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二十章 工坊遍五洲 文脉焕新篇
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天,青格勒敖包山的草原还带着残雪,“全球混编工坊” 的筹备就已紧锣密鼓地展开。按照周明和巴特设计的 “五洲计划”,首批 5 家工坊分别落地中国平遥、蒙古国乌兰巴托、澳大利亚悉尼、法国巴黎和埃及开罗,每家工坊都融合当地文化特色,既保留胡汉混编的核心技艺,又融入本土材料与创意。
平遥工坊选址在古城南大街,紧邻当年周老栓走商时停留过的 “晋商竹编铺” 旧址。开业当天,周师傅亲自揭匾,匾额上 “胡汉混编?平遥工坊” 八个字,用竹丝与羊毛混编工艺制成,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工坊内部分为 “技艺展示区”“体验教学区” 和 “文创展销区”—— 展示区里,周师傅早年编的竹丝经筒与库尔曼染的 “胡汉青” 羊毛并排放置;体验区里,游客们围坐在羊毛毡上,跟着传承人手把手学编迷你经筒;展销区里,融合平遥古城元素的混编文创格外抢手,比如竹丝羊毛混编的 “古城墙经筒挂件”“推光漆器经筒摆件”,不少游客买完后,还特意去 “云上经筒” 平台扫码,解锁文创背后的经典故事。
远在乌兰巴托的工坊,则成了蒙古国青少年的 “混编乐园”。娜仁老师牵头,将工坊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 “课后混编课堂”,孩子们用草原特有的羊毛与桦树皮,编出 “勒勒车经筒”“蒙古包挂毯”。巴特作为工坊的 “青年传承人”,还设计了 “草原混编研学营”,邀请中国孩子来草原,一边体验放牧生活,一边和蒙古国孩子合作编大型混编挂毯。开营第一天,两国孩子就用羊毛编出了 “青格勒敖包山 — 乌兰巴托草原” 的路线图挂毯,挂毯两端分别系着迷你经筒,象征着跨越国界的情谊。
悉尼工坊的 “本土化创新” 格外亮眼。马克团队用澳大利亚特有的桉树枝纤维与羊毛,开发出 “桉树经筒”,还将悉尼歌剧院的轮廓编进混编挂毯;工坊里还设置了 “数字经筒体验舱”,游客戴上 VR 设备,就能 “穿越” 到青格勒敖包山的胡杨林,亲手 “参与” 百年前周老栓与巴特尔编经筒的过程。一位来旅游的华人老人,在体验完 VR 后,握着马克的手说:“在国外能感受到这么地道的文化传承,还能看到这么多创新,真好!以后要带孙子来,让他知道咱们的手艺有多厉害。”
随着全球工坊陆续开业,“经筒文化 Ip” 的升级也提上日程。周明和帖木儿联合专业文创团队,推出了 “经筒生活美学” 系列产品 —— 从混编材质的家居用品,比如竹丝羊毛混编的窗帘、抱枕,到日常小物件,比如经筒造型的钢笔、笔记本,甚至还与美妆品牌合作,推出了 “胡汉青” 色系的彩妆,包装上印着经筒纹样与百年故事插画。这些产品一上线,就成了电商平台的 “爆款”,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用着混编文创,就像把经筒的故事带在身边。”
数字领域的创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云上经筒” 平台退出了 “经筒元宇宙” 板块,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 “数字传承人” 形象,在虚拟的胡杨林、草原、古城场景中,学习混编技艺、参与跨国混编项目;平台还与游戏公司合作,开发了 “经筒传承者” 小游戏,玩家通过完成 “劈竹丝”“染羊毛”“编挂毯” 等任务,解锁经典故事的不同章节,通关后还能获得 “数字经筒收藏证书”。上线仅一周,游戏注册用户就突破了 50 万,不少家长反馈:“孩子玩游戏的同时,还学了传统文化,比玩其他游戏有意义多了。”
这年秋天,“首届全球混编文化论坛” 在青格勒敖包山举办,五大洲的工坊传承人齐聚草原。论坛上,大家不仅分享各自的传承经验,还共同发起了 “全球混编文化保护公约”,约定每年举办 “全球混编技艺大赛”,每三年出版《世界混编文化传承报告》,让混编文化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论坛的最后一天,所有人来到胡杨林的石龛旁,举行了 “百年经筒传承仪式”。周师傅、库尔曼、老巴图代表老一辈传承人,将那半截竹刀碎片和铜制羊毛梳,郑重地交给周明、帖木儿、巴特;五大洲的传承人则各自拿出当地的混编信物,放在石龛前 —— 平遥的竹丝、乌兰巴托的羊毛、悉尼的桉树枝、巴黎的亚麻、开罗的棕榈叶,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材料,被一起放进一个特制的木盒,埋在胡杨树下,作为 “全球混编传承种子盒”。
“这盒子里装的,不仅是材料,更是咱们所有人的初心,” 周师傅看着木盒被缓缓埋下,声音庄重,“以后,不管是在平遥的古城里,还是在悉尼的歌剧院旁,只要有人记得这只经筒,记得这份混编技艺,传承就不会断。”
夕阳下,胡杨林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全球传承人围坐在石龛旁,唱起了周明改编的《经筒传承歌》:“竹丝连汉地,羊毛系草原,百年经筒故事传;跨山海,连世界,混编情谊永不变……” 歌声在草原上回荡,与远处的牧笛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跨越国界的文化交响。
回国前,马克从胡杨树下捧了一抔土,装在迷你经筒里:“要把青格勒敖包山的土带回悉尼工坊,以后编经筒时,就像带着这里的灵气,带着这份传承的根。” 娜仁老师也把蒙古国草原的羊毛,送给周明:“明年研学营,咱们还要一起编更大的挂毯,把更多国家的故事编进去。”
周师傅站在石龛旁,望着渐渐远去的传承人背影,又看了看身边的周明、帖木儿,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百年前太爷爷周老栓编经筒时的心愿 ——“让手艺传下去,让情谊留下来”,如今,这个心愿不仅实现了,还长出了新的枝芽:经筒的故事从草原传到了全球,混编的技艺从民间手艺变成了人类非遗,而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正让这份跨越百年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雪又开始飘落,轻轻覆盖在胡杨树上,覆盖在石龛旁的 “传承种子盒” 上。周师傅知道,冬天过后,春天还会来,胡杨林还会绿,而经筒的故事,混编的传承,也会像这草原上的生命一样,生生不息,永远向前。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