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临江省会,没有汉东那般凛冽的寒风,空气中带着南方特有的、潮湿而又温润的气息。
然而,对于刚刚履新省委副书记的高育良而言,这里的每一缕空气,似乎都比汉东最冷的寒冬,还要冰冷几分。
省委组织部的同志将他送到那栋位于省委大院深处、分配给他的独栋小楼后,便客气地告辞离去。
没有欢迎,没有接风,甚至没有一个省委办公厅的副主任前来寒暄引路。
这份恰到好处的“程序化”接待背后,是一份无法被言说的、属于本土官僚体系对“空降者”的集体疏离与审视。
高育良没有在意这些。
他只是平静地,将自己带来的几箱书籍,一本本地,亲手码放到那排崭新的、却也冰冷的红木书架上。
他知道,在这座陌生的城市,在这盘早已被人下满了棋子的棋盘上,他唯一的盟友,只有他自己,和他那颗在宦海沉浮了半生、早已被淬炼得坚如磐石的心。
当天下午,临江省委书记秦天岳,在那间同样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办公室里,“拨冗”接见了他这位新来的副手。
秦书记年近六旬,头发已有些花白,脸上挂着一副与世无恭的、温和的笑容。
他亲自为高育良泡上一杯产自本地的名茶,言语间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亲切。
“育良同志,欢迎你来我们临江啊。”秦书记将一杯热茶推到高育良面前,“我听北京的老朋友说起过你,学者出身,理论水平高,是我们党内不可多得的儒将。你能来,是给我们临江的班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啊。”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欢迎,又不动声色地,点出了高育良“外来者”和“学者”的身份标签。
高育良姿态谦恭:“秦书记过誉了。我这次来,是来向您,向临江的同志们学习的。汉东的工作经验,到了临江,不一定适用。还请您以后,多多批评,多多指点。”
两人在办公室里,进行了一场充满了官场智慧和太极推手的“交心”。
秦书记热情洋溢地向他介绍了临江省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省会京海市,在李达康同志的带领下,Gdp增速领跑全省,已经成为整个华东地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在高育良即将告辞的时候,秦书记却仿佛不经意般,将他送到了办公室的窗边。
他指着窗外那片在夕阳下车水马龙、一片繁荣的城市,缓缓开口,那声音里,带着几分意味深长的告诫:
“育良啊,你看我们这座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多像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但是,画卷再美,也怕裱歪了。更怕的,是画卷下面,早已被白蚁蛀空了的墙。我们有些同志,光顾着给画上添彩,却忘了回头看看,那面墙,还能不能撑得住啊。”
说完,他重重地拍了拍高育良的肩膀,没有再多说一个字。
高育良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他知道,这位即将退休的老书记,已经用最隐晦,也最清晰的方式,向他点明了这片繁荣之下的、那看不见的巨大危机。
……
第二天上午,临江省委常委会,在这栋大楼的顶层正式召开。
这是高育良履新后,第一次,与他那位斗了半辈子的老对手,在这座全新的战场上,正面相逢。
京海市市委书记李达康,作为省委常委,正襟危坐。
他穿着一身标志性的深色夹克,那张一向充满了强势与决断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那双隐藏在镜片后的、如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在与高育良的目光于空中交汇时,却迸发出了一丝毫不掩饰的、充满了挑衅意味的寒光。
会议议程,是关于京海市“新城东扩”计划的补充预算审批。
李达康亲自上台,用他那充满了感染力和不容置疑权威的语调,向在座的所有常委,描绘了一幅将京海打造成“国际化港口自贸区”的宏伟蓝图。
他的发言,数据详实,逻辑严密,充满了改革家的魄力与激情,瞬间就点燃了整个会场的气氛。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份宏伟蓝图中,准备鼓掌通过时,一个不疾不徐的、带着学者特有审慎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和谐。
“我倒是有几个不同的看法。”
高育良缓缓开口了。
“达康同志的报告,蓝图很宏伟,决心也很大。但是,我注意到,这份补充预算里,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资金,都将用于新城区的道路和港口建设。而对于老城区的棚户区改造、下岗职工安置、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治理等民生问题,预算却被一压再压。我想请问达康同志,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为了那些冰冷的Gdp数字,还是为了让我们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民,能过上更有尊严、更幸福的生活?”
这番话,如同在烈火烹油的会场里,泼进了一瓢冰水!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了这两位新老对手的身上。
李达康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他看着高育良,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嘲讽:“育良同志刚来我们临江,对京海的情况可能还不太了解。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先把蛋糕做大!蛋糕都没有,我们拿什么去分?至于你说的那些民生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阵痛,是可以通过后续的发展来逐步解决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走路时可能会崴脚,就因噎废食,停滞不前!”
“我不同意!”高育良寸步不让,“把民生问题当成‘阵痛’,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执政理念!我们人民公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一场围绕着“发展”与“民生”的路线之争,在会议的第一天,便以一种最直接、最不留情面的方式,轰然爆发!
虽然最终,在秦天岳书记的“和稀泥”下,预算案得到了有条件的通过。
但所有人都看明白了,这位新来的高副书记,和他那位早已在京海经营得根深蒂固的李书记之间,已然是水火不容!
……
会议结束后,高育良没有回自己的办公室。
他知道,要想在这片早已被李达康的“Gdp主义”渗透得千疮百孔的土地上打开局面,光靠他一个人,是不够的。
他必须找到那个能为他提供最真实“弹药”的、同样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盟友。
当天深夜,他通过一条极其隐秘的、来自省政法委内部的老关系,绕开了京海市公安局的所有监控,在一间毫不起眼的、早已停业的旧书店里,见到了那个只在档案里见过无数次、却从未谋面的“孤勇者”。
安欣。
他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旧警服,头发因为长期熬夜而显得有些花白,那张本该充满朝气的脸上,写满了被岁月和现实磨砺后的疲惫与沧桑。
只有那双眼睛,依旧清澈、明亮,像两盏在黑暗中固执地燃烧着的、不灭的灯。
“高书记,您找我。”安欣的声音沙哑,带着几分警惕。
“安欣同志,坐吧。”高育良没有丝毫的官架子,他亲自为安欣倒上一杯热茶,开门见山,“我今天来,不是以省委副书记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曾经也在汉大教过二十年法律的老教授的身份,想跟你,聊聊京海的‘法’。”
这句充满了智慧与真诚的开场白,瞬间就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在这间充满了陈年书墨香气的旧书店里,在这片被权力遗忘的角落,一场跨越了二十年时空的“交心”,正式开始。
安欣将他这二十年来,从一个热血青年,到满头白发,所经历的所有打压、排挤、背叛与坚守,将他对高启强、对赵立冬、对这张笼罩在京海上空二十年的罪恶大网的所有调查和思考,和盘托出。
高育良静静地听着,他那颗早已被官场风霜磨得古井无波的心,在这一刻,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看着眼前这个眼神依旧清澈如初的年轻人,看着他手中那份早已泛黄的、记录着无数冤魂与罪恶的绝密卷宗,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那把足以撬动整个临江,甚至能将火烧回汉东的钥匙。
“安欣同志,”他看着安欣,声音里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承诺,“谢谢你。谢谢你为京海,守住了这最后一点火种。”
他站起身,向着这位比自己年轻了近二十岁的普通警察,郑重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请你放心,这把火,从今天起,不会再熄灭了。”
喜欢汉东政法王,祁同伟的仕途人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汉东政法王,祁同伟的仕途人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