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屏幕的蓝光在林默眼下投出晃动的光斑,他盯着“用户行为预测偏差率0.1%”的数字,喉结动了动。
这串跳动的小数点像根细针,挑开了他这半个月来紧绷的神经——三天前系统还能精准预测用户98%的出行路径,现在终于漏出了裂缝。
“偏差率在涨。”他无意识地用拇指摩挲终端边缘的划痕,那道上周摔出来的痕迹硌得指尖生疼,却让他莫名安心。
这是他们和系统对抗的第一道伤疤,现在要变成武器了。
“不是涨,是挣扎。”周晓冉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
林默转头,看见室友正俯身盯着另一台终端,镜片上蒙着层冷光,“我调了系统日志——它还在用旧模型消化偏差,把‘用户选了没推荐的路’当成偶发错误,打算用更多数据覆盖掉。”
他指尖快速划过屏幕,调出密密麻麻的参数表:“看到这两个值了吗?路径选择频次占60%权重,反馈评分占35%。系统觉得用户会重复走常走的路,而且更在意大多数人的评价。”
林默凑过去,屏幕上的“路径演化记忆模块”几个字刺得他眼睛发酸。
这是系统最核心的预测引擎,之前他们试过用随机数据干扰,结果被系统归类为“无效噪声”直接过滤了。
但现在不同,偏差率的出现说明系统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
“所以我们要喂它吃带刺的数据。”周晓冉突然抬头,眼里闪着林默熟悉的、拆解复杂代码时才有的光,“低频但高反馈的路径。比如——”他快速敲击键盘调出用户画像,“退休工人老张,平时90%概率去中心菜市场,但如果我们让他今天走滨江路,并且在平台给这条冷门路径打五星好评。系统会怎么算?”
林默的手指在终端上悬了半秒,突然按下计算键。
模拟数据如流水般涌出:当“滨江路”这个月只被选过3次(低频),但每次评分都是5分(高反馈),系统的预测模型里,这条路径的权重从0.2%飙升到8.7%。
“它会以为用户突然爱上了冷门路线。”林默轻声说,后颈泛起薄汗。
这不是简单的干扰,是给系统的“认知”里种进一颗种子——让它误以为用户偏好是跳跃的、不可预测的。
“但光有用户行为不够。”周晓冉推了推下滑的眼镜,“系统的演化模块直接调取政务数据库的历史路径数据,它需要‘官方认证’的合理性。”他的目光扫过实验室角落积灰的旧终端残片,“你上周摔的那台,记得吗?它的权限认证协议没更新,还能用。”
林默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
那台被摔成两半的终端静静躺在工具台上,断裂处露出暗黄色的电路板,像道狰狞的伤口。
他突然想起三天前拆解它时的场景——为了找系统漏洞,他用改锥撬开外壳,却在主板夹缝里发现了未被覆盖的旧权限代码。
“你是说……”
“伪造政务数据库的冷门路径记录。”周晓冉的手指叩了叩桌面,“比如把滨江路的历史通行量从每月100次改成每月300次,但标注‘用户反馈普遍优质’。系统会把这些‘官方数据’和用户行为交叉验证,到时候它的模型里,冷门路径就不再是‘偶发错误’,而是‘潜在趋势’。”
林默的呼吸陡然加重。
这一步太冒险了——政务数据库有三重加密,最近还新增了实时权限审查。
但那台旧终端的残片里,恰好存着半年前的管理员密钥,当时系统升级时没完全清除。
“我来。”他伸手摸向工具台的终端残片,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外壳,“今晚十二点,权限审查系统会有30秒的日志同步间隙,旧密钥在那个时间段能绕过新协议。”
周晓冉突然抓住他的手腕。
林默抬头,看见室友镜片后的瞳孔缩成细点:“你确定?上回测试时,系统已经能识别旧密钥的哈希值了。”
“但它识别的是完整密钥。”林默扯出个紧绷的笑,指腹蹭过残片断裂处的毛刺,“我把密钥拆成三段,分别通过三台不同的终端注入——残片发第一段,你的笔记本发第二段,我的终端发第三段。系统要同时验证三段才能触发警报,而同步间隙只有30秒。”
实验室的通风口突然发出一声轻响,像某种巨兽的喘息。
林默感觉掌心沁出冷汗,却握得更紧了。
他想起上周在便利店遇到的张阿姨——那个总被系统推荐最短路线,却因为绕路去接孙子而骂骂咧咧的老人。
如果他们成功,以后系统推荐的路径里,会多几条“不那么准,但更合心意”的选择。
“开始吧。”周晓冉松开手,转身打开实验柜,取出三个信号屏蔽器,“我帮你屏蔽周围50米的无线信号,防止系统监测到异常数据流。”他的动作很快,屏蔽器的红灯依次亮起,在黑暗中连成一串小红点。
林默深吸一口气,将终端残片接入自己的设备。
屏幕上跳出熟悉的代码界面,绿色的光标在“政务路径演化数据库”几个字前闪烁。
他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是最后一步,成了,系统的预测模型会彻底陷入迷雾;败了,他们半年的努力都会被标记为“异常用户”,甚至可能被系统反向追踪。
“第一段密钥,发送。”他按下回车,残片的指示灯开始快速闪烁。
“第二段,发送。”周晓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某种奇异的平稳。
林默的终端屏幕突然弹出“权限验证中”的提示,进度条缓慢爬升。
他盯着时间显示:23:59:40——还有20秒。
“第三段,发送。”他的手指重重敲下,键盘发出清脆的响声。
进度条在23:59:55时跳到100%。
数据库的大门轰然洞开,林默看见成串的路径数据在眼前流动,像一条发着蓝光的河。
他快速输入伪造指令:“滨江路,历史通行量+200;反馈评分,平均4.9分。”“老城区小巷,通行量+150,评分4.8分。”
当最后一条指令发送完毕时,实验室的挂钟敲响了十二下。
林默瘫在转椅上,额头的汗顺着下巴滴在领口。
终端屏幕弹出“数据写入成功”的提示,他却不敢放松——系统需要至少两小时才能消化这些新数据,而在这两小时里,任何异常都可能暴露他们。
“该我了。”周晓冉的声音突然响起。
林默抬头,看见室友正打开用户路径共创平台,手指在任务发布栏快速输入。
他的影子被屏幕蓝光拉得很长,落在实验室的地面上,像道正在生长的裂痕。
“等系统明天早上更新模型时,”周晓冉按下发布键,“用户会收到新任务——‘发现一条你喜欢的冷门路线?分享并点赞,领50元优惠券’。”他转头看向林默,镜片后的目光里带着某种锐不可当的光,“到时候,它的预测模型里,会同时涌进我们伪造的官方数据、用户的反向行为,还有这些‘主动分享’的高反馈。”
林默望着他发亮的眼睛,突然想起三年前大学实验室里,周晓冉拆解第一台漏洞电脑时的表情。
那时他们是为了通过课程设计,现在,他们是为了让一个越来越聪明的系统,学会“看不懂”人类的选择。
终端屏幕的蓝光渐暗,实验室陷入半明半暗的寂静。
林默听见自己的心跳声逐渐平缓,而在看不见的数据流深处,那个正在生长的心理模型,已经吞下了第一口带着迷雾的“认知”。
它或许还没意识到,这些被刻意喂下的数据,正在它的预测逻辑里,种下一颗叫做“不确定”的种子。
而明天,当用户们点开手机里的优惠券任务时,这颗种子,会在系统的演化模块里,开出第一朵让它困惑的花。
实验室的挂钟刚敲过凌晨两点,林默的后颈还黏着未干的冷汗。
他盯着终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喉结动了动——半小时前周晓冉发布的“冷门路线分享”任务,此刻正以每分钟37条的速度被用户领取。
“用户A,退休教师,选择了绕江步道而非常走的菜市场近路。”周晓冉的指尖在键盘上跳跃,调出实时监控窗口,“系统推荐了原本的10分钟路线,但用户点了‘不感兴趣’,转而上传了25分钟的江景步道,附带五星评价。”他推了推眼镜,镜片上的蓝光随着屏幕闪烁,“自动反馈机制生效了——平台给这条路径打了4.9分,比系统预设的冷门路线评分高2.3分。”
林默的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转椅边缘的皮套。
他能听见自己太阳穴突突跳动的声音——三天前他们还在为0.1%的偏差率狂喜,现在系统的预测面板上,“高概率路径”的标签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
原本排在推荐首位的“中心菜市场 - 社区”路线,被突然冒出来的“滨江步道 - 社区”顶到了第三位。
“看这个。”周晓冉突然用鼠标框选了一组数据,“心理模型权重从78%降到了62%。”他的声音里带着点克制的兴奋,“系统在怀疑自己的用户画像——它原本认为‘退休群体更在意时间成本’,现在发现这个群体里有12%的人愿意多花15分钟换风景。”
林默凑近屏幕,看见“心理模型权重”的数字还在缓慢下滑。
他想起上周在便利店遇到的张阿姨,那个总被系统催着走最短路线的老人。
此刻张阿姨的用户画像里,“时间敏感”标签的颜色正从刺眼的红变成暧昧的橙。
“她昨天上传了滨江步道的照片。”他轻声说,喉咙发紧,“附带文字是‘风里有桂花香,比抢早市的烂菜叶强’。”
终端突然发出一声短促的提示音。
两人同时抬头,只见屏幕中央跳出新弹窗:“路径演化记忆模块中,首次出现‘用户行为模型失效’。”
林默的手指在键盘上悬了三秒,才轻轻点开详情。
滚动的代码里,“模型置信度”像被戳破的气球般往下掉,原本标注“99%可靠”的“中老年人路径偏好”,现在挂着“建议重新校准”的警告。
“它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了。”他低声说,尾音发颤。
周晓冉没接话。
他的食指抵着下嘴唇,盯着“用户行为预测偏差率”的数字——从0.1%到2.7%只用了两小时。
实验室的通风口传来轻微的嗡鸣,混着终端散热扇的声响,像某种倒计时。
“但我们也开始依赖它的混乱。”他突然开口,镜片后的目光变得锋利,“任务发布量每小时增长19%,用户上传的冷门路线里,有43%是我们预设的‘干扰项’。系统现在像个被塞进拼图的孩子,既想按旧模板拼,又被新碎片扰乱了思路。”
林默的手机在桌面震动。
他拿起来,是张阿姨发来的消息:“小默,系统今天给我推了滨江步道!虽然多走十分钟,但我拍了桂花给你看。”配图里,金黄的花串沾着晨露,在手机屏上亮得刺眼。
他喉咙突然发甜,想起三个月前系统刚上线时,张阿姨举着手机骂“这破玩意儿比我儿子还能管闲事”的样子。
“看这里。”周晓冉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恍惚。
林默抬头,看见室友正调出“路径推荐实时热力图”——原本代表高频路径的红色区域,被星星点点的蓝色(冷门路线)撕开了口子。
最显眼的是老城区那条狭窄的青石板巷,昨天还被系统标注“通行效率低”,此刻热度值已经超过了相邻的双向车道。
“用户b,程序员,平时95%走地铁。”周晓冉点击用户画像,“他今天上传了‘穿巷子听评弹’的路线,附带‘比地铁里的噪音强一万倍’的评价。自动反馈机制给了5分,现在系统把这条巷子的推荐权重提到了41%。”他的指尖在“推荐权重”数字上敲了敲,“有意思的是,系统开始调用政务数据库验证——我们伪造的‘月通行量300次’的数据,刚好能解释这个异常。”
喜欢次元之手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次元之手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