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前一日,钱塘
春日的天,孩儿的面。昨日还是阳光明媚,今晨推窗,却见细雨如酥,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天地。远处的湖山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中,如同一幅洇湿了墨迹的淡雅水墨画。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和植物被雨水洗刷后的清新绿意。
“明日便是寒食了,”贾姨一边收拾着灶台,一边絮叨,“按规矩,今日便得把明日的吃食预备妥当,禁火冷食,一样都马虎不得。”
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是为纪念介子推。这是穿越而来后,我第一次亲身经历这个古老的节日。林晓的记忆里对此只有模糊的概念,而苏小小的记忆里,却充满了往昔这个时节,父母尚在时,家中提前准备各类冷食糕点的温馨画面。
心中不免有些微动,既有对古老习俗的新奇,也有一丝物是人非的淡淡怅惘。
“贾姨,我们都准备些什么?”我收起心绪,挽起袖子,准备帮忙。
“少不了青精饭(乌米饭)、饧粥(麦芽糖粥)、还有子推饼(枣饼,一种寒食节冷食),”贾姨如数家珍,“还得做些耐放的冷淘(过水面)、浆水(一种微发酵的清凉饮料)。幸好前几日买的糯米、麦芽、红枣都还有。”
于是,小小的灶间忙碌起来。我帮着贾姨淘米、生火(这是今日最后一次用火了)、熬煮麦芽糖。看着那晶莹的糯米在清水中沉浮,闻着麦芽糖在锅中慢慢融化散发出的、带着微焦的甜香,心中那份因雨丝和回忆而生的微凉,渐渐被这充满生活气息的暖意驱散。
陈老先生今日也来得早,许是雨天不便远行。他披着一件半旧的蓑衣,戴着斗笠,须发上还沾着细密的水珠。见我们在忙碌,他并未打扰,只静静坐在堂屋,看着窗外的雨丝,不知在想些什么。
“先生,”我递上一杯刚沏的热茶,“寒食节将至,学生与贾姨正准备些冷食,明日给您送些过去?”
陈老先生接过茶杯,焐在手中,浑浊的目光从窗外收回,落在我身上,微微颔首:“有心了。寒食禁火,意在追远慎终,清心寡欲。你近日心绪颇静,正好借此机缘,体会一番‘不食人间烟火’的滋味,于修行亦有裨益。”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我恭敬应道。先生总能将寻常节俗,引向修身养性的层面。
忙碌了一整天,待到暮色四合,雨势稍歇,所有的冷食都已准备妥当。青精饭乌亮油润,子推饼圆润可爱,饧粥浓稠香甜,冷淘面条根根分明,浆水清澈微酸……琳琅满目地摆放在厨房的阴凉处,只待明日享用。
夜色中的西泠小院,因着明日开始的禁火,显得格外寂静。没有炊烟,没有灶火的光亮,只有屋内一盏孤灯,映照着我和贾姨的身影。
“早些歇息吧,明日还得去给先生送饭。”贾姨吹熄了灯,室内陷入黑暗,唯有窗外檐角滴落的雨水声,声声清晰。
我躺在榻上,听着那绵绵不绝的雨声,感受着这与往日截然不同的、失去了烟火气的宁静。寒食,寒食,或许不止是身体上的“寒”与“食”,更是心灵上的一次涤荡与回归。
喜欢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