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朝后,崇祯回到东暖阁,并宣内阁五人前来议政。
内阁大臣鱼贯而入,满面愁容的行礼道:“臣等,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东暖阁内,银丝炭噼啪作响,却难以驱散众人脸上,凝结的愁容与肃穆。
崇祯的目光,落在首辅刘宇亮身上,关于此人,前世并无太多记忆。
只是隐约记得,他是个天主教徒,并不反对他人有信仰,只是在穿越者黄伟看来。
这些跨海而来的,红夷的传教士,多半是冲着《永乐大典》,这等瑰宝而来的窃贼。
崇祯收敛心神,直入主题道:“如今鞑子破关,肆虐京畿,各位爱卿,有何退敌良策?”
东暖阁内一片寂静,除了银丝炭的‘噼啪’声,还有众人的呼吸声,也都清晰可闻。
刘宇亮见无人出声,只得硬着头皮,起身拱手道:“陛下,臣刘宇亮。”
“自愿请旨离京,亲赴保定等地,总督天下各路勤王兵马,望陛下圣裁!”
崇祯闭上眼,脑中闪过关于此人的零星评价。片刻后,崇祯睁眼道:“准啦!”
不待其他人反应,崇祯继续道:“但是京师乃,大明之根基所在,朕绝不允许它有失。”
“着兵部,立即调卢象升,及其麾下‘天雄军’,即刻回防京师!”
他之所以急着调回卢象升,是因为那段刺痛的历史记忆——就在一个多月后。
这位绝对忠于大明,勇冠三军的军事统帅,会因高起潜的掣肘,弹尽粮绝外无援兵。
向建奴发起决死冲锋,战死于今河北巨鹿!如今,一切都还来得及!
崇祯稍作停顿,思路愈发清晰道:“另,调山海关防线关宁铁骑三万,火速入京勤王!”
“此外,如今流寇李自成,已被曹变蛟赶入商洛山,暂不足为虑。”
“传朕圣命,暂停对李自成的围剿,调曹变蛟部秦兵,即刻返京不得有误!”
“再传令高起潜,提调驻守鸡泽的,三万募军移防高阳。其本人火速入京见朕!”
此刻的崇祯,思路显得异常清晰,这一连串的调令,其目的只有一个:
集中精锐,应对眼前这场足以让大明,流干最后一滴血的——“戊寅之变”!
此时,阁臣程国祥面露难色,起身奏道:“陛下,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今遭大旱。”
“蝗灾又紧随其后,尤其是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几近颗粒无收,急需朝廷拨款赈济啊!”
想起这场,将持续数年的可怕天灾,崇祯便感到一阵无力。
崇祯揉了揉眉心,叹息一声无奈道:“唉!传旨河南巡抚,即刻开仓放粮,广设粥棚。”
“每日至少供米粥一顿,用以赈灾的米粥,必须能立筷而不倒!”
讨论完灾情,目光扫过众臣,抛出个惊天决定道:“朕,欲御驾亲征,诸卿以为如何?”
五位阁臣被吓得魂都飞了,齐刷刷跪倒在地,连声劝阻道:“陛下,万万不可呀!”
同时,旁边四位内阁辅臣,拼命朝刘宇亮使眼色,示意其出言劝阻陛下。
刘宇亮只得硬着头道:“陛下,万乘之尊岂可轻涉险地?岂不闻当年英宗皇帝……”
崇祯抬手打断刘宇亮,语气透着凝重道:“朕知道!但此次鞑子入关。”
“若不能将其雷霆击溃,大明的根基必将动摇!乃至,有可能会亡国灭种!”
阁臣们面面相觑,脸上满是不解,在几人看来,大明虽逢时艰,但远未到亡国的地步。
他们又怎能理解,眼前这位皇帝,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车轮正逐渐划向深渊!
崇祯深深呼出一口浊气,定了定神道:“诸位爱卿,不必再劝!”
“太子留守京城,若是……朕真有个万一,尔等便辅佐太子南迁,定要延续大明国祚!”
崇祯的目光投向程国祥,又看向其他几人恳切道:“此次亲征,后勤粮草便是命脉。”
“望诸位精诚合作,若有人拖了朕的后腿,朕归来之日定严惩不贷!”
“当然,此战所需之粮草,若是督办得漂亮,朕也绝不会吝啬封赏!诸位可曾明白?”
见皇帝心意已决,众阁臣只得叩首领命,心事重重地退了出去。
内阁会议一散,崇祯立刻命王承恩,将大明堪舆全图,挂在旁边的木架上。
崇祯站起身,踱步至堪舆图前,目光死死盯住两个点——墙子岭与青山口。
根据记忆,再考虑到兵力问题,墙子岭只能暂时不管,但青山口必须夺回并死守!
方能完成关门打狗,否则此次围剿建奴,便成了贻笑天下的笑柄。
据史料记载,建奴正是由此破关,兵锋直指良乡、涿州,进而围困高阳……
必须派一员大将,去堵住这个口子。而且,这注定会是一场,惨烈的夺关阻击战。
崇祯本意派洪承畴前往,但想到此人日后名列《贰臣传》,心里便是一阵膈应。
虽知其能力出众,投降亦是事出有因,但将如此重任托付给他,终究难以完全放心。
“唉……!”崇祯暗自长叹一声,想要真正复兴大明,短期内可真难。
当务之急,是粉碎此次建奴的劫掠,否则山东济南,被屠灭全城的惨剧恐难避免。
崇祯重新回到御桌前,提起圭笔紧锁眉头,继续完善庞大的救国计划。
内政、军事、民生、科技……千头万绪,仅是想想,崇祯都感觉浑身刺挠。
不自觉伸手挠头,却碰到头上的乌纱翼善冠。难道这便是,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吗?
不知过了多久,王承恩轻步上前道:“皇爷,孙传庭、洪承畴已在殿外候旨。”
崇祯放下圭笔,抬首道:“宣。”
二人快步走入暖阁内,恭敬的行了跪拜大礼,崇祯绕过龙案,亲手将二人扶起。
这突如其来的礼遇,让孙、洪二人受宠若惊,一时不知皇帝用意。
崇祯并未理会二人,转头看向王承恩,吩咐道:“去,传御医。”
王承恩一愣,虽不明所以,还是立刻领命而去。
崇祯回到龙案后,一边书写一边等待。暖阁内炭火噼啪作响,气氛甚是微妙。
很快,御医匆匆赶到,行礼后正欲上前,为皇帝请脉。
崇祯抬手阻止,指向一旁的孙传庭,语气平和道:“给孙侍郎,瞧瞧他的耳疾。”
喜欢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