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凌云返回朱日和的途中,神色一直沉稳中带着一抹罕见的轻快。
虽然已经是深夜,军用直升机飞行在云层之间,舱内光线昏暗,他却毫无倦意,坐在座位上翻着从现场带回的技术资料和演示视频。那些无人机被一束无形力量打得坠落如雨的画面,一帧帧重复播放,像某种将战术幻想照进现实的奇迹。
他打开加密终端,编辑起一封电文,收件人是国防科技与装备部的总调度组,以及总参演训部的指挥协调室。
邮件前半部分条理清晰,详细列出了伍思辰研发的“高功率微波武器”的作战原理、部署方式、适用场景和演示结果。他以军人视角总结道:
“该武器具备不依赖弹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多波次蜂群打击任务的能力,特别适用于边境反侦察、战区电子压制、战术集群护卫等复杂场景,可极大弥补目前现役部队在无人蜂群应对体系上的空白。”
末尾,他斟酌了数秒,最终补上一句——
“建议列为紧急装备引入项目,优先列装精锐部队,越快越好,将极大提高我军电子域作战纵深。”
署名是:朱日和合成营营长戚凌云
电文发送仅十分钟,朱日和后勤指挥中心便接到了来自总装备部的确认回电,内容简短:
“戚营长建议已收到,中央指挥链路已立项议论,感谢提供第一手试验情报。”
而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国防部电子对抗专项小组会议室内,凌晨两点仍灯火通明。多名着军装的少将正围在大屏幕前,重放演示视频,翻阅技术报告,背景墙上用红字打着会议主题:
“关于‘微波武器系统’列装提案紧急磋议”
其中一位电子战专家语气凝重地说:“这不是未来武器,这是当前战术的重构核心。”
另一人点头:“而且不是西方标准化武器体系,它是我们自己的思路。蜂群系统有了矛,必须配上盾。”
短短两个小时内,讨论稿草案就被送到了负责战略军工合作的指挥单位,会议最后决议:
“立即派出装备部、电子战部与采购部联合代表团,与研发方伍思辰进行面对面评估,并就列装达成意向。”
翌日清晨,魔都还笼罩在夜雨过后的湿润晨雾之中。街道两旁的行道树低垂着枝条,厂区门口还挂着未干的水珠。而在伍思辰工厂的北门口,一辆没有车牌的墨绿色军用商务车悄然驶入,车头玻璃角落贴着军区特别通行证,车身并不高调,却稳重中自带威压。
大门岗亭内的安保人员尚未完全清醒,就看到车窗摇下,一名身着笔挺军装、胸口挂有三道军徽标识的中年军官递出军方接洽函件,口气平和却毫无可拒之意。
不到一分钟,消息传进厂区。
研发楼三层,助理虞云瑶捧着早餐盒小跑进来,还一边揉着困倦的眼睛:“昨晚才测试完,今天他们就杀过来了?”
伍思辰刚从实验室出来,穿着那件已经沾了不少机油和微波烧痕的灰色实验服,头发还有些乱。他下楼途中顺手拿了块手帕擦了擦护目镜,站在窗边看着那辆车缓缓停稳,几名军方代表从车上下来、神情肃然地扫视整个厂区布局。
他望了一眼天边刚泛起的晨光,又低头看了眼自己因长夜奋战而略显疲惫的双手,忽而轻轻一笑,自语了一句:
“看来,这面盾,要出征了。”
会议安排得非常简洁,没有欢迎词,没有套话,连厂区导览都被省略了。几名军方采购负责人直接步入主控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
他们带着正式采购文书,附有任务编号、装备型号预案、预算额度建议及计划列装路径。
本意是从伍思辰手中采购首批原型设备,随后逐步扩展产能,走合作量产道路。
但还没等他们说完计划书的第一个章节,伍思辰就抬手打断了。
他将一块黑色金属外壳的U盘缓缓放在桌上,随即又拉出一叠厚实的纸质资料。封面是略显老式的军工档案格式,用黑色碳素笔一笔一画地写着几个字:“高功率微波武器设计总稿·第一代”。
资料纸页微微翘起,边角还残留着模型测试时留下的热印痕迹和手写标注的油渍,透着一种实打实干出来的现场味道。
伍思辰站着没动,语气却像风过大地那样平静:“我不打算卖设备。”
他扫视了一眼在座的几名军方代表,他们刚从皮包里取出采购评估表与合同模版,一听这话,手顿时一僵,眼神纷纷投向他。
“我要的,是你们自己做出来。”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
桌对面,那名戴着金边军用眼镜的少将下意识推了推镜框,轻轻皱眉。另一位穿技术军服的电子作战专家本能地翻了翻手上的资料,仿佛还在确认自己是否听错了。
伍思辰终于坐下了,背影贴着那把看似普通却他经常用来“打代码”的转椅,双手轻叠放在桌上,语气未变,但气场却明显压下来了几分:
“里面是全套技术文案——雷达适配接口、电源调控、冷却模组配置、磁控管稳定算法,包括我们试制时踩过的所有坑。我不怕你们照着做,只怕你们怕摔跤。我连参数波动的最极限值都一一注了出来,不是怕你们失败,是希望你们能迅速补齐差距。”
“该我交的部分,我交了。下一步,要你们自己走。”
他顿了顿,目光深了几分,那是工程师对祖国未来战场的洞察,也是一个技术者最冷静的忠诚。
“这不是一门商品。”他缓缓道,“它是一件应该被锻造成战略常规的一环,是国家该有的利器,是未来战场不该空白的防线。”
他望着对面军官们的眼睛,说得很慢,却极稳:
“我能做第一步。但第二步以后,该由你们接过去。”
“国家安定,我才能安心活在这片土地上;国泰,我这家工厂,我手底下这几百号人,才能安。”
这句话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没有红脸膛的热血口号,却像一块沉铁,稳稳地压在屋内众人的胸口。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重量——是责任,是传承,更是一种必须接住的信任。
几秒钟沉默后,坐在正中间的那名中年军官缓缓起身。他是整个代表团的首席联络官,三颗金星在肩章上熠熠生辉。此刻他的动作格外庄重,腰板笔直,整个人仿佛站成了一根矗立在风中的军旗。
他深深看了伍思辰一眼,没有多说一个字,只是一个标准军礼,干净、坚定、没有一丝迟疑。
“伍先生,您的信任,我们铭记。”
随着他的一声轻语,会议桌两侧的几位军方代表纷纷起身,同样敬礼。
他将那份采购文书轻轻收起,放回公文包中,“您的东西,我们照收。但我们不能让英雄吃亏。”
“此事将以上级审批形式处理,技术资料全额收购,价格一个亿,这是我们制度所能做到的最尊重,也请您务必收下。”
伍思辰略显错愕,随即露出一丝无奈笑意。
“好吧,那我就当,是你们给我厂里兄弟们的补贴。”
屋里响起一阵轻笑,氛围不再拘谨,却比任何合同签字都要庄重得多。
这份合同从未公开,但那台微波武器原型机的原始编号与技术说明,却悄然成为之后数年里,大夏电子战兵种编制中,反制无人机的起点。
一场属于新时代战争的“电”与“波”的较量,自此开始落地成形。
喜欢我为国家献科技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我为国家献科技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