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斌的死,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投入本就不平静的湖面,在看似结案的表面下,激起了更深、更危险的暗涌。
针对楚啸天的审讯,果然如预料般陷入了泥潭。面对核心指控,楚啸天要么保持沉默,行使他的合法权利;要么将所有责任精准地推给已经“突发疾病逝世”的周承斌,以及几个早已安排好、此刻主动站出来承担部分“管理失职”或“违规操作”罪名的中层管理人员。
“关于‘青鸾’项目的技术来源和资金使用,都是周副区长(指周承斌)牵线搭桥,具体细节由项目团队执行,我本人并不直接过问。”
“跨境资金流动?那是财务部门按照所谓的‘行业惯例’和‘专家建议’进行的合规操作,如果有问题,也是下面的人理解偏差或操作失误。”
“至于什么‘普罗米修斯全球’、敏感技术转移?我从未听说过这家公司,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是别有用心者的构陷!”
他的律师团更是火力全开,不断就办案程序、证据链条的完整性提出各种专业性极强的质疑,甚至反过来指控办案单位受到“不当影响”,存在“先入为主”的预审倾向。他们提交了大量看似能证明楚啸天“勤勉尽责”、“合法经营”的表面证据,将水搅得越来越浑。
由于周承斌的死,许多关键的直接证据链断裂,而楚啸天事先的“清扫”工作又做得极为彻底,导致检方手中虽然掌握了不少间接证据和逻辑链条,但在形成足以钉死其核心重罪的“铁证”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楚啸天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和精心准备的法律壁垒,硬生生地将自己隔绝在了最后的审判之外,案件审理进程变得异常缓慢和艰难。
楚啸天阵营残存的力量并未停止活动。在网络上,一股为楚啸天“鸣冤”的声浪开始悄然兴起。他们将楚啸天塑造成“优秀企业家被构陷”、“资本原罪论的牺牲品”,将周承斌的死渲染成“灭口”,暗示背后有更大的黑手在操控,而余年团队则被描绘成被人利用、破坏经济发展的“打手”。
“证据不足迟迟无法定罪,难道不是说明楚啸天是被冤枉的吗?”
“周承斌死得不明不白,真相到底是什么?”
“一个兢兢业业的企业家倒下,背后是多少家庭的失业?”
这些混淆视听的言论,配合着对余年团队持续的污名化攻击:内部不和、暴力倾向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不明真相的公众判断,给办案单位也带来了不小的舆论压力。
安全屋内,气氛并未因楚啸天的落网而变得轻松。
“我们提交的核心证据,在法庭上被对方的律师层层解构,很多间接证据因为无法与死去的周承斌直接关联,证明力被大大削弱。”林晓揉着太阳穴,声音疲惫。她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对方的律师团是业内顶尖,每一场交锋都异常艰难。
程日星的官司也还在旷日持久地拖着,虽然真相不言自明,但法律程序上的消耗让他倍感憋屈。
苏晴则忙于应对网络上新一轮的舆论反扑,试图用事实澄清,但辟谣的速度永远赶不上造谣的传播。
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心的重建工作举步维艰。虽然楚啸天倒台,但之前被切断的合作关系、被冻结的资源,并未立刻恢复。许多机构和企业在观望,担心卷入后续可能存在的风波,或者忌惮楚啸天残余势力的报复。
“我们……我们好像打赢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改变。”程日星有些沮丧地说。
余年看着士气有些低落的团队,沉声道:“我们改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撕开了口子,让阳光照进了黑暗。楚啸天被送上审判席,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无论过程多么艰难。周承斌的死,恰恰证明了这潭水有多深,也证明了我们之前的斗争有多么必要和价值。”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依旧繁华的城市:“现在的僵局,是黑暗力量最后的顽抗。他们用程序拖延,用舆论混淆,用残存的影响力施压,就是想让我们知难而退,让这件事慢慢冷却,最终不了了之。”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但我们不能退。楚啸天的审判必须进行下去,哪怕过程再难。这不仅是为了给他个人定罪,更是为了厘清他背后那张网的运作模式,为了震慑那些还在暗处蠢蠢欲动的人。同时,中心必须重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正义的事业不会因打压而消亡,只会愈挫愈勇。”
“老周,”余年看向技术核心,“继续从外围入手,深挖楚啸天海外资产的转移路径,以及那些‘替罪羊’与核心圈的隐秘联系,寻找新的突破口。苏晴,舆论战不能停,但要更讲究策略,联合更多有公信力的媒体和学者,从法治精神、经济秩序重建的角度发声。林晓,顶住压力,把官司打好,每一份庭审记录都是对黑暗的揭露。日星,保护好大家,也保护好中心重建的火种。”
他的话语重新点燃了团队的斗志。是的,战斗远未结束,只是进入了更加考验耐心和韧性的相持阶段。
楚啸天在审讯室的沉默,周承斌不明不白的死亡,舆论场上的喧嚣,以及重建路上的重重阻碍……这一切都如同厚重的余烬,掩盖着尚未熄灭的火星。余年团队要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清理这些余烬,防止死灰复燃,同时,等待着下一个能将黑暗彻底照亮的机会。
僵局之中,暗流依旧汹涌。真正的胜利,不仅仅是扳倒一个人,更是要荡涤他赖以生存的那片土壤。这条路,注定漫长而崎岖。
喜欢明暗法则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明暗法则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