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康的“大义灭亲”,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本已波涛汹涌的汉东舆论场,激起了千层浪。
一时间,关于他“铁面无私”、“壮士断腕”的讨论甚嚣尘上。
他用一场堪称完美的政治表演,暂时将自己从欧阳菁案的泥潭中抽离出来,试图以一个悲情的、被家庭拖累的改革者形象,换取喘息之机。
他以为,自己已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可以重新布局,徐图反击。
然而,他低估了祁同伟的决心,更低估了他那重生归来后,对时机和节奏的、近乎野兽般的精准掌控。
就在李达康试图通过“切割”自保,将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不幸”的家庭生活上时,祁同伟的第二轮攻击,已经悄无声息地、从一个完全出乎他意料的角度,接踵而至。
这一次,祁同伟选择的战场,是舆论。
他要用人民的口水,将李达康那座刚刚修补好的政治堤坝,彻底冲垮。
……
汉东省委宣传部,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
新任的常务副部长,一位根正苗红的汉大系笔杆子,接到了一个来自省公安厅厅长办公室的、不显山不露水的电话。
电话里,祁同伟的秘书只是传达了厅长的几点“个人建议”:“祁厅长认为,我们新闻战线,不仅要关注大案要案,更要关注大案要案背后的民生问题。比如最近备受关注的大风厂事件,工人们的后续安置情况怎么样了?他们的困难有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都值得我们媒体去深度挖掘,去体现我们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嘛。”
这位副部长立刻心领神会。他知道,这不是“建议”,这是来自新晋权力核心的“指示”。
三天后,汉东省电视台的王牌新闻深度调查栏目《焦点追踪》,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期长达四十分钟的专题报道,标题引人深思——《谁该为大风厂的悲剧负责?》。
节目制作精良,采访深入,画面充满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报道没有直接点名李达康,甚至没有提及任何一个具体的领导干部名字。
它只是用一种白描的、近乎残酷的纪实手法,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大风厂倒闭后,生活陷入困境的普通老工人。
镜头里,白发苍苍的老工会主席郑西坡,坐在那间因为交不起电费而显得昏暗破败的小屋里,对着镜头,老泪纵横地控诉:“我们不是要阻碍发展,我们只是想要一个公道!我们为工厂贡献了一辈子,勤勤恳恳,没拿过厂里一针一线!最后,连安身立命的饭碗都被人砸了,我们去找谁说理去?”
镜头转向医院的病房,一位患了尿毒症、每周需要透析三次的老工人,躺在病床上,气若游丝。
他的妻子,一位同样下岗的女工,正拿着一叠厚厚的催费单,在病床前默默垂泪。“没钱治了……真的没钱了……厂里的医保早就断了,我们现在,就是等死啊……”
镜头又对准了一个正在昏暗灯光下,就着咸菜啃着馒头的少年。
他是大风厂双职工的儿子,原本品学兼优,却因为父母下岗,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
一个个鲜活的、令人心碎的悲剧,通过电视屏幕,被赤裸裸地展现在了全省人民的面前。
紧接着,节目画风一转,采访了数位省内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者。
一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教授,在镜头前言辞犀利地指出:“任何只追求Gdp数据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公平和民生保障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牺牲,后补偿’的思路,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大风厂的悲剧,不是一个个例,它是那种带血的、不计成本的执政理念下,必然会产生的恶果!”
这期节目,如同一颗重磅催泪弹,瞬间引爆了全省的舆论。
当晚,省电视台的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
无数的市民、工人、甚至体制内的干部,都打来电话,表达对大风厂工人的同情,和对那种不顾百姓死活的发展模式的愤怒。
民意的洪流,开始汹涌地,拍向李达光那座正在风雨中飘摇的政治孤岛。
他“大义灭亲”的悲情牌,在这真实的、血淋淋的民生疾苦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虚伪和苍白。
……
京州市委家属大院,李达康的家里,一片死寂。
他独自一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电视屏幕上那一张张悲愤交加的脸,听着那些专家学者们那一句句诛心之言,他的脸色,由铁青,转为煞白。
他知道,祁同伟这一招,比直接调查他本人还要狠毒。
祁同伟没有攻击他的权力,而是直接摧毁了他权力的根基——他引以为傲的政绩。他将他最光辉的“改革家”形象,活生生地扭转成了一个漠视民生的“酷吏”。
这是一种舆论上的公开审判,而他,甚至连辩驳的机会都没有。
他关掉电视,房间里陷入一片黑暗。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入骨髓的寒冷和无力。他可以掌控京州的官员,可以调动京州的资源,但他无法掌控悠悠众口,更无法掌控那已经开始逆转的民心。
他知道,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已经输掉了最关键的一城。
喜欢汉东政法王,祁同伟的仕途人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汉东政法王,祁同伟的仕途人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