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林晚和陆沉舟的故事时,我总在想:到底什么是民族大义?
它从来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四个字,不是口号里空洞的誓言。
而是像林晚这样的人,在刑场上被折磨得不成人样,却依然能挺直脊背喊出“我是中国共产党”的决绝;
是她明知道身后有爱人要救她,却偏偏摇头拒绝,因为“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的清醒。
我不想把林晚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
她会疼,会怕,会在黑暗的地牢里想念爱人的怀抱;
她也会犹豫,会不舍,会在行刑前最后看一眼陆沉舟的方向。
可她的伟大,恰恰藏在这份“不完美”里——她不是天生勇敢。
是身后的土地、眼前的同胞、心里的信仰,逼着她把“小我”碾碎,融进民族的“大我”里。
就像那些在抗战年代里真实存在过的潜伏者,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名字,或许连一张照片都没有。
可他们藏在旗袍下的枪、缝在衣角里的密信、刻在骨子里的信仰,都是撑起这个民族的脊梁。
有人会问我,为什么要写林晚的牺牲?为什么不让她和陆沉舟一起等到胜利?
我想,因为有些牺牲,是为了让更多人不牺牲。
林晚倒下的时候,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她的身后,有陆沉舟带着她的信念继续战斗,有百姓把她的名字刻在门板上,有青年因为她的故事拿起枪。
就像她自己说的:“我倒下了,并有千千万万个我。”
这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正含义——不是某一个人的光芒有多亮。
是无数束微光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整个黑暗的夜空。
写这个故事时,我查过很多抗战时期的资料。
有女学生假扮舞女潜伏在日军司令部,最后被发现时吞毒自尽;
有农民为了给八路军送情报,抱着孩子蹚过结冰的河,孩子掉进水里也不敢回头;
有战士在弹尽粮绝时,抱着炸药包冲进敌群,只留下一句“替我看看胜利的样子”。
这些人,都是“林晚”。
他们或许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却有着同样的选择。
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把自己的命,当成了守护家国的最后一道屏障。
我常常在想,我们今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走在热闹的街上买东西。
在槐树下和家人喝茶聊天,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子,是多少个“林晚”用命换来的?
他们没能看到高楼林立的城市,没能吃到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零食,没能和爱人一起看一场完整的槐花雨。
可他们用牺牲,给了我们看到这些的机会。
就像我们的国歌里写道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所以写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赚眼泪,是为了记住。
记住有那么一群人,曾经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拼过命;
记住“民族大义”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词汇。
它就藏在林晚刑场上的呐喊里,藏在陆沉舟槐树下的等待里,藏在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选择里。
如今,槐花开了又落,当年的战火早已远去,可那些像林晚一样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它会变成我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变成我们守护家国时的担当,变成我们告诉下一代“勿忘历史”时的坚定。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林晚们”用生命守护的;
而我们,也应该成为“林晚们”希望看到的——挺直腰杆,守护好这片土地,让星星之火,永远燃烧。
敬林晚,敬陆沉舟,敬千千万万个“林晚”,敬那些在黑暗里举着火把的人,敬牺牲的前辈们,敬中华人民共和国。
他们从未离开,他们的灵魂,永远和这片土地同在。
喜欢快穿:死后成了白月光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快穿:死后成了白月光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