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八卷
第十九章 废料绽新颜
米兰冬奥会落幕半年后,阿勒泰草原的盛夏格外热闹 —— 跨国材料共享平台的首批 “循环材料包” 从联合工坊发往全球,32 各国家的非遗匠人同时收到了来自不同地域的 “宝藏废料”:瑞典的驯鹿皮余料、湖南的竹丝边角、肯尼亚的珠饰碎料,还有阿勒泰的桦木薄片。平台上线首月,就有超过 200 份材料申请单提交,曾经被当作 “垃圾” 的废料,如今成了匠人们眼中的 “创作宝贝”。
“您看这批驯鹿皮余料,边缘的纹理特别适合做迷你雪鹰的翅膀!” 阿依古丽拿着瑞典寄来的材料包,向非遗环保培训班的外国学员展示,“咱们用松针汁简单鞣制,再搭配湖南的竹丝做底座,就能做成受欢迎的文创挂饰。” 来自法国的匠人安娜接过皮料,指尖轻轻抚摸着纹理:“以前我总把这种余料扔掉,现在才知道,只要用心,废料也能变成艺术品。”
七月初,首批 “废料创作成果” 从世界各地寄回阿勒泰。安娜用驯鹿皮余料和桦木薄片,做了一块 “雪鹰铁塔挂板”,皮料的自然纹路恰好成了雪山的轮廓;肯尼亚的娜奥米团队用竹丝边角和珠饰碎料,拼出了 “草原彩虹杯垫”,每一块杯垫都印着环保标语;瑞典的艾拉则用桦木薄片和驯鹿皮碎料,制作了 “极光雪鹰书签”,在书页间展开时,像一只展翅的雪鹰掠过极光。
这些成果被陈列在联合工坊的 “循环创作展” 区,旁边的电子屏上实时播放着匠人们的创作过程:安娜如何将皮料剪出雪鹰形状,娜奥米如何用碎珠拼出彩虹,艾拉如何在薄片上刻出极光纹路。“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一次跨文明的环保对话。” 托合提在展区开幕式上说,“咱们的平台不仅是材料共享,更是让不同地域的匠人,用手艺共同讲述环保故事。”
八月,首届全球非遗环保艺术节在阿勒泰草原拉开帷幕。艺术节以 “废料变宝?文明共生” 为主题,设置了 “循环创作展”“环保手艺工坊”“青少年传承秀” 三个核心环节,吸引了全球 500 多名匠人、2000 多名游客参与。
“环保手艺工坊” 里,最热闹的是 “跨国废料共创” 摊位。托合提带着中国匠人用桦木薄片刻雪鹰,皮埃尔带着法国匠人用驯鹿皮余料做挂饰,两人合作将雪鹰刻片镶嵌在皮料挂饰上,制成 “雪鹰守护” 系列;玛莎则和湖南竹编师傅一起,用竹丝边角和珠饰碎料编 “草原雪鹰篮”,竹丝的韧性与珠子的光泽相得益彰。“以前觉得不同手艺很难融合,现在才发现,废料就是最好的纽带。” 玛莎一边编织,一边对围观的游客说。
“青少年传承秀” 环节,来自 8 各国家的 “小传承人” 带着自己的废料创作登台展示。意大利男孩卢卡抱着用桦木薄片和驯鹿皮碎料做的 “迷你冬奥雪鹰板”,兴奋地介绍:“这块板的板身是阿勒泰的桦木余料,翅膀用的是瑞典的驯鹿皮碎料,我还在边缘刻了环保标语,希望大家都能爱护地球。” 台下的古丽奶奶看着卢卡,笑着对身边的托合提说:“这些孩子,比我们更懂手艺的意义,他们把环保刻进了作品里,也刻进了心里。”
艺术节期间,全球非遗环保联盟召开了年度会议,公布了 “废料循环计划” 的阶段性成果:半年内,平台共循环利用各类非遗材料 1.2 吨,减少碳排放约 0.8 吨,带动 50 户欠发达地区匠人通过废料创作增收。联盟还发起了 “百万废料创作挑战”,号召全球匠人在一年内,用废料创作 100 万件非遗环保作品,让循环理念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我们要让每一份废料都有归宿,让每一门手艺都能为环保助力。” 托合提在会议上提出新计划,“下一步,咱们要在联合工坊设立‘废料研发中心’,研究如何让更多非遗材料实现循环利用,还要培养一批‘非遗环保导师’,去世界各地传授废料创作技巧。”
九月,“废料研发中心” 正式成立。中心里,来自材料科学、非遗工艺、环保领域的专家共同攻关,针对不同材料的特性制定循环方案:桦木边角料经过碳化处理,能变成耐用的雕刻底座;竹丝废料粉碎后与天然胶水混合,可压制成环保板材;马皮余料则通过分层处理,能做成薄如蝉翼的装饰贴片。“以前咱们处理废料靠经验,现在靠科学,能让废料的利用率提高 60%。” 研发中心的专家王教授拿着碳化桦木样本,对托合提说。
十月,卢卡如约再次来到阿勒泰。这次,他带来了意大利学校的 20 名学生,组成 “青少年环保传承团”,跟着古丽奶奶学鞣皮,跟着斯兰别克学刻雪鹰,还跟着阿依古丽学用废料创作。在联合工坊的院子里,孩子们用收集的桦木薄片和竹丝边角,共同拼出了一幅 “全球环保雪鹰图”—— 雪鹰的翅膀由不同国家的废料组成,每一片 “羽毛” 上都写着一个环保承诺。
“这幅图要寄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卢卡认真地说,“我们想告诉全世界,青少年也能用非遗手艺守护地球。” 托合提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忽然想起爷爷传给他的老凿子 —— 那把凿子上的缺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而这些孩子手中的废料,是未来的希望,两者都在诉说着 “坚守与新生” 的传承故事。
深秋的草原,桦树叶再次染成金红色。跨国材料共享平台的第二批 “循环材料包” 又出发了,这次的包裹里,除了废料,还多了一份 “环保创作手册”,详细记录着不同材料的循环利用方法。托合提站在联合工坊的门口,看着满载包裹的货车驶向远方,怀里的桦木工具盒又添了新成员 ——“废料创作成果” 的照片、“百万废料挑战” 的倡议书、卢卡团队的 “全球环保雪鹰图” 复印件。
工具盒里的物件越来越多,却一点也不显得杂乱,它们像是一串紧密相连的珍珠,串起了不同地域的手艺,串起了人类对环保的共同追求,串起了老手艺与新未来的无限可能。托合提轻轻抚摸着盒子里的老凿子,仿佛能听到爷爷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手艺要守正,更要创新,要让它跟着时代走,跟着人心走。”
夜幕降临,联合工坊的毡房里依旧灯火通明。匠人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下一批 “循环材料包” 的搭配方案;虚拟工坊里,来自各国的青少年正在直播用废料创作;古丽奶奶的毡房里,松针汁的清香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飘向草原的夜空。
托合提坐在交流中心的屋顶上,望着漫天繁星,手里握着那块由 23 国废料共创的 “雪鹰挂板”。挂板上,不同材料的纹理相互交融,像一幅跨越文明的拼图。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 未来,会有更多的废料变成艺术品,会有更多的匠人加入环保传承,会有更多的孩子拿起刻刀与竹丝,让非遗手艺成为守护地球的共同力量。
风掠过草原,吹动着交流中心屋顶的雪鹰雕塑,仿佛那只承载着传承与环保使命的雪鹰,正振翅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将 “废料变宝” 的故事,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那本厚厚的 “传承日记”—— 桦木工具盒,也将继续记录着这些故事,见证着老手艺在守护地球的旅程中,永远鲜活,永远年轻。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