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荒日益严重,根据地的存粮几乎见底。陈征意识到,单靠节衣缩食和偶尔的缴获已经无法维持生存,必须立即开展大规模生产自救。
师部召开紧急会议,气氛凝重。各部门负责人汇报的情况一个比一个严峻:粮食储备仅够五天,药品几乎耗尽,伤病员数量持续增加...
“同志们,情况大家都清楚了。”陈征站起身,目光扫过每个人,“我们现在面临的选择很简单:要么坐以待毙,要么自己动手,生产自救!”
会场一阵骚动,有人质疑:“可是师长,现在春耕时节已过,就算马上播种,也要几个月后才能收获。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那就种生长周期短的作物!”陈征斩钉截铁,“南瓜、土豆、青菜,有什么种什么!同时组织捕鱼、打猎、采集,多管齐下!”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几处区域:“这些河滩地、山坡地,虽然贫瘠,但开垦出来总能有点收成。各部队划分区域,明天就开始开荒!”
会议结束后,命令迅速传达下去。起初,部分战士有抵触情绪——当兵是为了打鬼子,怎么变成种地了?
赵铁鹰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情绪,立即召集利刃小队开会。
“我知道有人想不通,”他开门见山,“觉得当兵的不是农民,种地丢人。那我问你们:饿着肚子能打鬼子吗?看着群众饿死能打鬼子吗?”
队员们沉默不语。
“高队长牺牲前最后惦记的是什么?”赵铁鹰声音低沉,“是粮食!是群众的温饱!现在我们有机会自己生产粮食,有什么理由不做?”
小陈第一个站起来:“队长说得对!咱们当兵的不就是为了保护老百姓吗?现在老百姓没饭吃,咱们就得想办法!”
孙猛也表态:“不就是种地吗?老子当兵前也是庄稼汉,抡锄头不比抡枪差!”
思想统一后,利刃小队率先行动起来。第二天拂晓,他们就带着工具来到分配的区域——一片贫瘠的河滩地。
“这地能种出东西吗?”小陈看着满是石块的滩涂,有些怀疑。
赵铁鹰抓起一把土:“石头多就捡出来,土薄就担土肥。事在人为!”
战士们分成几组:一组清理石块,一组挖掘排水沟,一组到远处山林里收集腐殖土当肥料。没有耕牛,人就拉犁;没有农具,就用刺刀、铁锹代替。
消息传开,群众深受感动。老王带着王家村的村民赶来帮忙:“同志们歇歇,这活我们熟!”
赵铁鹰抹了把汗:“王叔,你们也困难,还是我们来吧。”
“这话说的!”老王不乐意了,“你们为谁辛苦为谁忙?还不是为我们老百姓!大家一起干,力量大!”
军民合力,效率大增。不到三天,一片十亩左右的河滩地被开垦出来,整整齐齐地分成畦垄。
“种子来了!”这时,后勤处长带着几个战士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捧着几个小布袋,“这是能找的所有种子了,都是生长周期短的。”
赵铁鹰接过种子,心情复杂——这些种子太珍贵了,几乎决定着很多人的生死。
“小心着种,”他叮嘱负责播种的战士,“一粒都不能浪费!”
与此同时,其他部队也在各自区域开展生产。有的开垦山坡地,有的修复被战争破坏的农田,有的组织捕鱼队下河捕捞。
陈征亲自带头,在师部附近开垦一小块菜地。每天清晨,人们都能看到他在菜地里忙碌的身影。
“师长,这些活让我们来就行。”参谋劝他。
陈征摇头:“官兵一致,不是嘴上说说。我种地不只是为了收获,更是做个表率。”
在他的带动下,各级指挥员都投身生产运动。整个根据地掀起了一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生产热潮。
军工人员也行动起来。张振国带领工人们改造工具,用报废的枪管制作锄头,用弹壳制作浇水壶,甚至尝试制造简易的灌溉设备。
“咱们是兵工厂,但现在是特殊时期,什么都得干!”张振国说着,亲自抡起锤子打铁。
最令人感动的是群众的自发行动。看到八路军战士为他们如此辛苦,村民们把最后珍藏的种子拿出来,主动传授种植经验;老人们组织起来,负责照看庄稼;孩子们则组成巡逻队,驱赶偷食的鸟雀。
一天,小陈发现几个孩子蹲在菜地旁,小心翼翼地把捉到的虫子放进小罐子里。
“你们这是干什么呢?”小陈好奇地问。
最大的孩子认真回答:“虫子吃菜叶子,我们捉了喂鸡。鸡生了蛋,给八路军叔叔补身体!”
小陈顿时眼眶发热。在这些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他们却早早懂得了付出与奉献。
生产运动开展十天后,第一批速生蔬菜开始收获。虽然产量有限,但那些绿油油的青菜却给了人们巨大的希望。
炊事班用新收获的蔬菜熬了一大锅菜汤,每人分到一小碗。那碗几乎没有油星的清汤,在大家口中却胜过任何山珍海味。
“自己种出来的,就是香!”孙猛喝着菜汤,感慨地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军民共同努力下,一些被战争破坏的水利设施得到修复,灌溉条件改善;禽畜养殖也开始恢复,虽然规模很小,但总算有了盼头。
赵铁鹰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收获第一批青菜。虽然每人只能分到几片叶子,但大家吃得格外香甜。群众送来三只小鸡,说是等鸡生了蛋给伤病员补身体。这种军民一家的情谊,是我们能够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生产自救运动不仅缓解了粮食危机,更重要的是提振了士气。看着自己亲手种植的庄稼一天天生长,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天傍晚,陈征视察利刃小队的开垦地。看着绿油油的菜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他感慨道:“这就是南泥湾精神的缩影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赵铁鹰点头:“是啊师长。通过这些天的劳动,同志们更加理解了为什么而战——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也让我们自己,能过上不再挨饿的日子。”
“说得对!”陈征拍拍他的肩,“生存是第一要务,但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等打跑了鬼子,我们要在这片土地上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人人有饭吃、有衣穿的新中国!”
这番话让所有听到的人都心潮澎湃。生产自救不再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饥饿,更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夜幕降临,战士们轮流在田边值守,既防敌人破坏,也防野兽糟蹋庄稼。星空下,那些嫩绿的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许诺着一个不再饥饿的未来。
生产自救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虽然粮食危机尚未完全解除,但希望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军民团结一心,用双手开创生路,等待着丰收的季节到来。
喜欢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