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雨夜论医
窗外的雨下得愈发急促,豆大的雨点砸在医庐的茅草顶上,发出“噼啪”的声响,像是无数只手在急促地叩门。风裹挟着湿冷的气息从窗缝里钻进来,吹得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将轩辕和弟子的影子在土墙上来回拉扯。
轩辕坐在案前,手里捧着一卷泛黄的医书,书页边缘已经有些磨损,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平日里的批注。案上还放着一碗刚沏好的热茶,氤氲的水汽模糊了他鬓角的白发,却遮不住他眼中的专注。他的手指在书页上轻轻滑动,时而停顿,眉头微蹙,像是在与千年前的医者对话。
“先生,这么晚了还不睡啊?”一个温和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大弟子端着一个陶碗走进来,碗里是刚温好的姜汤,带着淡淡的辛辣香气。他见轩辕依旧埋首书卷,忍不住放轻了脚步,将陶碗轻轻放在案边,“夜里凉,喝点姜汤暖暖身子吧,免得受了风寒。”
轩辕抬起头,眼中的思索还未完全散去,他看着弟子,脸上露出一丝浅笑:“年纪大了,觉就少了。倒是你们,白日里跟着我忙前忙后,夜里该早些歇息才是。”他伸手端过姜汤,指尖触到陶碗的温热,一股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四肢百骸,“今天那个孩子的病,你怎么看?”
大弟子闻言,脸上的轻松淡去几分,他走到案前,躬身道:“弟子愚钝,当时只看出孩子气息急促,面色发紫,却辨不清究竟是何病因。若不是先生当机立断施针,恐怕……”他说着,声音里带上了几分后怕。白日里那孩子的模样还清晰地印在他脑海里,小小的身子蜷缩在壮汉怀里,嘴唇乌紫,呼吸像是破风箱一般断断续续,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细微的抽搐,任谁看了都心头揪紧。
轩辕喝了一口姜汤,辛辣的暖意从喉咙滑入腹中,他放下陶碗,目光重新落回医书:“那孩子得的是‘脐风’,也就是民间说的‘锁喉风’,多是出生时断脐不慎,风邪侵入所致。这种病来得急,去得也快,若是处置不当,半个时辰内就可能断气。”他的手指在书页上点了点,那里画着一个简易的人体经络图,“你看这里,‘脐为先天之本,风邪入脐,易窜经络,阻气机’,这孩子正是风邪阻塞了肺经与心经,才会气息不畅,面色发紫。”
大弟子凑近了些,盯着那经络图仔细看,眉头紧锁:“先生,弟子还是不太明白,为何您当时选了‘人中’和‘合谷’二穴?按医书上说,‘脐风’当以驱风通络为主,若是刺‘风池’‘风门’,会不会更对症?”他一边说,一边回忆着平日里记下的穴位功效,“‘风池’能祛风,‘风门’可宣肺,按道理说……”
“你说的没错,‘风池’‘风门’确是祛风宣肺的要穴。”轩辕打断他,语气里带着赞许,却又话锋一转,“但你忘了,那孩子当时已是气绝边缘,气机闭塞,就像一口被泥土堵住的水井,若不先通其窍,强行祛风,只会让气机更乱。”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冰冷的雨丝立刻飘了进来,打在他的脸上。他指着窗外被风吹得弯折的树枝,“你看这树,被狂风压得快要折断,若是此时再用力去掰它的枝干,只会让它断得更快。唯有先顺着风势,轻轻扶它一把,等它稳住了,再慢慢调整。”
大弟子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窗外,风雨中的树枝在狂风里剧烈摇晃,却始终没有折断,仿佛在积蓄着反弹的力量。他若有所思地低下头:“先生是说,‘人中’穴能开窍醒神,先通其闭塞之气,‘合谷’穴能疏风解表,辅助散邪,二者结合,先救急,再驱邪?”
“正是这个道理。”轩辕关上窗户,转身走回案前,重新拿起医书,“医者行医,就像治水,既要懂得疏通,也要懂得引导。不同的病症,就像不同的河道,有的需要开闸泄洪,有的需要筑堤防洪,若是一味用同一种法子,只会适得其反。”他翻到另一页,上面记载着一则关于“脐风”的医案,“你看这则案例,从前有个医者,遇一脐风患儿,一味用猛药祛风,结果患儿抽搐更甚,最终不治。后来另一位医者,先以针刺‘人中’开窍,再用温和的草药祛风,患儿竟转危为安。这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道理。”
大弟子接过医书,逐字逐句地看着,手指在字迹上轻轻摩挲。油灯的光芒照亮了他脸上的困惑与顿悟,他忽然抬起头,眼中闪着亮光:“先生,弟子明白了!就像战场上遇到重伤的士兵,若是先忙着清理伤口,而不先止血,只会让士兵失血过多而亡。唯有先止血,稳住性命,才能谈后续的治疗。”
轩辕看着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你能举一反三,很好。医道与兵法,看似不同,实则相通。都讲究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拿起桌上的银针,递给弟子,“你试试,对着这经络图,找找‘人中’和‘合谷’的位置,想想当时我施针的角度和深度。”
大弟子接过银针,手微微有些颤抖。白日里先生施针的画面在他脑海里回放:手指快速定位,银针以四十五度角斜刺入“人中”穴,深度约二分,捻转提插片刻,那孩子的身体便微微一颤,脸色开始有了一丝变化。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对着图上的穴位比划起来,一边比画一边念叨:“人中穴在鼻唇沟上三分之一处,刺之可开窍醒神……合谷穴在虎口,第一、二掌骨之间,刺之能疏风解表……”
轩辕在一旁静静看着,偶尔出声指点:“角度再偏一点,‘人中’穴靠近鼻腔,角度太直容易伤及黏膜……深度不够,‘合谷’穴需刺三分,才能触及经络之气……”雨声在耳边呼啸,师徒二人的对话却清晰而专注,仿佛这风雨飘摇的夜晚,只剩下医道的传承在静静流淌。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的雨势渐渐小了,天边隐隐透出一丝微弱的光亮。大弟子放下银针,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先生,弟子好像摸到些门道了。”
轩辕点点头,拿起案上的医书,轻轻合上:“医道就像这雨夜的路,一步一步走,才能看清前方。今日你能有所悟,便是进益。”他看了一眼窗外,“天快亮了,你先去歇息吧,白日里还有不少病患等着呢。”
大弟子躬身应是,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看着轩辕案上堆叠的医书,轻声问:“先生,您……真的不歇歇吗?”他知道,先生这些日子几乎夜夜不眠,要么整理医案,要么修订医书,鬓角的白发似乎又多了几分。
轩辕笑了笑,拿起一支笔,在一张空白的竹简上写下“脐风急救法”几个字,语气平淡却坚定:“歇不得啊。这些经验,不趁着还记得清楚的时候写下来,万一哪天忘了,就是对后人的不负责任。”他抬头看向弟子,眼中闪烁着矍铄的光芒,“医道之路,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路,是一代又一代人踩出来的路。我们多走一步,后人就能少走一步弯路。”
大弟子看着先生伏案疾书的背影,油灯的光芒勾勒出他消瘦却挺拔的轮廓,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默默退了出去,轻轻带上医庐的门,将风雨与疲惫都挡在了门外。门内,轩辕的笔尖在竹简上沙沙作响,与窗外渐歇的雨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医道传承的序曲。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古人的智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