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成蹊”的伙伴网络初具规模,“桃源印记”的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订单如雪片般从四面八方飞来,慕名而来的考察团、寻求合作的商家络绎不绝。面对这汹涌的“盛名”,张维和联盟的核心成员们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他们深知,繁花似锦之下,若根基不固,终是镜花水月。当下的要务,不是急于扩张,而是沉下心来“沃土深耕”,将快速发展的动能,转化为持续发展的深厚底蕴。
张维在理事会上提出了“精耕三年”的战略构想:“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跑马圈地,而是精耕细作。未来三年,我们要把重心放在‘练内功’上,核心是四件事:标准体系化、人才梯队化、产品精细化、管理数字化。”
标准体系化被放在了首位。张维亲自挂帅,组建了“标准委员会”,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参与指导,目标是将联盟多年来积累的、散落在老师傅经验和操作规程里的“默会知识”,系统梳理、量化、固化为覆盖“种植-采收-加工-品控-服务”全链条的、可复制的标准体系。
“这片药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要达到多少?采收时叶片的最佳含水量是多少?熬制药膏时,温度曲线如何控制?这些都不能再凭‘感觉’,要有数据支撑,要形成标准作业程序(Sop)。”张维在标准启动会上强调。这项工作繁琐而艰巨,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实验验证和文字编纂。但一旦完成,将成为“桃源印记”最核心的竞争壁垒和知识资产。
人才梯队化是关键保障。随着老一代如福伯等逐渐退居二线,培养接班人迫在眉睫。联盟正式启动了“青蓝工程”,实行“导师制”,为每位核心骨干配备1-2名有潜力的年轻员工作为培养对象,制定详细的培养路径和考核标准。同时,与省里的职业院校合作开办“定制班”,定向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爱农村的新型“农人”。巧婶感慨:“以前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现在要变成系统化培养,虽然费劲,但长远看,这是让手艺能传下去的根基。”
产品精细化是直面市场的考验。面对日益多元和挑剔的市场需求,联盟不再满足于“有”和“好”,而是追求“精”和“特”。水生带领的市场部,建立了更精细的客户画像和需求分析系统,推动产品研发从“我们有什么卖什么”向“客户需要什么我们研发什么”转变。针对高端养生人群,开发了小批量、定制化的“秘境系列”产品;针对年轻白领,推出了便捷、高颜值的“轻养系列”;甚至探索与知名设计师合作,提升包装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张维提醒团队:“精细化不是盲目增加SKU,而是每一款产品都要有清晰的定位和过硬的品质支撑。”
管理数字化是提升效率的利器。联盟投入资金,升级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将财务、供应链、生产、销售、客户关系等模块打通,努力实现“数据驱动决策”。水生动情地说:“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系统能告诉我们,哪种产品在哪个区域卖得好,哪个环节存在浪费,让我们决策更精准、更高效。”当然,推行数字化也遇到了阻力,一些老员工不习惯操作电脑,联盟安排了专人辅导,确保平稳过渡。
“沃土深耕”的战略实施半年后,效果逐渐显现。标准体系的建立,使新员工培训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产品质量稳定性显着提升;“青蓝工程”培养的首批年轻骨干开始在关键岗位崭露头角;精细化产品获得了细分市场的高度认可;数字化管理让运营成本下降了5个百分点。
然而,深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标准化的推进,有时会与老师傅们的“手感”产生冲突;年轻员工的新想法,有时会挑战固有的工作模式;数字化系统偶尔的卡顿,也会引发抱怨。但张维始终保持着定力,他在一次内部总结会上说:“深耕,意味着要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了转型的阵痛。但我们今天每一分的深耕,都是为了明天能更加从容地应对风雨,更加自信地迎接未来。”
傍晚,张维漫步在标准化示范药田的田埂上,夕阳为整齐的田垄镀上一层金边。他俯身抓起一把黝黑的泥土,在指尖捻开,感受着其中蕴含的肥沃与生机。他深知,品牌如树,唯有根深,方能叶茂。眼前的这片沃土,以及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的人们,才是“桃源印记”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坚实的依靠。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深耕下去,必有回响。
喜欢我的桃源空间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我的桃源空间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