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十七卷?第二十三章 开馆迎寰宇 论坛话永续
全球混编文化博物馆开馆当天,青格勒敖包山的草原上飘着淡淡的蓝刺头香气,来自 23 国的政府代表、非遗专家、传承人及游客,早早聚集在博物馆门前的羊毛毡广场上。广场中央,那只由 23 用材料编织的 “开馆纪念经筒” 高高悬挂,经筒下方的长桌上,整齐摆放着各国带来的 “文化信物”:中国的平遥竹编、蒙古的草原羊毛、日本的京都和纸、埃及的棕榈叶标本…… 每一件都承载着对混变文明的祝福。
上午九点,开馆盛典正式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蒙古文化部长与周明、老巴图共同走上揭幕台,四只手同时握住连接博物馆主门的竹丝绳 —— 这根竹丝绳由 23 国传承人共同编织,从平遥竹丝到悉尼桉树枝纤维,每一段都对应一个国家的混编特色。随着竹丝绳被缓缓拉开,博物馆的玻璃主门向两侧打开,门楣上 “全球混编文化博物馆” 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牧民们唱起草原传承歌谣,孩子们挥舞着绘有混编纹样的小旗,气氛热烈而庄重。
阿祖莱走进博物馆,首先来到 “时光回廊” 展区。当看到 1903 年展区里周老栓的 “三刃竹刀” 与巴特尔的陶瓮时,她停下脚步,认真聆听周明的讲解:“这两件物件见证了混编文化的起源,百年前,两位匠人在沙暴中守护经筒,从此开启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之路。” 在 “和纸光影墙” 前,阿祖莱看着流动的混编符号与传承故事,动情地说:“这座博物馆不是文物的仓库,是文明对话的客厅,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多元共生’的道理。”
开馆盛典的核心环节是 “百年经筒揭展仪式”。在 “百年经筒回家” 特展展区,周明、老巴图、李福生、佐藤四人共同按下展柜的启动键 —— 竹丝保护罩缓缓升起,柔和的暖光包裹着百年经筒,经筒上的每一缕竹丝、每一团羊毛都清晰可见,展柜周围的 “全球祝福墙” 上,23 国传承人的信件与照片在灯光下格外温暖。老巴图对着经筒深深鞠躬:“周老栓掌柜、巴特尔,今天咱们的经筒有了新家,全世界的人都会来听它的故事。” 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不少人眼眶泛红,为这份跨越百年的传承动容。
揭展仪式后,“老中青传承人技艺联展” 在博物馆的中央展厅拉开帷幕。95 岁的李福生坐在竹编台前,虽行动不便,却仍稳稳握着 “三刃竹刀”,演示劈丝的基本手法,徒弟王建军在一旁辅助,将劈好的竹丝整理成束;日本的佐藤与中国的林晓雨合作,用和纸与竹丝编 “友谊经筒”,佐藤剪和纸纹样,林晓雨编织骨架,两人配合默契;埃及的穆罕默德带着沙漠孩子,用棕榈叶编 “绿洲平安结”,孩子们稚嫩的小手虽有些笨拙,却格外认真;澳大利亚的露西则现场展示 “贝壳粉染色”,将白色羊毛染成 “海洋蓝”,吸引了大批观众围观。
“太神奇了!原来不同材料能编出这么多好看的作品,” 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看完展演,当场报名了博物馆的 “混编体验课”,“我想学着编一只属于自己的经筒,把今天的经历编进去。” 联展现场还设置了 “非遗购物区”,各国传承人带来的混编文创产品 —— 经筒挂坠、羊毛围巾、和纸灯笼很快被抢购一空,露西的 “海洋再生纤维挂毯” 更是被一位收藏家高价拍下,她笑着说:“这些收入会用来资助沙漠孩子学混编,让传承一直走下去。”
当天下午,“混编文明永续” 论坛在博物馆的学术报告厅举行。23 国的非遗专家、传承人围绕 “如何让混编文化持续赋能人类文明互鉴” 展开讨论。中国非遗专家提出 “混编技艺数字化保护升级计划”,建议用 AI 技术建立 “全球混编技艺基因库”,永久保存核心技法;蒙古文化部长提议加强 “跨国混编研学合作”,让各国青少年定期交流学习;日本的佐藤则分享了 “和纸混编进校园” 的经验,建议将混编文化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
论坛的高潮是发布《全球混编文化传承永续倡议》。倡议由 23 国传承人共同起草,明确了 “守护本源技艺、推动跨文明协作、践行生态传承、培育新生代传承人” 四大目标。周明作为倡议代表,高声宣读倡议内容:“混编之魂,在守正创新;传承之责,在代代接力。我们愿以经筒为媒,以博物馆为家,让混编文化成为连接全球的纽带,为人类文明互鉴注入持久活力!” 在场嘉宾纷纷在倡议上签名,签名墙很快被密密麻麻的名字覆盖,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对混编传承的承诺。
论坛结束时,夕阳已西斜,金色的余晖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幕墙,洒在 “时光回廊” 的展品上,为百年经筒、竹刀、陶瓮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周明与老巴图、佐藤、林晓雨等人站在博物馆的顶层露台,俯瞰着草原上的胡杨林与远处的敖包山。老巴图轻声说:“周老栓当年编第一只经筒时,肯定想不到,百年后会有这么多人一起守护这份手艺,会有这么一座博物馆,装下全世界的混编故事。”
周明点头,目光落在远处飘扬的 “全球混编文化根脉联盟” 旗帜上:“这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以后每年,我们都会在这里举办‘混编文明周’,都会邀请全球传承人来交流,让混编文化的故事,一直编下去。” 风掠过露台,带着草原的气息与混编材料的清香,吹向远方,仿佛在回应他们的话,也在为混编文明的未来祝福。
那条贯穿十七卷的传承暗线,此刻已从 “文化的血肉” 升华为 “人类文明的共识”—— 它从清末晋蒙商道的初编经筒出发,历经百年风雨、代际传递、全球融合、根脉守护、载体建设,最终在这座博物馆里,凝聚成 “多元共生、永续传承” 的文明力量。而当全球观众走进博物馆,触摸那些带着温度的展品,聆听那些动人的故事时,他们会深刻理解:真正的文明传承,从来不是单一的守护,而是跨越地域、跨越代际的携手编织;真正的文化瑰宝,也从来不是封存的展品,而是在人与人的情感联结中,永远鲜活、永远生长的生命力量。这份力量,将带着混编文化的光芒,照亮人类文明互鉴的未来之路。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