终见王师!\"
徐达连忙下马,亲自扶起老人:\"老先生请起。本将军奉皇上旨意,特来恢复中华。\"
更令人动容的是,当他们进入皇城时,发现数百名太学生手挽手围在典藏馆前,挡住了试图纵火的元兵。
\"若要焚书,先杀我等!\"为首的学生高举《周易》,\"此乃华夏命脉,岂容毁损!\"
徐达当即下令:\"全军听令:敢损典籍一字者,斩!毁文物一件者,斩!伤儒生一人者,斩!\"
三、 大都新生
三日后,徐达在元皇城大明殿召集留守的元朝官员。这些昔日趾高气扬的蒙古贵族,此刻个个面如土色。
\"徐将军饶命!\"前中书左丞也速跪地求饶,\"下官愿效忠新朝...\"
徐达冷冷扫视众人:\"皇上有旨:愿归降者,量才录用;愿北归者,发给路费。唯有一事——\"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厉:\"所有典籍档案,必须完整移交!\"
在接收过程中,明军发现了令人痛心的景象:许多珍贵典籍被胡乱堆放,虫蛀鼠咬;宋代皇室画作被用作屏风;传世字画上竟有蒙古贵族的涂鸦。
\"这帮蛮夷!\"常遇春怒不可遏。
徐达却平静地说:\"正因如此,我们才要重振文明。\"
最令人振奋的是,在清查库藏时,他们找回了被元朝掠走的北宋宫廷藏书三千余卷,其中不少书上还盖着靖康年间的印章。
四、 南北呼应
消息传回应天,举城欢庆。朱元璋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时,罕见地流下了热泪。
\"自石敬瑭割让燕云,到今日徐达收复大都,整整四百三十二年!\"皇帝声音哽咽,\"中华故土,今日终于重归一统!\"
在江南,无数遗民家族举行祭典。金华方氏宗祠内,方樗率领全族跪拜先祖:\"列祖列宗在上,大都光复,华夏重光!\"
苏州郑氏则在家中地窖起出珍藏的宋版典籍,郑思肖的侄孙郑涛老泪纵横:\"叔祖父,您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更深远的影响在文化界蔓延。隐居多年的诗人杨维桢写出《大明铙歌》,开篇便是:\"大明飞龙开八荒,一扫胡尘万里光...\"
五、 文明重启
十月,朱元璋下诏改大都为北平府,置北平行省。同时派遣宋濂北上,主持典籍整理工作。
当宋濂走进元朝典藏馆时,这位见多识广的大儒也不禁震撼:满目皆是散乱的典籍,有些宋版书甚至被用来垫桌脚。
\"暴殄天物啊!\"他痛心疾首,立即组织人手开始抢救性整理。
在整理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珍宝:苏轼的亲笔奏折、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手稿、甚至还有岳飞北伐的军事地图。
\"这些宝贝能留存至今,真是奇迹。\"宋濂感叹。
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在太史监发现了南宋灭亡时被掠走的宫廷档案,其中详细记载着科举制度、典章礼仪。
\"天佑大明!\"宋濂连夜写信向朱元璋报喜,\"恢复礼乐,有此为凭!\"
与此同时,徐达开始着手恢复北平的汉文化传统。他重修孔庙,恢复科举预备学校,邀请流散各地的儒生返回故里。
\"要让这片土地,\"徐达对部下说,\"重新响起琅琅书声。\"
寒冬来临之际,北平城迎来了第一个属于新时代的春节。家家户户贴上红色春联,街头重新响起中原雅音。尽管战争尚未完全结束,但文明的复兴已然开启。
站在重修后的钟鼓楼上,徐达远眺着这座重获新生的古都。在他脚下,是正在苏醒的华夏文明;在他心中,是一个崭新时代的黎明。
(第九卷 第十六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风雅宋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