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名称:《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天色未亮透,露水贴着地皮像一层薄玻璃。
营路深处传来低低的锣声,像在隔着皮鼓敲时间。
郭嘉醒来时,先看见帐顶那一条细缝,灰白的晨光从缝里落下,像一根极细的线,正斜着把黑暗剖开。
【倒计时:76:42:33】
【体能:21\/100】
【风三换:午后未时】
【沉陷点:左角尘起】
【来者:录事验令(内营系)】
心海里的字一行行浮起,又沉下去。他翻身起坐,手指按过肋下的竹牌。
昨夜文士给的“路引”还在,边角有汗水的盐痕。那是门,也是铃,摇一次,就会有人回头看你。回头的目光不一定善,却是唯一靠近“火”的机会。
他出了帐。晨风比昨天凉一丝,东边云薄,西北空。风今天会走得更稳,也更硬。老军吏端着稀粥从灶边过来,嘴上骂着“瘦竹竿”,手上仍旧多舀半勺:“少说话,多做事。”
“省你的棍。”郭嘉接碗,分三口喝下去。热意穿过喉咙,胃里暖了一圈。他把昨夜备好的稻草与两块灶石挟在臂下,沿粮道而行。
泥坎边的湿痕比昨日更深,颜色有细细的变化,像有人在夜里往里按了一掌。他蹲下用指尖抹过泥面,嗅到一丝酸涩——有水囊在这里破过。不是偶然,是手脚。有人在借风做事。
他把这口气咽下,眼神落在脚印的边纹:外八,左膝轻拐,鞋尖磨损不一。他记住,不说。不是每条蛇都该现在打死,蛇还要用来试牙。
锣声转重,押运队开列。都尉与队副在前,神色不显喜怒。两人身上的“尾焰”各自收束,像刀口贴了细锋。
郭嘉抱着石头过去,先把稻草踩碎,铺在左角那片泥面,浅浅挖槽,再把石头压在边缘,锁住那条将裂未裂的暗线。做完,他退开一步,等风把尘举起来,等人把路走起来。
【虚枕:已布】
【泄力槽:已开】
【封志:待检】
不多时,内营的录事到了。青布浅袍,腰间挂简,目光不锋利,却干净。他身后跟着两名书吏,手里抱着木格与笔墨,一看便是要将“术”写成“令”,把“经验”压成“条”的人。
“你便是那‘三法’之人?”录事站定,淡声开口,“名讳。”
“无名,修路。”郭嘉拱手,把自己放在最轻的地方。
录事眼角动了一线,似笑非笑:“从事官言,你有可写之法。今日来,验一验你的‘可写’。”
他说完,伸手向都尉取了节牌。黑木在他掌中一转,风纹极淡地扬起。他不是“尾焰”的主人,手上却有“法”的味道。观星策在心海里给出一行注释:此人善于把火关进盒里。
“你来讲,少讲术,多讲法。”录事看着郭嘉,“三句足矣。”
三句。他在心里把昨夜磨好的三句再过一遍,像在湿柴上反复打火。
“第一句。”郭嘉开口,声音不高,“风起在未时,虚枕须在巳前。早半刻,不挡,只泄。”
录事颔首,笔尖在木格上点一下。郭嘉继续:
“第二句。袋口必烙,封的是责,志的是法。谁收谁烙,谁押谁认。”
笔再点一下。书吏把烙印递来,按在一只新袋口,斜光里极淡的风纹一闪而灭。录事看过,目光不动。
“第三句。”郭嘉把眼神落在队副脸上,“今日风三换,左角尘起。石压一寸,车稳一尺。若翻,脸先丢;若稳,脸先立。”
录事笑了,笑意很浅,“说人的话,给人做事。”他把木格一推:“此三句,可写入押运令。”
队列开行。第一辆车下去,第二辆车跟上,第三辆车刚到左角,果然尘起,泥面一软,轮缘踏进郭嘉挖的浅槽,力道一泄,车身稳住。队副勒缰压角,喝声短,车列过去如线穿针。
就在此时,一名装作看路的兵从侧里拣起一块碎石,脚背一弹,石子斜斜射向“封志”已烙的袋口边。石子不大,却够把袋口扯开一指宽。若扯开,粮会漏,漏了,脸会丢,令会失。
“左边。”郭嘉低声提醒,不看那人,只看风。他昨夜已料到第二脚会来,于是把麻绳在结下绕了一个“暗枕”,这一下扯到“暗枕”上,力散。
袋口微颤,未开。队副目光一寒,抬手就扣住那个兵的手腕。录事目光淡淡移向那人,笔尖在木格上轻轻一点,像把一只虫钉住。
“口供不急。”他说,“先写法。”
巡按“鹰眼”远远勒马看了一圈,脸上没有喜,也没有怒。有人在他耳边低语“袋口险”,他未动,只把目光在袋口风纹上停了一瞬,然后偏头看录事:“可用?”
“可。”录事简短,“明日通令外营,后日入内营。”
鹰眼点头,把半吞的“方士”狠狠咽下。那口鱼骨仍在喉间,却不再卡得难受。他掉转马头,风里只留下一阵极轻的马汗味。
队列过去,尘落地。录事收了笔,转向郭嘉:“从事官要一人去内营,把这‘三法’讲清楚。你去。”
郭嘉拱手,声音仍旧平:“谨遵。”
这两个字的背后,观星策在心海里稳稳亮起:
【窗口:由尾焰入牙门】
【接近目标:袁氏主帐边缘(龙气伪华)】
【风险:高】
【收益:可借微量】
【军令自检:三句不破;术藏于法;不触主脊】
他跟着录事沿粮道入内。旗更密,马更多。帷幔之内,笔墨味清,甲铁味冷。
越往里走,越能听见一种低沉的回响,不是鼓,不是风,是气。那气并不沉稳,却很大,像一条用金粉糊出来的龙,腹空,鳞耀。
袁氏的龙气是“华”,不是“骨”。好看,好用,易噎人;借一口,可以续命;吞一口,会被噎死。
近前,一溜牙门旗分列,旗穗斜垂,边角不见破损。
青甲骑从护着一顶偏帐,帘上缀玉,织纹细密。录事停步,传话。片刻后,帘内有人应声,声线沉而温,带一点疲倦,却不虚浮。
“请。”
帐内陈设简净。文士正端坐案后,身侧立着一名灰甲武弁,一名主簿低头立于案侧。文士抬眼:“你便是外营那位‘修路’?”
“是。”郭嘉不抬头,不看帷后。他只看文士的手——指节细,虎口有茧,握笔久。手边压着一方印,印面有云雷纹,四角磨得圆。观星策在心海里敲了敲钟:权柄之所栖。
“法,讲来听。”文士开门见山。
郭嘉把刚才那三句重新说了一遍,每一句都落在“法”上。他不谈术,不谈“观星策”,不谈“气”。他把“风”说成“时”,把“槽”说成“泄”,把“封志”说成“责”。
文士点头,主簿执笔随录。灰甲武弁只在某处问了一句:“若有人反做,如何治?”
“先治脸,后治人。”郭嘉答,“令在前,人不乱。若先拿人,心会乱,乱了就散。”
文士与武弁交换一眼。武弁冷净的目光第一次稍稍缓了一线。文士抬手,把案侧的一枚小木牌推过来:“暂给你‘通行’,你在内营走动不必再报。三日后,若‘封志’无误,升作军中成例。”
小牌一离案,观星策在心海里亮出极细的一缕——不是火,是风。那风从文士袖口的“权柄尾焰”处微微卷起,像一尾看不见的鳞,把小牌周围的一寸空气轻轻涂了一层淡淡的光。
郭嘉伸手接牌,指腹触木的一瞬,手心像被极微的一口冷气舔了一下。
【寄生:接入(微量)】
【寿命:+4日】
【当前:80:51:12】
【天道排斥:下降(微)】
他把手心的颤意压在袖里,不让它从指尖漏出。他没有看印,也没有看帷后。那帷后若真有人看着,他的眼神若抬高一寸,便会被看回来。
“再问一句。”文士似乎随口,“你何以知‘风三换’?”
“看云,看露,看尘。”郭嘉淡声,“久病,眼醒。”
一屋的人都笑了一下。笑意很薄,却把屋里的冷意淡了半分。文士按了按印角,像是把某个决定在心里盖了一下:“今日可留一宿。明日未时,牙门会验‘三法’。你只做,不辩。”
“谨遵。”
他退出帐门。刚出门,偏角处有人挡住去路。不是骑从,不是吏,是一名着素青窄袖的壮汉,眉骨高,眼里有风。那风不热,不凉,有一种在刀背上走惯的淡意。
“你就是修路?”壮汉开口,语气不冷不热。
“是。”郭嘉答。
壮汉盯他一瞬,忽然笑了一下,笑意带风:“你动了些好手脚,护了押运的脸,也护了录事的脸。你要什么?”
“门。”郭嘉回答,“能走得过去的门。”
壮汉愣了一愣,笑意更深,转身而去。风从他袖口掠过,带起旗角一线波纹。观星策在心海里留下极浅的一点标记:此人属牙门,性烈,剂量不可过。
午后,风如期三换。牙门派来一名录事与两名军候,在路左角再验一次“虚枕”。不出意外,队列稳过。
那名踢石的蛇没有再来。他不是没来,是换了法——有人在麻绳里掺了两丝湿麻。湿麻遇热易断,遇风易紧,遇手易滑。
郭嘉在捆扎时翻了两次手,让湿麻与干麻换位,把断点移到非受力处。
军候看在眼里,默默点头。验毕,牙门立令:“外营照法办;内营三日后验封。”
事毕,队副低声凑到郭嘉耳边:“今日你进了牙门,有人看你不顺眼。小心些。”
“看我,是看法,不是看人。”郭嘉笑,“有人要把‘法’当私器,我便用‘脸’把它收回去。收不回,也不争。”
傍晚前后,内营使出一队马,直去东南。旗角带火,旗背空心。
那是给袁本初的“面子里子”一并送出。营中随之起了几缕议论,有人在压声说“本初新令”,有人道“中军要开议”。风穿过这些话,把它们磨得圆滑,落在地上不留痕。
“袁本初。”郭嘉在心里吐字,像在药案上捻一根草,“最后的救命稻草。”
他没有把“稻草”说给任何人听。对大多数人来说,袁本初是天。他的旗高,他的器华,他的麾下将士如云。
他站在十八路诸侯的顶端,像一棵树。树荫大,树心空。这就是他。华能遮人,空能噎人。要命的时候,抓一把“稻草”,能把人从水里拽起半寸。想靠它上岸,会被拖回去。
夜里,录事把木格里的“令”抄成通文,送去牙门再审。
郭嘉被安排在偏帐,席不新,帘不厚。却比外营多了一盏油灯。油灯很小,火苗不稳。他把木牌放在胸口,侧身躺下。灯火照得他半边脸亮,半边脸暗。
【寿命:80:22:09】
【天道排斥:下降(微)】
【尾焰亲和:+1】
【窗口:牙门稳固】
【隐患:湿麻之手未现;夜里有“试言”】
“试言?”他在心里念了一遍,便闭上眼。过不多时,帐口轻轻掀起一线。不是风,是人。一名书吏模样的人弯腰进来,低声道:“从事官问,‘修路’可懂字?”
“懂些。”郭嘉起身,“不多。”
“那便写一句。”书吏递来简,“明日之令,须有一句压尾之言。你写一句,短,不可犯讳。”
这不是给他面子,这是在试他的心。有的人会在这里露锋,写一个“治世之道”的词,有的人会露怨,写一个“苦力之难”的句。露什么,都是把柄。
郭嘉提笔,只写了四个字:**“令行,脸在。”**字不瘦,不肥。书吏看了一眼,失笑,点头而去。
灯火又只剩下一点微光。他慢慢躺下,心海里亮出那张熟悉的“面板”。他把今日接入的那丝“微火”再看了一遍,像在指尖摩挲一根细线。
那是袁氏“华”的边缘。有用,救急,不可贪。他把这三字在心里过了两遍,像在药后叮嘱自己“忌口”。
午夜前后,偏帐外忽然起了一阵看不见的骚动。不是大事,是风里多了一种铁腥。有人在远处压声吼喝,有人踩过干草发出轻响。
郭嘉起身,掀帘一线。黑里有一点极淡的赤光闪了一下,像火舌从刀口上掠过。
【观星策】极轻地在心海里敲了一下:
【异动:武弁小试,非主脊】
【策:不见,不言】
【记:赤光不属袁氏】
他放下帘子,把那一点赤收进心底最隐的地方——那不是本初的火,是锥的影。锋利,窄,狠。会在某个日子里刺破这片“华”的皮。
第二日未时,牙门如约验“封志”。押运无失,袋口无漏。录事当场令文士执笔成令,篆入“押运三法”,尾句钤一枚小印。印角落下的瞬间,风纹细得几不可见,却真有一丝气息从纸面爬起,像在白纸上写了一个看不见的“脸”。
“法成。”文士收笔,抬眼看郭嘉,“你还留在外营做事。三日后,再来验。若不失,我把你的‘修路’加作名字左侧的小号。你愿不愿意?”
“愿。”郭嘉答。
他没有问是什么小号。他知道那会是一根系在他身上的线。线太紧,会勒出血;线太松,会被风吹断。他要的只是线靠近火,而不是把自己交给火。
出帐后,队副追上来,压低声音:“昨夜有人‘试言’。我听人说,你写了四个字。”
“没写人。”郭嘉笑,“写了脸。”
队副忍不住笑骂了一句,转身去喊人。郭嘉沿粮道往外走,路面比来时更整。石还在,草已新,槽更浅。
人走过,车走过,风从草尖上掠过,发出极轻的响,像有人在耳边说了一句听不清的话。
他停在路边,远望牙门旗与更远处的主帐。旗影重重,帐影重重。人形大药已配好,姜暖,附子烈,半夏化,甘草调,石膏压。只欠一味,重、冷、准,落下去,才会把“华”的皮刺破,把真正能续命的“骨”露出来。那一味药,他已经闻到味,却不去走近。
他把贪意压住,把急意咽下。
【寿命:80:01:03】
【备注:稻草可救急,不可久安】
【提示:蛇未现。需设局,不需寻人】
【军令复核】
一,三句不破;
二,法在前;
三,门只取缝,不撞脊。
黄昏将至,老军吏端着一盆水从路边走过,骂声仍旧,眼里却带笑。他把一块粗盐丢过来:“熬过去了,能多活几天。”
“省你的棍。”郭嘉接住,把盐抹在唇上。盐一化,舌尖的苦味便淡了。
他回身时,远处某面牙门旗忽然高了一寸,像有一口看不见的气顶了一下,又缓缓落下。观星策默默记下这一寸的高度与落下的时间,像在琴上按好下一根弦。
黑夜慢慢落下来。营火一盏接一盏亮起,像在泥海上撒星。他在星光与火光之间走回外营,路过那条他亲手挖过的浅槽,脚步不急不缓。浅槽里水光一线,极细。
那是风从白日里留下的痕迹。看见它,他知道自己活在这片世界里,不像一个要被擦掉的字。
他回帐,席仍扎人,灯仍微弱。闭眼之前,他在心底极轻地说了一句:
——本初之“华”,借过了;下一口,要找“骨”。
鼓声远远地绕过营地,像在黑夜里有人用手指轻轻敲着时间。
每敲一下,刀就往前挪一寸;每挪一寸,他就往旁边让一分。
直到有一天,他不用再让——他要把刀握住。他知道那一天在哪儿,却不讲,因为那一天要用命去换。
现在,他只抓紧这根“稻草”,让它不至于从指缝里滑掉。
明天,还是这几句话:先活过今天。再拿门。再找骨。
喜欢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