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像车间传送带上的饲料,看似缓慢,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又一个月的循环。厂区宣传栏贴出了通知,要求各科室、车间班组在月底前完成本月工作总结,并召开班组会议进行汇报。对于吴普同这样的新人来说,这是入职以来的第一次正式“考核”,无关工资,却关乎在领导眼中的印象,甚至可能隐约关系到未来那些看不见的机会。
通知是班长在班前会上宣读的,语气很平常,仿佛这只是每月例行的公事。但吴普同心里却咯噔一下。总结?怎么写?他只知道每天巡检、记录参数、跟着赵师傅处理异常,这些琐碎的日常,如何能汇聚成一份像样的、写在纸面上的报告?
接下来的两天,这项工作成了他心头沉甸甸的石头。下班后,他不再像往常那样倒头就睡或者和马雪艳打电话闲聊,而是趴在宿舍那张摇晃的木桌上,铺开几张从仓库领来的方格稿纸,拧开钢笔,却久久无法落下第一个字。
灯光昏黄,映照着他蹙紧的眉头。他回忆着这一个月的工作:熟悉了二科的整体流程,基本能独立操作制粒机和相关辅助设备,在赵师傅指导下处理过几次小的设备异常,比如那次环模轻微堵塞和传送带跑偏……但这些事情,似乎都太小,太琐碎了,不值一提。他试图回想有没有什么“突出贡献”或者“技术创新”,结果是一片空白。他甚至偷偷去问了比他还晚来几天的另一个学徒工,对方也是一脸茫然:“随便写写呗,不就那些事?”
最终,他决定采用最笨拙但也最稳妥的方式——罗列。他像记流水账一样,开始书写:
《个人月度工作总结》
汇报人:吴普同(生产二科工艺员)
时间:xxxx年x月
一、本月主要工作内容:
1. 在赵铁牛师傅指导下,深入学习并熟悉生产二科(制粒包装车间)全套生产工艺流程,包括熟化、制粒、冷却、筛分及包装。
2. 能够独立进行车间日常巡检,按时、准确记录各关键设备运行参数(如熟化温度、制粒机电流、冷却风量等)。
3. 初步掌握制粒机、冷却器、分级筛等主要设备的启停操作及简单异常判断(如通过观察颗粒成型、倾听设备异响等)。
4. 参与处理设备小异常x次(如清理环模堵塞、调整传送带等)。
5.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二、学习与体会:
通过本月的工作,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重要性。认识到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设备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感谢赵师傅的悉心指导和班组同事的帮助。
三、不足之处与展望:
对某些复杂故障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仍有欠缺,理论知识有待进一步联系实际。下月将继续努力学习,提升技能,争取更好完成工作任务。
他写写停停,涂涂改改,感觉每一个字都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尤其是“学习与体会”和“不足之处”部分,他绞尽脑汁,也只能写出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他对照着脑海里张卫平那严谨到刻板的风格,试图让自己的文字也显得更“专业”一些,却总觉得画虎不成反类犬。写完最后一句,他长长舒了口气,像是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但看着那布满修改痕迹、不过一页多点的稿纸,心里却没有丝毫轻松,反而充满了不确定——这样写,行吗?
班组会议安排在周五下午,临近下班的时候。地点就在车间一角用隔板临时围出来的小会议室里,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饲料粉末和机油味。二科的科长、几个班组长、以及包括吴普同在内的七八个工艺员和骨干操作工参加了会议。气氛不算严肃,但也绝非轻松。
科长姓陈,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头发梳得整齐,穿着蓝色的厂服,坐在主位,面前放着笔记本。他先简单总结了一下本月二科整体的生产情况、产量完成、质量指标和能耗情况,表扬了产量创新高的班组,也点名批评了某个因操作失误导致小批量产品返工的案例。
然后,轮到了个人汇报。按照资历,从老到新。几个老师傅的汇报言简意赅,甚至有些粗粝。
“我这个月,没啥好说的,设备正常,产量达标,就是三号制粒机轴承有点杂音,已经报修了。”一位老师傅嘬着烟屁股(虽然墙上贴着禁止吸烟),言简意赅。
“我带小吴,这小子还行,肯学,手脚也勤快。”赵师傅提到吴普同时,就这么一句,算是带过了。
很快就轮到了吴普同。当陈科长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时,吴普同感觉心脏猛地收缩了一下,血液似乎瞬间涌向了头部,耳朵里开始嗡嗡作响。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拿起那张被他攥得有些发皱的稿纸,站了起来。
“科……科长,各位师傅,我汇报一下我这个月的工作……”他的声音出口,带着自己都能察觉到的颤抖和干涩,远不如在机器旁和赵师傅交流时那么自然。他低下头,眼睛紧紧盯着稿纸,开始照本宣科地念。
“……深入学习并熟悉生产二科全套生产工艺流程……”他念着这些自己写出来的、此刻听起来却异常别扭和官方的词语,感觉脸上有些发烫。会议室里很安静,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在回荡,这让他更加紧张。他能感觉到几位老师傅的目光落在他身上,那目光似乎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或许是宽容,或许是不以为然。
当他念到“参与处理设备小异常x次”时,陈科长忽然开口打断了他,语气平和但带着追问的意味:“小吴,你说参与处理设备小异常,具体是哪几次?你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做了些什么?是独立判断还是协助?”
“啊?”吴普同猛地抬起头,脑子瞬间一片空白。稿纸上只写了“x次”,他根本没准备具体事例!他张了张嘴,喉咙发紧,一时竟说不出话来。他慌乱地看向赵师傅。
赵师傅皱了皱眉,开口替他解围:“就是月初那次环模堵了,他帮着清理了;还有月中传送带跑偏,我让他去调的。主要是跟着看,动手学习。”
“哦。”陈科长点了点头,在本子上记了点什么,然后看向吴普同,目光似乎锐利了些,“小吴,写总结,尤其是涉及具体工作,要尽量具体、实在。参与了就是参与了,独立完成就是独立完成,协助就是协助。这能反映出你的成长阶段和实际能力。光写‘参与处理’,太模糊。”
吴普同脸上火辣辣的,连忙点头:“是,是,科长,我记住了。”他感觉自己后背已经冒汗了。
接下来的汇报,他念得更加磕磕绊绊,几乎不敢抬头。等到终于念完最后一句“争取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时,他感觉像是跑完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浑身虚脱,赶紧坐了下来,心脏还在砰砰直跳。
陈科长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在他的汇报结束后,简单点评了几句:“吴普同同志刚来,态度是认真的,学习也努力。总结写得比较……规范,但以后要注意,多写具体事例,多谈自己的真实思考和遇到的问题。书面表达和口头汇报,都是工作能力的一部分,需要锻炼。”
后面其他几个年轻同事的汇报,吴普同几乎没听进去。他沉浸在一种混合着羞愧、挫败和反思的情绪里。他原以为把工作做好就行了,没想到,如何“说”出来、“写”出来,竟然也如此重要,甚至可能比埋头苦干更能让领导了解你。张卫平能被调去生管科,是不是也因为他那种严谨、条理清晰的表达方式更符合管理岗位的要求?而自己刚才的表现,简直像个小学生。
会议结束后,众人散去。赵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依旧粗声粗气,但带着安慰:“没事,第一次都这样。陈科长说得对,以后多注意就行。干活是基础,但也得学会‘说道’。走吧,下班。”
晚上,吴普同给马雪艳打电话,语气低落地说起了今天总结汇报的“糗事”。
“……感觉自己像个傻子,话都说不利索。写的总结也干巴巴的,被科长点名了。”
电话那头的马雪艳轻声笑了起来,安慰道:“哎呀,这有什么呀!谁还没个第一次?我们这边也要写工作日志,刚开始我也可头疼了,不知道写什么。慢慢来嘛,下次你就知道该怎么写了。至少你们科长还给你点评了,说明重视你呀。”
听着马雪艳温柔的声音,吴普同的心情稍微好转了一些。但他知道,这次经历给他敲响了一记警钟。在现代化的工厂里,专业技能是硬通货,但沟通表达能力,尤其是书面的和正式场合的口头汇报能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你打开那扇通往更多机会和认可的大门。
他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上那盏昏黄的灯泡,暗暗下定决心。下次的月度总结,他一定要提前准备,不仅要罗列工作,更要写出具体案例,写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哪怕那些思考还很稚嫩。他也要试着在班组会上,能够更从容、更清晰地表达自己。
这第一次月度总结,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他在职业化道路上除了技能之外的又一短板。前路漫漫,他需要学习和补课的,还有很多很多。而这次带着挫败感的经历,无疑成为了他意识觉醒和主动寻求改变的一个重要节点。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会操作机器的“工”,开始向着一个需要全面能力的“员”迈出了笨拙而必要的一步。
《凡人吴普同》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凡人吴普同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