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冬祭融情
灵州的冬雪落得轻软,西郊的空地上已搭起了祭棚,棚前挂着各族的信物 —— 汉族的五谷穗、吐蕃的青稞枝、回纥的羊毛毡,都是百姓们凑来的,要在冬祭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张阿婆正带着小石头揉面团,身边围着几个吐蕃妇人,卓玛学得最认真,指尖沾着面粉,却笑得眉眼弯弯:“阿婆,这饺子要捏出褶才好吃吗?”
“对哟,” 张阿婆手把手教她捏褶,“俺们中原过年要吃饺子,包着菜和肉,象征日子圆满。你们吐蕃的青稞糕也好吃,等会儿咱们一起蒸,让大家都尝尝。”
不远处,论布和巴图正扛着松木,要搭祭台的横梁。王老铁拿着墨斗跟在后面,时不时喊一声 “往左挪半寸”,他手里还攥着个小木雕 —— 是缩小版的双用犁,要放在祭台上当 “丰收信物”:“今年靠这犁多收了粮,冬祭得让它沾沾香火,明年再打更多好犁!”
李谦也从长安赶来,马车里装着国子监学子写的福字,还有工部新制的农具图谱。他刚把福字递给蒙学的周儒,就见李小宝和论小远跑过来,举着刚画的 “粮” 字:“李大哥,俺们也会写福字了,能贴在祭棚上吗?”
“当然能!” 李谦笑着接过,把孩子们的字贴在最显眼的地方,“你们写的‘粮’字,比啥福字都金贵 —— 有粮吃,就是最大的福气。”
祭棚里渐渐热闹起来,柳萱带着医女们煮了姜茶,给忙碌的人暖手;阿古拉的商队送来了回纥奶酒,还帮着挂羊毛毡;旧勋子弟陈默(前镇军将军之孙)也来了,他如今在灵州管驿道,特意带来了驿道修缮的图纸,要在冬祭后跟论布商量,把驿道修到吐蕃聚居地,方便运粮运农具。
夕阳西下时,祭台终于搭好。赵江月策马赶来,身上还带着长安的寒气,他手里捧着赵正托带的 “镇安牌”—— 木牌上刻着 “各族同心,天下安澜”,是要放在祭台中央的。“各位乡亲,” 赵江月站在祭台前,看着满棚的各族百姓,“今年灵州的冬祭,没有官兵值守,没有族群隔阂,只有咱们凑在一起做饺子、蒸青稞糕、盼来年 —— 这就是父亲说的‘天下安稳’。”
冬祭仪式开始,周儒先领着孩子们念祈福词,汉语里混着吐蕃话、回纥话,却念得格外整齐;论布捧着青稞枝,和张阿婆一起放在祭台中央,枝桠上还系着小石头写的 “家” 字;王老铁把双用犁木雕摆上,陈默则展开驿道图纸,说要让 “来年的粮车跑得更快”。
祭棚外,炊烟升了起来,青稞粟米糕的甜香、饺子的鲜香、回纥奶酒的醇厚混在一起。张阿婆给卓玛盛了碗饺子,卓玛则回赠她一块吐蕃奶渣糕;论布和巴图举着奶酒,跟王老铁、陈默碰碗,说要 “明年一起修驿道、种好地”;李小宝和论小远追着跑,手里攥着福字,雪地上留下一串小脚印。
赵江月站在祭棚边,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去年灵州的寒冬 —— 那时流民还在逃荒,异族间还存着防备,如今却连冬祭的烟火气里,都融着各族的味道。他摸出怀里的《民生册》,上面最后一页还空着,便提笔写下:“冬祭之日,汉藏回同聚,共食一灶饭,共祈一岁安 —— 灵州新政毕,民心归,天下定。”
夜色渐深,祭棚的灯还亮着,百姓们围着篝火唱歌,汉语的调子混着吐蕃的唱腔、回纥的牧歌,飘在雪夜里。张阿婆抱着小石头坐在篝火边,听着歌声,忽然对身边的论布说:“俺这辈子没见过这样的日子,各族人像一家人似的 —— 这就是摄政王要的天下吧?”
论布点头,望着篝火里跳动的火苗:“是,这就是安稳。”
远处的摄政王府里,赵正看着赵江月送来的信,信里写着灵州冬祭的模样,字里行间满是暖意。他提笔在信尾批了一句:“终,非威非武,以情融情,方得天下安。”
雪还在下,灵州的灯火却暖得人心发烫。
(第二百六十九章 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雪月大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