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伍思辰编写并下发的J35专项技术手册分批送达神剑基地各小组,每位项目组成员的办公桌上都多出了一摞密密麻麻的文档。
手册第一页,就写着一句话:
“面向未来舰载空战的终极答案,不在模仿中诞生,而在跨代创新中铸成。”
这句话瞬间点燃了整个项目组的心。
设计部首先被炸醒。他们摊开那份一体化气动与维护设计方案图纸,满眼不可思议。
“这是……自动隐身封装框架?!”
“这缝隙设计,居然能自动吸附密封?不需要人工胶封?”
“还内嵌了复合隔离涂层层级,能维持隐身特性同时抗腐蚀?!”
维护组听得两眼发光:“这不就代表我们以后检修不用三天打磨五天贴膜了?”
系统集成部那边,研究着雷达与光电系统融合的线路图,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这数据链……多频融合,还有AI协同识别接口?这简直就是五代半的配置!”
“这抗干扰设计太激进了,简直像是给电子对抗量身打造的。”
“这完全不是给现在设计的,是给三年后的战场预研的!”
而结构部工程师拿到起落架方案时,一个个眼睛瞪得老大。
“合金材料全换了?居然敢用碳纤+高温陶瓷混编?!”
“这承压模型也太凶了,冲击强度比J15高了一倍不止!”
“居然直接按照电磁弹射回收峰值标准来的,这不是滑跃舰载机,这是特种弹射战斗机啊!”
“你看这机体结构设计,全舰载环境适配,还有……居然还有应急自检自修模块?”
然而让所有人真正陷入“技术癫狂”的,是最后一项:
——适配J35的变循环发动机设计图。
工程热力组和推进小组,直接集体炸了窝。
“这真的是……能做的吗?”
“多状态气流调节+可变旁通比+加力段后滑移通道?”
“理论上能做到巡航省油、机动猛、隐身低红外……这不就是梦想中的三态一体发动机?”
“还有反热辐射喷口?推力矢量舵板组装起来不炸吗?”
没人敢说自己能一下吃透,但所有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学、开始算、开始模拟、开始建模。
神剑基地,那天晚上彻夜未眠。
仿佛一夜之间,这座原本以严肃科研和三班倒闻名的军事科研重地,彻底变成了一所超现实的未来高校。不同的是,这里的讲师不是常规高校里的副教授、院士,而是一个带着“未来感”的年轻男人——伍思辰。
而这位“未来空天系穿越回来的讲师”,讲的也不是教材上写满了参考文献的旧内容,而是充满前瞻性、现实却又超出认知边界的未来答案。他给出的技术手册、ppt简报、结构图纸,每一页都像是来自十年以后的国防前线,不但“管用”,而且“提前”。
有人坐在食堂边吃泡面边感慨:“你说这要不是在基地,我都以为咱这是穿越了。”
旁边同事抬头接道:“那还真有可能,伍总不就像从星际舰队退役回来的嘛,他想的是三代战机之后的四代半,我们刚想明白怎么让J15多飞五公里。”
再旁边有人打趣:“以后项目总结汇报,mVp肯定是伍总,我们呢,全是‘伍狗躺赢小组成员’。”
更有搞气动设计的小姑娘一边拿着红笔在进气道设计图上圈圈点点,一边笑着说:“他太懂了,他知道我们哪里不懂,每次开会讲完都要加句‘你们先别急,我有参考图’。上次我困得要死,听他讲S型进气道的时候都能立刻清醒。”
这些调侃和玩笑在夜色中传来,却没有一丝真正的懈怠。
会议室灯火通明,仿真平台通宵不歇,白板上一行行新的公式被反复擦写,模拟飞行器在跑道上加速、减速、弹射、回收……每一个项目组的成员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尽所有脑细胞,拼命追赶那个“未来的答案”。
偶尔,有年轻工程师悄悄看了眼时间——凌晨三点。
他揉揉眼睛,继续低头敲代码:“不能掉队,伍总都走在前头了,我们得跟上。”
那一夜之后,神剑基地的考勤表全乱了套。
所有人都变成了“自愿加班不打卡战士”。
甚至有人贴出了调侃的公告:
“本科研单位自即日起取消‘上下班’概念,一切以‘伍总今天发布了新资料没?’为节奏参考。”
有人开玩笑地说:
“只要伍总还在,我们就不怕不会。”
“他考虑的是,未来,我们做的,当下。”
“就是这种感觉,统筹全局的伍总要考虑的就很多了,我们只需要疯狂学习就好了!”
“以后项目进度一结算,伍总得了mVp,我们全是躺赢狗!”
那天晚上,神剑基地彻夜未眠。
灯光从机库一路亮到设计楼,再从发动机试验间蔓延到结构仿真室。连带着食堂、资料室、宿舍楼,全都像被点燃了一样,映出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热血的战斗。
一个外形剽悍的结构组小伙子,趴在装满了cAd图纸的桌面上,呼吸平稳地睡着了。额头下压着那份“电磁弹射冲击力分布计算图”,旁边还有他用圆珠笔胡乱写下的一个公式推演。后勤人员见状,轻手轻脚地将他抱到旁边休息间,盖上干净的厚被,甚至还给他贴了一片醒脑贴在额角——仿佛守护士兵的医护兵一样默契而无言。
不远处的模拟仓传来持续运转的电流声。程序员小组的几位成员还坐在电脑前,眼神血红,身边一摞空的功能饮料罐。屏幕上,J35的飞行数据模拟图不断刷新,变循环发动机推力响应图线反复调整,刚找到一点突破口,就听“咕噜噜”几声——肚子叫了。
“走,吃泡面去。”一人站起,却刚拿起碗,就被后勤组强制劝退。
“今天不许吃泡面,特批晚餐已经安排,谁敢再吃泡面,我们后厨要哭了。”
很快,一份份色香味俱全的热腾腾盒饭被送到每一位还在岗位上的工程师面前,什么红烧牛腩、豉香排骨、清蒸鲈鱼、软糯小米粥,一应俱全,就连小菜都配得精致。
“这……也太丰富了,比我在家里吃的都好!”
“喜欢吃就多吃点!”后勤大姐拍了拍大厨的肩膀,“他今晚上的是‘为国铸剑加班灶’。”
测试部那边的白板已经写满一整面墙,从“低温盐雾腐蚀环境下隐身涂层厚度变化”到“高强热震涂料瞬态扩散模型”,足足列出了三十六种材料试验模型。白板下,一名戴眼镜的工程师抱着图纸打瞌睡,手里还攥着一支已经写秃了的中性笔。
后勤员蹲下来替他扶正肩膀,顺手塞了瓶乳酸菌饮料,还留下一张小纸条:“别忘了明早7点换新一轮试验参数,加油,天才。”
天花板上空调在呼呼地转,地板上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会议室里还有人在激辩起落架复位角度的临界值,发报台在默默发送数据到远程测试场,卫星数据回传部门还在对比夜间航电仿真效率曲线。
这一夜,神剑基地就像一台巨大的、温暖的机器——每一个人都是齿轮,但在一起时,就能发出撼动时代的轰鸣。
外人不懂他们为什么疯。
可基地的每一个人都清楚:
他们做的,不只是飞机。
他们在为未来铸造信念,为大夏打磨“不可替代”的长空利剑。
而墙角那张已经发黄的“项目任务表”上,被人用马克笔写了一句话:
“这不是一架战斗机,而是我们写给世界的回信。”
喜欢我为国家献科技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我为国家献科技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